初中科学课后作业“两部三层”的设计与实施——以“滑轮”这节课为例论文

2023-10-09 17:37:30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切实为学生减负增效,尤其要优化课后作业。作业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题海战术”或布置作业时“一刀切”。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两部三层”课后模式,把作业设计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并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同时将学生按学习程度分成三类,以便分层布置作业,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达到最好契合点。
摘要:“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切实为学生减负增效,尤其要优化课后作业。作业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题海战术”或布置作业时“一刀切”。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两部三层”课后模式,把作业设计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并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同时将学生按学习程度分成三类,以便分层布置作业,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达到最好契合点。
[关键词]“双减”初中科学;课后作业;两部三层;设计与实施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双减”工作在全国各个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减负提质的有效方法,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举措。为此,我校科学教研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开展“两部三层”的作业分层设计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部三层”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难易程度,把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部分,再把选做题按难易程度分成重点巩固和拓展提高两个层次,加上必做题共三个层次,形成一个固定模式。既响应了“双减”政策,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面以“滑轮”这节课为例,阐述作业分层的必要性及如何设计和实施“两部三层”的课后作业。
一、作业分层的必要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很多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布置作业时“一刀切”。部分学生由于完成不了作业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成绩也直线下降,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不一样,智力水平也有差异,这种“一刀切”式的作业有难有易,难题对于学困生来说比较棘手,可能花很长时间还是无法完成,有些学生自己不会做,怕教师批评,于是抄袭他人作业或回家用手机查答案;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简单题不具备挑战性和进步性,思维得不到锻炼,如果“吃不饱”的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学生就会形成“作业就是简单、枯燥、低水平的劳动”的意识,逐渐失去做作业的兴趣,忽视作业的重要性,马马虎虎对待,作业完成质量不高。防止学生厌倦的关键,在于设计的作业难易程度要让他们有机会确确实实地看到自己在进步。所以,“一刀切”式的作业布置,很可能会打击学困生,也使学优生感到倦怠。“滑轮”这节课的作业如果不加分层地布置,有可能出现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有些学生满足不了其求知欲,无法通过作业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分层作业是对学生量身定制的“营养餐”,推广势在必行。
二、“两部三层”的作业分层设计
根据科学课程目标,教师要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围绕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核心变量进行分析,通过增减作业量、调整作业难度,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本组把作业设计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选做题分为B层(重点巩固)和C层(拓展提高)两个层次。必做题为A层(基础知识),主要是书本上知识点的填空或者简单公式的运用等。选做题B层和C层要有延伸和变式,具有拓展提高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教学目标,知道重点和难点。《滑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别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知道滑轮组的特点,能使用滑轮组(限于两个滑轮的滑轮组)解决简单问题。
(一)A层(基础知识)
A层为基础知识题,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教师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些基础题作为A层题。本组主要从浙教版《科学》教材的配套的作业本上选取,作业本上的题目经过几年的筛选,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且作业本上的题目已经分成两层:一层是基础与巩固题,一层是拓展与提高。针对《滑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识别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首先可以完成书本上知识点的填空;再是适当选择简单的题目,例如只有一个定滑轮提升货物的题和只有一个动滑轮提升货物的题目,先考查这是动滑轮还是定滑轮,达成识别定滑轮还是动滑轮的教学目标,再提问拉力大小,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最后是一题综合探究定滑轮的特点题。如图1是某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做“探究定滑轮特点”的实验的几个步骤,(1)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两个钩码,如图甲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___。(2)如图乙通过定滑轮拉起两个钩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3)改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如图丙所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___。以上实验可知___。这是一道实验探究题,考查如何通过实验得出定滑轮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分析得出定滑轮的实质,这几道题很基础,没有什么变式和提高,但是已经把这节课的知识点考查得非常全面,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掌握这几题即可。
(二)B层(重点巩固)
B层为重点巩固题,教师要选择这节知识点的重难点的巩固题、变式题、易错题等,甚至选择一些综合题型。对于《滑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易错在水平放置的滑轮(组)拉力与摩擦力的关系、绳子自由端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关系及拉力做功和功率的计算等方面。首先还是选择考查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题,但相比A层题中难度适当增大。
再次选择简单滑轮组有关拉力和绳子股数的关系,例如:如图2所示,小明以三种方式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为10牛,(1)拉力F拉动物体时,拉力F1=____,F2=___,F3=___。(2)若各物体沿水平面运动了1米,则S1=___,S2=___。S3=___。(3)拉力F1做的功W1=___,拉力F2做的功W2=___,拉力F3做的功W3=___。这题主要是针对本节难点和易错点,考查水平放置时拉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拉力与物体运动距离及绳子股数的关系,拉力做功问题。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规律:当滑轮组水平放置时F=f/n,S绳=nS物,V绳=nV物(n为绳子的股数),这规律是这几题的升华。最后补充几道有关滑轮组的计算题,主要是对“滑轮”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补充和变式训练。
(三)C层(拓展提高)
C层为拓展提高题,拓展提高题一般2题左右,这2题要具有拓展性、挑战性,强化对思维的培养。一般可以选择各地市中考题和难点较大综合题,难度应介于中考和竞赛之间,选择主要考查动滑轮在轮轴处拉时的力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拉力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关系、拉力做功及功率大小的计算等问题。如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的中考题:在拓展课上,小泉同学模拟某建筑工地上拉动工件的情景,设置了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图3),他用该滑轮组在4秒内将重为100牛的物体,沿着水平地面匀速运动了2米,人的拉力为18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为物体重的0.35,不计绳子重和滑轮摩擦,求(1)人的拉力所做的功。(2)人的拉力做功的功率。(3)动滑轮受到的重力。这题以滑轮组为载体,考查了拉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拉力做功及功率的关系,综合性很强,很具有典型性和挑战性。这些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钻研精神,与B组相比,综合性提高了,难度也加大了。
作业分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把B层中的第1小问定为A层,或图3把C层中的第1小问定为B层,这样可以防止部分学生因畏惧心理遇到大题就放弃,让A层的学生知道大题的第1问也是能够做的。也可以按照发展学生思维进行多样性分层,还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学习风格进行分层,不过这些分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也较困难,不容易实施。
三、分层作业的具体实施
(一)学生分层
每个课堂上都存在大量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比如他们的社会经验、理解能力、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的情况,把理解能力差、平时做作业动作慢,或者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智力水平有限的学生分为A层次。A层次的学生对应做A层题,一般而言,A层人数占总人数的20%。将平时理解能力尚可、需要慢慢思考才能做、平时考试科学成绩经常良好的学生分为B层次。B层次的学生对应做A、B层题,这层次的学生要占班级人数的50%以上。将理解能力强、思维快,上课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平时考试成绩经常在优秀以上的学生分为C层次。C层次的学生要做全部的题目。为了便于操作,学生只分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学生可以流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题型难度。一般情况下,不同层次学生的自选情况与教师期望学生做出的选择出入不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部分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二)教师选题
“两部三层”作业分层模式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为此各学科备课组多次开会,统一思想,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讨论分层作业如何具体操作、如何实施、怎样改进方法提高学生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到减负不减质。每章各节B层次和C层次的选题是关键,所以分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将教师按章节事先分工安排好每章的任务,按计划把题选好,发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审阅后再复印出来。选做题建议不能超过A4纸一面的量,需要充分体现这节课的重难点,以及易错题型,且不能和作业本上的作业重复和类似。因此,教师要先做好作业本上的题目,对作业本上考查的知识点要熟练掌握,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是易错点、哪些需要再训练巩固,再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精心选择题目作为选做题。对于每节也可以设计表格,使各层次作业量及要求一目了然。对于“滑轮”这节设计如表1所示。
(三)学生评价
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作业的难易程度,以激励性的发展评价为主。A层次的学生认真地完成了必做题就要给予优秀的评价,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要认真完成选做题才能给予优秀的评价。对学困生判分适当放松,对优等生判分可稍严格,以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相应层次作业的同时,促使他们向高一级的目标努力。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激励的同时也让学生有自我改进的方向。学生在这样的作业评价机制下,学习有了动力和兴趣,就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四)作业讲评
作业的讲解一般是讲解B层次的作业题,包括必做题。对于C层次的作业题不在课堂上讲解,统计好每道题的错误率,再利用下课或中午时间对做错的学生以3—4人为一组,在办公室进行辅导。这样可以省下教师课堂讲解题目的时间,也省下优等生听课的时间,不浪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时间,提高各层次学生对时间的利用率。对于错误率高的题,可以用手机App“试卷宝”拍照转化成Word格式,发到备课组群里,由备课组长收集这周错误率高的题目,重新打印出来,再次发给学生做,作为周末练习。
分层作业使优秀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又能使学困生“吃得了”,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师生关系也融洽了,学生因作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少了。当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或自我要求向更高标准努力,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及时表扬,在相互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两部三层”分层作业的几点思考
作业分层后,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教师是否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有待时间的考验,学生分层之后,是否会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待观察与实践,要防止有些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于有想法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沟通与疏导。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就如肖川博士所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通过分层作业,唤起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深入地研究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研究习题,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一份适合他们的作业,从而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沙琦波,王耀村.指向素养的初中科学6E实践作业[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11):31-35.
[2][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方臻,夏雪梅.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