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61

2023-10-09 17:30:18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本文以初中地理课程“从粤赣古道到粤赣高铁”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实现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文章阐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以案例形式呈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现途径,揭示了开展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了新课标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

  摘要:本文以初中地理课程“从粤赣古道到粤赣高铁”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实现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文章阐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以案例形式呈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现途径,揭示了开展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了新课标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教学;初中地理

  跨学科学习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一个突出亮点,是促进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第一,促进地理新课标要求的达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教育中,除了要关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打破内容局限,注重与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及融合,以挖掘更丰富的地理教学元素,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协助中考改革要求的实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中考新方向,初中地理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符合意见中明确提出的“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要求。目前,有关教育创新的热词频繁出现,包括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STEAM理念等,纷纷成为教育界讨论与实践的主题,初中地理教学也可积极尝试。

  第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力量往往来源于知识,而这些知识通常需要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呈现,当面对多学科、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问题时,解决它的最佳路径无疑是打破学科壁垒,依托丰富知识内容的衔接和创新。要想更好地运用初中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势必要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

  二、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以“从粤赣古道到粤赣高铁”为例为实现学科融合教学、协同育人的目标,笔者以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中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家乡的交通变化为情境,确定了“从粤赣古道到粤赣高铁”的研究主题,尝试将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美术、信息技术等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确定教学主题

  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科知识之间的独特性和关联性,也要关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多学科融合的客观要求。本案例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了“从粤赣古道到粤赣高铁”的教学主题。具体来说,教师在了解学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其确定教学主题的依据:一是教材分析。从内容上看,交通的分布与布局受自然条件制约,受到生产力水平发展影响,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等。本课选择的项目式学习资源—粤赣古道就是交通布局与发展的代表。二是课程标准。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采用多学科整合探究的方式,以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活动为途径,以物化的学习产品为基本学习成果,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选取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利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本研究主题充分挖掘本地区研学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2.制定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整合学习内容根据教学主题,结合本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将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009172924.png

  (1)通过“亲历古道”,制作地图,查阅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粤赣古道的线路选择、区位条件、商贸物流、植被变化、发展历程,理解其发展变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融合地理、历史、生物、美术)

  (2)通过“探究古道”,从古道上的地理古迹、历史文物出发,分析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影响,理解交通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结果。(融合地理、历史)

  (3)通过“对话古道”,对话古道上的先民和今天的国人,让学生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奋和开拓精神。(融合历史、道德、法治与美术)

  (4)通过“展望高铁”,通过数据与案例展示高铁对沿线经济的促进作用,展示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融合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

  通过主题探究,将地图、位置、地形、交通、聚落等相关知识联系并整合起来,将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

  3.选定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育人方式的变革。本课例将课堂学习与户外考察、社会调查、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结合生活经验,充分借助书籍、网络等学习工具和途径,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活动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增强实践性、探究性。教师要尽可能基于学生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

  粤赣古道处于河源地区,便于学生亲历真实情境,同时,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能力,能够开展相关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4.实施项目式学习

  顺利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任务的设计,本课例按照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历史时间线索设置了四个探究任务,层层推进。

  探究任务一:亲历古道。制作古道地图,查阅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粤赣古道的线路选择、区位条件、商贸物流、植被变化、发展历程,理解其发展变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探究任务二:探究古道。实地考察古道上的何新屋、驿站等遗迹,对相关地理事物进行实证和解释,分析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交通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探究任务三:对话古道。对话古道上的先民和今天的国人,体会中国人的勤奋和开拓精神;结合今天的实际,设计一个粤赣古道资源规划利用方案,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

  探究任务四:展望高铁。以和平县为例,通过数据与案例对比高铁通行前后的经济数据与产业变化,展示高铁对沿线经济的促进作用,展示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009172932.png

  三、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以上教学实践,较好地实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初步达成了学科协同育人任务,也能据此总结出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1.选题上要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选题要做到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思考与探索,围绕真实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确定教学主题。和跨学科学习紧密相关的学生成长经验以及世界认知水平,这些都可以作为情境创设的元素,可联合生活实际、时事新闻、社会热点或学术研究报告等信息来整合跨学科主题内容。比如,此前我国的一些科技公司发展受到美国各种制裁措施的限制,使中国芯片产业链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将这一情境素材运用到跨学科学习中,创设“芯片与国家未来”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从地理、科技、政治等多个维度分析我国芯片产业因制裁措施受到的影响,探讨有关芯片研发、中美关系发展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2.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核心概念及学科间的大概念

  对于跨学科融合教学而言,除了学科内容精准、选题真实以外,还要有效利用学科间的大概念。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精准把握综合性思维、人文地理观念、地理实践能力和空间视觉感。比如综合性思维培养,可借助典型的情境设置来实现。初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国家地理”这部分内容,具备了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把将要学习地区的特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思考。例如在教授“澳大利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牧羊场设计师,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水源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出最合理的牧场开发方案。教师应该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拆分,分成一个个小的元素,继而逐个分析研究,最后把这些小元素进行组合,从局部到整体来分析该地区的地理情况。

  3.设计上要注重任务驱动与思维融合

  任务驱动指的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围绕某个共同的任务展开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任务驱动作用的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问题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思维融合,问题链的起点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祖国的首都—北京”引申出“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为例,围绕地理和历史展开跨学科主题问题设计:长安和洛阳是我国古代两大著名的都城,它们的优势分别是什么?如果你是宋太祖,你会在六大古都中作何抉择?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北京,分析一下它的优势。教师可通过使用史实、地理专题地图等资料,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古代都城选址的考虑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军事防御、交通等。这种围绕学习主题展开多层次问题链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思考问题、解决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创新性、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4.评价上要注重形成性与多元化

  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兼顾了最终目标与发展过程,全面评价包括学习过程、效果和有关于学习的其他非智力性因素,这种评价方式主张整合评价主体与客体、融合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通过判断学生学习质量来找出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在动态化学习过程中积极反思和改进。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实现评分量化。教师可制作学生成长记录卡,涉及测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成果等,以此来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知识掌握程度,进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另一方面,合理设置评价级别,开展进阶式加分。落实学生加分制度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创新表达方式,用渐进提问的方式慢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面对问题要积极回答,具体的加分标准就是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表现和测试结果。如此,便能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动态化地反映出来,帮助教师实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引导学生联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建构、融合设计、多维思考,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坚持实行跨学科融合教学,长此以往,必然能培养学生在思考时综合运用各学科思维方法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娟,闫白洋.基于核心概念和“问题链”的初中生命科学和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2,38(2):88-91.

  [2]唐蕾,闫白洋.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生命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一方水土孕一方好茶”为例[J].地理教学,2021(19):36-39.

  [3]陈瑜霖.对“地理中心”跨学科研学旅行的探究—以黎里古镇为例[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1(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