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22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论文

2023-10-09 16:49:07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为了解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现状,文章运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劳动教育相关重要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大多为各大师范类高校;研究热点也从最初的认知方面转向教育方面和内涵方面。
摘要:为了解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现状,文章运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劳动教育相关重要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大多为各大师范类高校;研究热点也从最初的认知方面转向教育方面和内涵方面。
关键词:劳动教育;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劳动教育与劳动是相伴而生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劳动教育,甚至没有教育[1]。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在教育中变得可有可无,劳动教育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概言之,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角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由此劳动教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实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种种问题。一些学者就劳动教育这个主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说明。本文以2002—2022年为时间段,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获得2 645篇文献,利用CiteSpace对其进行分析,就与劳动教育研究相关的作者、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以此揭示出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进展,呈现研究热点,并展望研究趋势。
一、知识图谱分析
(一)时空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全面统计与整理,得出劳动教育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包括时间分布图谱和空间分布图谱,据此可有效预测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空间分布图谱。核心作者是影响文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研究作者类型还可以发现该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3]。而研究机构可以反映研究该领域的主要阵地,它对相关研究的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对劳动教育研究空间分布的分析,主要从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两个维度着手。
第一,劳动教育研究作者的可视化分析。运用CiteSpace对核心作者进行研究,可得出劳动教育研究的作者可视化分析图。根据普赖斯定律,作者最低发文量计算公式为m≈0.749■n max(n max为发文最多作者论文数,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结合相关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学者是刘向兵,发文量为10篇,带入计算得m=2.369,即核心作者为发文量大于两篇的作者。
如图2所示,发文量位居前列的分别是刘向兵、李珂、徐海娇等,他们研究出的高质量成果为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刘向兵、李珂、柳友荣等学者之间形成了合作关系,但是大部分作者多以个体形式出现,说明我国的劳动教育研究还处于较为独立的研究状态,没有形成固定的作者合作群体。
第二,劳动教育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为研究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设置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时间切片为1,可得到劳动教育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统计共有763个节点,说明从事劳动教育研究的机构数量很多,将发文量最大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n max带入平方根定律公式,可得m=2.901,即发文量大于2篇的机构属于核心机构。为确保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准确性,将涉及的学院和系所归类为相应的大学,将分散的发文量进行合并之后可得出如表1所示的劳动教育研究核心机构统计表。具体来说,2002—2022年,从事劳动教育的核心研究机构包括2个科研院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9所师范类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7所综合类高校(西南大学、喀什大学、绥化学院、南开大学等)。
在核心研究中,师范类高校占大多数,是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但是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我国劳动教育核心研究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可以合作探究、共同创新的合作机制。
(二)内容知识图谱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梳理与分析,有利于厘清我国劳动教育的热点问题。通过CiteSpace对2 645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绘制出如图3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从图3可知,一共有582个节点,关键词之间有1 11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 6,节点的大小反映出关键词的关注度。同时,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主要围绕“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高职院校、高校、劳动、中小学”这些关键词进行研究。
一般来说,频次高、中心性强的关键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如表2所示的高频关键词一览表可知,出现频次和中心性都最高的有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劳动精神、课程体系等。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采用LLR聚类算法,得到有关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如图4所示。一般来说,Q值大于0.3,表明图谱结构清晰显著;S值大于0.5,说明聚类结果合理。
如图4所示,Q值为0.61,说明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图结构较为清晰显著;S值为0.872 5,表明劳动教育的关键词聚类结果合理。
(三)时间线图谱分析
在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CiteSpace得到该领域的时间线图谱。依据时间线图谱可以了解到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如图5所示。时间线图谱本质上是在关键词聚类图中加上时间,反映了劳动教育关键词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可以清楚看到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图5可以看出,不同的聚类持续时长和关键词都不一样。聚类劳动教育、习近平、推进路径、高校持续时间最长,这充分说明劳动教育正处在稳步推进阶段,主要研究地点位于高校。大学生、学校和中小学持续时间也较长,说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发展研究对象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逐步迈入中小学。立德树人和劳动技能持续时间较短,表明当下劳动技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图中关键词与聚类的连线众多,表明各个研究内容具有相关性。
二、热点演变
结合时间线图谱,可以将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劳动教育概念的认知模糊时期(2002—2014年)
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新的指导方针[4]。在文件落实过程中,人们对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概念有所混淆,如“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的混淆[5],并引发了对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探讨。有的学者就劳动教育的定位进行了相应的思考[6],也有学者就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疑问[7]。基于此,本阶段的特点反映在图5中,关键词聚类有劳动教育、高校、劳动、劳动观、大学生等。
(二)劳动教育目标的明确时期(2015—2017年)
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8]。在这一时期,学校及研究者将目光放在了劳动教育的“回归”、劳动教育的开展上。由此,劳动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它走出了“割裂”的历史困境[9],开始与其他四育进行了“融合”。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劳动教育逐渐走向了工具化,而学生服从于现实教育的约束,又在劳动行为和思想上产生了偏差[10]。从图5中可以看出,此阶段出现了学校教育、中小学、核心素养、劳动精神、教育方针等关键词。
(三)劳动教育内容的探索时期(2018—2022年)
2018年之后,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理念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化、从单一到综合这种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轨迹。我国的劳动教育研究开始侧重拓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以期全方位构建新的劳动教育体系[11-12]。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向走向公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图5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实践路径、立德树人、启示、课程体系、职业院校、评价体系、幼儿园、农村等。
三、前景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劳动教育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劳动教育研究的具体范畴
对于劳动教育研究的具体范畴,研究者不应该局限于体力劳动,而是应该着眼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另外,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外,人工智能时代还提出了第三种劳动类型—情绪劳动[13]。这样明确劳动教育的具体范畴,可以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
(二)构建劳动教育研究的教育体系
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劳动教育研究领域还存在有“有劳无育”和“有育无劳”的情况,“劳”与“育”脱节,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也是未来劳动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三)劳动教育研究与时代创新相结合
当前,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使命也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此劳动教育研究者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为劳动教育赋能,从理论、方式等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创新[14]。即研究者可以跨专业、跨区域、跨时间进行研究合作,以技术促进劳动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本文基于CiteSpace对2002—2022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合分析情况,可以发现研究者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大多为各大师范类高校;研究热点也从最初的认知方面转向教育方面和内涵方面。这就要求研究者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方面出发,注重在劳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结合时代进行创新,打破传统固有思维,制定有效策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1]王毓珣.对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5(16):27-32.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09-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223577946760049&wfr=spider&for=pc.
[3]吴泽俊,刘麟辉.21世纪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回顾:基于可视化文献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1(6):72-76.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22-09-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412/t20141217_181775.html.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6]田夏彪.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价值定位及路向审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42-150.
[7]瞿葆奎.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1-8.
[8]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0)[2022-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9]章乐.从割裂到融合:论当代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1-27.
[10]崔印.学校劳动教育的多重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1(25):6-9.
[11]李臣之,梁舒婷.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课程教学研究,2021(8):4-10.
[12]王晓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J].中小学管理,2019(5):5-7.
[13]王新波.情绪劳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J].人民教育,2019(19):62-65.
[14]王海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与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03-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