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问题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问题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33

2023-10-09 16:27:46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问题链”是教师与学生围绕历史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维度探索时设置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教学法相比,“问题链”更为注重问题的逻辑性、目标性与整体性,有助于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从通过“问题链”锻炼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法。

摘要:“问题链”是教师与学生围绕历史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维度探索时设置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教学法相比,“问题链”更为注重问题的逻辑性、目标性与整体性,有助于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从通过“问题链”锻炼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问题链”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比利时教育专家罗日叶曾说:“问题是一个障碍,是一个有待完成的目标,是一些有待联结的信息。”“问题链”是指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挖掘课本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将知识点梳理、提炼、设计成一环套一环的问题链式结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带领学生抽丝剥茧地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问题链”集问题教学法、提问法于一体,利用一连串的问题能够有效带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从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一、“问题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链”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带领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利用广泛而深刻的系列问题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问题链”还能为学生带来丰富、趣味的历史情境,通过层层深入为学生构建一个个历史故事情境,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处在过去的历史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学习到的并非是单一的历史结论而是深度的历史思想,一点点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兴趣,促使历史课堂从以往的被动灌输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从传统的浅层学习转化为注重输出的深层次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打下坚实的学习能力基础,教师有必要从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深层次思维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设置“问题链”,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生成新问题,产生不断深入探索的学习欲望;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以便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

  3.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历史具有广博厚重的特征,初中历史课时不多,利用“问题链”能够明确历史课堂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可帮助教师凝练历史内容,将各类分散的历史知识点联系起来,抓住学生思维飞跃的机会以及生成性问题的产生契机,促进教学相长,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效历史课堂。

Dingtalk_20231009162440.jpg

  二、“问题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为基点,“问题链”的设计:一是要具备趣味性,初中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罗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深度联系,只会让学生认为问题过于繁多而不利于学生深入探索,也难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要有针对性,“问题链”的设计是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只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而设计一些吸引眼球的“问题链”,反而会喧宾夺主。根据初中历史教学要求,“问题链”的设计和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通过“问题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今的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问题链”的设置上,也要以此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观念,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旁观者角色,成为课堂主人。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促使“问题链”教学进程顺利推进,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问题链”的设计需要基于教材知识体系的安排出发,在备课时就得发挥教材指导作用,初中历史教材中分布了文字、图片、测评等多个板块,各个板块都是编者反复斟酌后的结果,教师应掌握教学目标各项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与课外教学内容,设置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链”。

  例如,在“美国内战”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整理美国内战大事记年表,考虑到多数学生对美国内战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授课时可以“问题链”形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国会爆发内战呢?抛出问题后,为学生播放《汤姆叔叔的小屋》节选视频,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来探究美国内战前社会状况的变化。接着提出问题:美国南北的矛盾能够调和吗?这场内战能够避免吗?通过由浅入深地探究使学生明白美国内战的爆发并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领土和经济纷争,其本质是不同政治制度的矛盾。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美国历史上林肯是最受大众尊敬的总统呢?要求学生从人物历史出发回顾整个美国内战史。上述三层问题组成“问题链”,贯穿在“美国内战”这一课教学中,问题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均是以美国内战作为核心,让学生解决了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配合采用视频、PPT等展示方式,能有效拉近学生和美国内战这段历史之间的距离,在分析、讨论和思考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问题链”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部分知识点和内容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对于此类知识点,教师不妨尝试采用“问题链”的方式来推进,以便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建立在奴隶制度上的希腊城邦及其取得的古典文化成就,知晓亚历山大帝国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起到的作用,教学重点为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多数学生对外国古代史比较陌生,尽管初中生具备了历史问题分析能力,但还未形成完善的历史逻辑,基于实际学情,教师可以几个问题组成“问题链”来活跃课堂氛围。

  问题一:民主是什么?

  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民主”一词,但大多数学生对民主的实际含义并不了解,这个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回答民主是人民有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便教师没有准确给出民主的定义,学生还是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民主的内涵。最终由教师带领学生来总结和归纳,得出民主的概念和结论。

  问题二:实现民主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此前所学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来进行解答,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国家,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下,形成了其特殊的政治制度体系,在分析和对比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自己探究,也可以小组为单位来分析经济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阶级条件对民主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初步得出答案。

  问题三:古希腊民主社会是否完美无瑕呢?

  这一课上半部分,从积极角度来歌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先进性,特别是其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即便如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最后也淹没在历史中。上述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了雅典民主存在的局限性,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上述三个问题的串联,能够引发学生的连续性思考,使其精神能够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枯燥的知识点充满趣味性,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和走进历史。

  3.通过“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价值的一项重要功能,利用“问题链”来梳理历史史实,激发学生对人类发展、人民幸福以及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注,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使命感。

  一方面,可用“问题链”挖掘历史人物的德育教育价值。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生动而又鲜活的故事和人物等优秀的德育教育素材,“问题链”带领学生走入那个年代的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真实还原和再现历史,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如在讲解“五四运动”知识点时,教师可通过“青年民众的选择”为主题来设置问题链。

  问题一:为什么我国在巴黎和会上会以失败而告终呢?(提出问题后,为学生出示相关微课视频,引起学生思考)

  问题二:当时的民众在面对侵略时,他们的态度出现了什么变化呢?

  问题三:民众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改变?问题四:谁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问题五:为什么工人阶级会大力支持学生运动呢?对于此次运动,北洋政府又持什么态度呢?

  问题六:你是怎样评价五四运动的呢?

  在层层提问中,让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五四运动发生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站在当时民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感受在民族危机时民众的思想觉醒,也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期工人阶级会成功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认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鼓励学生以个人的积极活动来对世界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乡土历史资源为主题设置“问题链”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资源是学生家乡的历史资源,具有直观性强以及种类丰富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来设计“问题链”,可以让学生更易产生共鸣,同时增进对家乡的自豪感。

  4.通过“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实际,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诉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设计“问题链”时,需要遵循“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翁”这一原则,除了教师的提问之外,还可让学生来自行设计“问题链”。从教育实践来看,“不会提问的学生不算是好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作为重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是具备问题意识的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善于提问,提问质量也不高,教师需要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逐步掌握设计“问题链”的思路。提出问题后,由教师甄选学生提问中具有价值的一部分,引导全班学生开展集体讨论,这类“问题链”更符合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不仅可以在兴趣的驱使下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还可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

Dingtalk_20231009162620.jpg

  三、结语

  “问题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方式,契合目前教育改革具体要求,有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将知识以逻辑性的方式连接起来,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教师需要认识到“问题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具备“问题链”意识与深度教学意识,将零散的问题以逻辑链条的形式呈现出来,打造活跃而又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1]王淑萍.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初中历史问题链教学初探—以统编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为例[J].华夏教师,2022(25):84-85.

  [2]周云华.“问题串”的设计艺术—以初中历史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7(3):130-132.

  [3]刘萃.“情知激励”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学科问题链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21(3):11-13.

  [4]刘和洪,李代贵.问题链引领下的单元教学—以《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22,(1):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