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2023-10-09 15:49:44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然后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最后论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改革三个部分。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然后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最后论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改革三个部分。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思政;德育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掀起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热潮。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各专业课都可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文史类课程因蕴含较浓的文化底蕴,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先天优势,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来说,理工类课程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多,重在介绍客观事物和规律,很少涉及人文元素,因此较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是根据知识点引申出相应的科技事件和人物事迹,进而挖掘出相关的思政元素,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作为理工类课程之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不例外。下面本文拟在说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及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加以论述。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时为32学时,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知识、Office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Python语言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基础、数据库技术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分类等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常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包)和工具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同时,学完这门课后,很多学生要参加计算机国家一级和二级考试,而要想提高一级和二级考试的通过率,任课教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又要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该课程在当前发展阶段对工程实践的一系列要求,这是任课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2]。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教师可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的,并将慕课平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德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如此,教学效果将优于传统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
现代化教育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要靠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很多高校采用“教师:讲解—演示—辅导,学生:学习—模仿—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致使学生欠缺创新素养,难以培养刻苦学习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等人文素养。为了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将讲授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借助线上和线下平台,按照“项目驱动、注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多元教学法,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方法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陈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多是20世纪关于计算机的陈旧内容,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新发展、新事物,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重要的科技事件和人物事迹,很少涉及,缺乏新颖性。办公软件的教学案例大多是学生信息表或学生成绩表等陈旧的案例。数据库知识也只是介绍了关系数据库,没有提到面向对象数据库。有的教材程序设计语言部分没有与时俱进,还是介绍面向过程语言,如C语言,而没有介绍当今流行的面向对象语言,如Python语言。另外,案例领域狭窄,课程中多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及操作步骤,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4],很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当今社会反映科技、人文的一些信息案例,并重点引入校企结合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企业文化、社会及经济等常识。引入这些经典案例后,教师在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就顺理成章。
(三)教学评价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勤、提问、作业、实验)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机试占60%—70%。这种考核方式属于总结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事实上,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也应该被关注,这就涉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即过程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情况,这些都要作为评价的指标,因此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化教育中,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针对以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其课程思政教学应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开展。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即思政教育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教学。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模式改革
笔者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认为线上(MOOC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混合模块化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具体的线上和线下混合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笔者把课程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对各个模块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最后按照各个模块的要求分模块组织考试[5-6]。其中,线上教学借助MOOC平台,将网络开放资源整合起来,使在线学习内容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7],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8-9]。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梳理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分步骤、有目的地达成学习目标。模块化教学研究近年来处于热门状态,从中职学校到高职院校,再到本科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探讨,如江苏省常州市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体育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内容模块化”的探索和研究;重庆市轻工业学校开展了“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化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孙知信开展了“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模块化教学,且融合多种教学法,是有益的探索。
笔者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文件为依据,以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技能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的特点,提出实施分类、分层次和模块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打造灵活、相对独立和精品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个人兴趣和专业需求,自主安排各模块的学习时间。另外,在已建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举办各类计算机应用技能讲座,及时丰富和更新各课程的知识内容。鉴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的特点,可将该课程分成若干个基本模块,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学时,从而形成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块。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可以课堂教学为主、MOOC教学为辅,进行线上和线下混合模块化教学。其中,MOOC教学以超星学习通为平台开展,涵盖课程资料、作业库、考试库、讨论、课程管理、学习统计等部分,由教学团队构建并管理课程资源,任课教师负责本班级的讨论、学习统计等活动。教师可通过“课前MOOC慕课→课堂讨论交流→课后练习慕课→线上交流讨论→MOOC考试”的教学流程落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刻苦学习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把整个教学环节划分为基础模块、进阶模块、拓展模块3个部分,每个大模块又被细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基础模块又称必修模块,侧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只有通过了基础模块才能进入进阶模块,进而进入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的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及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 2016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的使用与信息检索等基础知识与技能、数据库基础知识及应用;进阶模块的内容包括Photoshop、Dreamweaver软件的基础操作;拓展模块的内容为Python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团队在各阶段要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法,其中基础模块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发布教学网站,供学生学习和复习;进阶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拓展模块则主要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这三个模块是连续的,预示着学习环节由初级到高级。每个模块用到的教学方法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具体的教学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这种线上和线下混合模块化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线上和线下混合模块化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还能鼓励学生通过团队配合、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调动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及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与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比,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不但教学方式有了突破,也能突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可贵精神,即唯有认真钻研并锲而不舍,方能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实际需求,融入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师要秉承德育为先的教学观念,将思想政治教学资源逐渐渗透教学过程,重点引入校企结合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也学习科技文化,了解企业文化,了解社会及经济等常识。对此,教学内容改革要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然后通过在各章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素材,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思政教学。
在讲述计算机发展和分类时,教师可引入“天河一号”案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天河一号”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通过该案例,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并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在教学计算机系统知识章节时,教师在讲解CPU的过程中,可以讲解我国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我国龙芯系列、神威系列芯片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其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文件命名的不同格式类型及命名规则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做事情前,要先学会做人,要遵守每件事情的规则,端正做事的态度。
在Word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求职简历,使其能熟练运用文字编辑软件,并借机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在电子表格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我国GDP增长率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Excel软件,并使学生通过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的了解,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激发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意识;在演示文稿(PPT)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绘制规定图形的任务,让学生熟练掌握演示文稿软件图形构建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对五星红旗的制作,并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有关国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我国当前的繁荣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换来的,从而强化学生的五个认同。同时,IE浏览器使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使用浏览器查找资料、保存图片等操作,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网络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参与共同保障网络安全的建设,从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另外,在Python语言基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例,给学生讲解“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推出了一批成功的商业应用,诸如谷歌翻译、苹果语音工具Siri、微软的Cortana个人语音助手、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特别是谷歌的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进行围棋人机大战”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课后自学Python语言的兴趣。
下面以办公软件中的Excel部分为例,展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安排,如表2所示。
(三)教学评价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应注重个性化和发展性评价[10-11],同时融入多元评价方式,即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可多次提交作业或参加考试直到考核达标。科学的考核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将课堂学习和MOOC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课程成绩可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及学习心得几个部分组成。
线上交流等活动和课堂出勤可作为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MOOC作业库、考试库的成绩可作为期中成绩,只有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期末考核,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期末考核可采用集中正规考试形式,让学生在机房完成考试,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成绩的40%。每位学生在课程结束以后,需要提交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学习心得要结合自己完成的案例谈谈自己心智的成长,包括知识收获及思政课程心得体会。与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比,将发展性评价和多元评价融入思政教学的评价,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充分理解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四、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较上届学生有了很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当前,该课程思政教学仍在不断探索中,需要借鉴成功经验和案例不断完善。具体而言,教师以后仍要从课程章节的各个方面入手,努力挖掘思政元素,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完善课程育人体系,使得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成效进一步提高。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红乾.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J].河南教育(高教),2020(7):73-76.
[3]夏小云,李绍燕,朱蓉,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8):75-78.
[4]荀雪莲,崔岩,李娟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0(2):50-52.
[5]高贤强,张学东.基于模块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9(23):63-66.
[6]王春彦,王佳楠,丁艳,等.基于模块化的实践能力导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线性系统分析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2(16):72-74.
[7]王瑞.信息化环境下移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59-63.
[8]王立冬,罗贤全,梁冠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装备教学课堂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47-149.
[9]王桂清,刘守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桥梁”的教学模式在普通昆虫学课程中的构建[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2,12(3):24-30.
[10]黄佳彦.创业教育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29-130.
[11]杜婷,翠萍,王嫣.发展性课程评价在临床超声治疗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18):13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