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现代化评价的反思与改进论文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现代化评价的反思与改进论文

1

2023-10-09 15:38:1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对教育现代化评价进行了反思,然后阐述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现代化评价的提出,最 后论述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现代化评价的改进,包括体现创新发展的引领功能

  摘要:文章首先对教育现代化评价进行了反思,然后阐述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现代化评价的提出,最 后论述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现代化评价的改进,包括体现创新发展的引领功能,聚焦育人模式的变 革;重视协调发展的综合作用,强调教育结构的优化;强调绿色发展的转型特色,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现 开放发展的社会支持,形成多元的教育支撑;重视共享发展的效果导向,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评价,五大发展理念

  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反求诸己的审视化过程, 是国家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其核 心是培养现代化的人才[1] 。教育现代化在不同时期被 赋予特定的内涵,其评价指标不断更新,评价维度逐 渐拓展 。目前正处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 的决胜期、机遇期、关键期“三期叠加”阶段,因此有必 要对教育现代化评价发展进行元反思[2],并进行与时 俱进的发展。

  一、教育现代化评价的反思

  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作为具现教育现代化的集 中性表征,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 。其中,邱白莉[3]基于 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制度和管理、教育体系和结 构、教育观念、物质层面六个层次构建了教育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成媛[4]认为教育规模、投入、成就、质量 及管理五大指标可以作为教育现代化评价一级指标, 用以指导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制定。杨小微[5]提出教 育现代指标体系包括背景指标、过程指标、投入指标、 产出指标、综合指数 。董炎等[6]选取现代学校制度建 设、教育资源、教育均等化、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设等 可以展现教育现代化特征的若干指标作为教育现代 化评价指标 。杨银付[7]提出了由教育普及、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教育服务、教育治理和教育保障等衍生出 的城市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冉华等[8]认为教育 现代化成果的价值可以延展至政治、经济、生态等领 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 拓展,亟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延伸。

  (一)评价内容亟待从教育自身拓展至国家精神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 衡量依据,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指引,因此必须将国家的政策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 现代化评价中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指出了教育评价的改革目标: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富 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 价体系 。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既包含教育理论 , 也容纳国家倡导的精神价值,与中国国情相结合[9]。例 如,刘凯等[10]认为,西藏地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宏观上坚定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立场,既符合国 家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总体要求,又满足了对西藏地区 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殊关切 。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 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强调五育融合,关注学生德 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既体现了国家在教育现代化发 展中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关切,也将综合人才的培养纳 入了教育评价实践。

  (二)评价方式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用单一维度或视域来指导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既不能发挥教育在社 会分工场域中的基础性功能,也不能反映教育现代化 在现代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功能 。因此,单一 的定量 指标或定性指标都不能概括教育现代化评价框架,必 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11]。

  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应该打破单一 的思考模式, 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构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 合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体系建立之前 应采取事业评价方式,讨论指标是否易于测量、能否 反映国民需要;在达成过程中应采取业绩评价方式, 监测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基本实现后,应 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形成可视 化、可对比、可发展的阶段性评价成果,这样能够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策略[12]。

  (三)评价维度需要整合学情到社会

  以往的教育评价体系大多专注于学情,主要与学 校内部管理、教师教学等相关,但现在与学校内部管 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渐减少,同时增加了许多有 关社会多部分、多角色治理等方面的评价内容[13],如拓 展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良好 社会体系的支撑,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也关乎教育发 展未来,将那些直接影响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构和完 善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纳入其中,对构筑适应现代化 社会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应以从教育投入到教育产出所经历的项目 来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并从对社会领域的贡献入手, 对其做出判断 。其中,教育的公平正义价值重新成为 教育现代化评价的焦点,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体现为 资源共享、开放。“教育是社会思想诞生的本源之水, 理应公平地向每位学生开放。”[14]

3FB6420E-585A-489f-95A1-1BD46CBAF7EF.png

  二、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现代化评价的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 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难题,厘清了前进的方向、界定好 了发展的路线 。新发展理念之于教育,应以创新作为 教育发展根本动力, 以优化协调教育结构为主攻方 向,以绿色文化为教育理念,以开放并包为教育胸襟, 以共享发展为教育追求[15],这对保障和提高教育评估 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6]。

  (一)关注创新发展中如何引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不断 开拓向前的核心动力。教育现代化评价需要关注人文 情怀、价值培养、制度创新、公民素养等拓展能力的深 度挖掘,培养具有复合型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让创 新在教育领域中蔚然成风,让创新成为驱动教育现代 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将创新 纳入教育评价体系。首先,重视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新 的时期的教育生态环境、认知学习方式、家校教育体系 呼唤多主体参与的、发展性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17] 。其 次, 教育现代化指标的选定要融入创新要素, 关注政 府、学校和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创新,是否制定了激发学 生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 。再次,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 创新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转化和成 果创新。最后,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的养成,关注创新教育落实到学生发展中的实际效果。

  (二)关注协调发展中如何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领域中的协调发展关注教育中现实矛盾和 问题的协调处理 。只有确保发展的整体性,协调好各 要素之的结构关系,才能较好地应对当前我国发展过 程中突显出来的阶段性矛盾。只有调整好我国现阶段 教育发展布局,正确处理其中的教育矛盾关系,关注 各结构要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在教育评价和发展 过程中进行协调,才能促使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地分析不同阶段的教 育成果,对教师、学生及师生、生生互动等行为进行教 育测量, 从而更好地诠释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增强不同教育系统的协调性,拓展教育现代化 发展的关联领域, 实现不同类型教育的协同发展,对 此,要重视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及区域教育 之间的协调联动。

  (三)关注绿色发展中如何支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绿色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方向问题,有助于 引领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领域中的绿色发展 主要指坚持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形势相适 应,既要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完成教学育人、促使教育 不断进步的目的, 又要做到不断与社会教育现状、国 际教育趋势接轨。教育现代化评价不仅仅是对教育资 源及其配置的简单考核,更是对教学质量、社会满意 度、师生获得感等的多层次评价。

  绿色发展融入教育现代化体现为教育评价理念 的发展 。教育现代化评价不能局限于完成相关指标, 更要体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绿色的评价指标 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文化课学习状况等科 学文化水平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获得感、学习 兴趣培养、终身学习方式等综合素养水平的发展 。例 如,《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中, 绿色指标除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涉及学生的思想品 德、身心健康等非智力因素,不仅考查学生自身的学 习动力,还纳入影响学生学习的社会因素。

  (四)关注开放发展中如何实现教育的联动

  开放发展是指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这有利于及时 妥善地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教 育开放成为我国教育把握时代脉搏、契合国际教育发 展趋势的重要范畴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指出,要 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等。为此,教育现代化需要面向时代开放、公众开放和国际开放,通过开放实现多方联动和持续优化[18]。

  教育现代化评价需要关注教育体系的时代演进 和多地区、多主体的全方位联动关系,这既表明了教 育的目标愿景,又彰显了教育的动态过程 。教育现代 化评价需要能够洞察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之间的 联系、潜力及演变趋势,并总结进化规律[19]。其中,描述 与评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育现 代化程度时,应考虑到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设计因 时而起、乘势而变的教育评价方案。

  (五)关注共享发展中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共享的目标在于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解决 好学习者学习和资源共享的问题,确保每一位学习者 都可以获得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与参与项目实践等, 并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实现成长,从而减少地域差距带 来的影响 。如果区域内教育发展成果难以共享,会导 致择校生数量增多、教师逆向流动现象加剧,甚至影 响到代际公平。

  教育公平是国家一直倡导的教育取向 。《中国教 育现代化 2035》明确指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 育公平 。 以“共享”方式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可最大限 度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高度重视 教育公平问题,通过评价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20]。教育 现代化应为全国人民服务,为学前教育、农村教育、贫 困地区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而教育公平理 应成为反映教育现代化的典型指标[21]。

  

2D72B45B-143F-4780-8E42-B7DB5F890A06.png


  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再是以往大规模扩张的外延式 发展,而是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22] 。相关 教育者应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 将创新作为教育现代 化的核心动力,将协调、开放、绿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 重要抓手,将成果共享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最终旨归。

  (一)体现创新发展的引领功能,聚焦育人模式的 变革

  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前进动力。教 育现代化评价必须把创新摆在教育发展全局的核心 位置,将创新贯穿教育管理和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的 全过程 。创新元素融入教育现代化评价全过程,具体 体现为设施中有创新型网络覆盖、管理中有创新型治 学体制、理念中有创新型教育方针、资源中有创新型 技术工具、教学中有创新型教育实践、合作中有协同 型教育行动。

  教育现代化评价要遵循育人规律,聚焦人才创新 能力培养 。要想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必须根据教育部针对创新教育的整体规划,将创新意识、创新视野和 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制定创新教育的目 标、规划与实施办法 。为此,在目标上,教师要针对不 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标准,在育人过程中要调动学 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再到 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重视协调发展的综合作用,强调教育结构的 优化

  教育现代化评价应把握好教育各方面的协调发 展,以促进和支持教育结构的优化 。协调发展强调以 系统思维为指导,注重发展的整体性、耦合性和均衡 性[23]。教育协调发展应协调好教育要素间的平衡关系, 协调好国家与地区、城市与农村及基础教育、中等教 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24]。

  教育结构优化是教育协调发展的深层基础。教育 结构优化需要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协调处 理好教育中多种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教育评价体 系中,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教育现实 问题和教育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坚持教育的协调发 展,形成教育发展合力。为此,教育现代化评价需要关 注如何优化教育结构,需要均衡各种教育资源,协调 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同类型的教育构成、不同 阶段的教育关联。

  (三)强调绿色发展的转型特色,体现教育的人文 关怀

  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应彰显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资 源的协调配置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 绿色发展要以教育软实力提高为建设导向,培育绿色 校园文化;加强绿色文化观念教育,自觉抵制庸俗文 化、落后文化;加快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步伐,增强师 生、家长的教育获得感、成就感。教育现代化评价应遵 循绿色发展理论,在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中渗透对 学生发展的关注,体现教育的人文情怀 。如建立教育 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构建指向学生健康成长的 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25],引导学校和教师践行绿 色发展理念[26]。

  教育的绿色发展还强调环境资源和人的和谐发 展,在建设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强化教育环境对 人全面发展的支持 。为此,教育现代化评价不仅要把 学校教育和生态教育教学联系起来,还要实现与其他 文化教育的整合,构建绿色发展的、和谐发展的新格 局,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对人才进行评价,从而 确保实现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体现开放发展的社会支持,形成多元的教育 支撑

  教育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教 育状态,选择面向未来生活及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教育开放要重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交汇与国际、 国内资源的融合,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品质。 教育现代化应重视开放、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通过教育优质成果的有效开放,面向社会大众 形成实践共享与传播网络;另一方面,可以从开放过 程中汲取外部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有益影响,强化外部 多元主体的支持作用。

  教育现代化评价应关注教育的开放发展,从开放 中获取多元支持。首先,应该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合作, 相关的社会效益可以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创业创新 情况中得以体现 。其次,关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要素 及其关联,构建较完善的教育支持网络。最后,以开放 的心态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借助智能技术和大 数据技术等搭建多层次、多用途、立体开放的教育现 代化评价体系。

  (五)重视共享发展的效果导向,获得良好的社会 声誉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 易获取是教育乃至社会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前 提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也应面向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成果共享的形式满足全民文化 素质提升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共享要坚持人文关怀原 则,增强师生、家长的教育获得感,满足群众对教育的 个性化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和教育资源在全社会范围 的共建共享,可使教育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有效作 用,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及 人们终身学习的实现。

  教育共享是为了让教育现代化成果传播 、应用、 辐射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进而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教育现代化评价应关注教育成果的社会共享维度,不 仅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不同教育资源的整合 和共享, 还要将教育的社会共享情况纳入评价指标, 建立健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机制和交流平台,鼓励 全社会参与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成果共享。

  总而言之, 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教育现代化评 价,有利于提升教育发展的现代性水平,有助于促进 教育现代化,更加符合国家战略。当然,在教育现代化 评价实践的过程中,还应结合目前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教育的发展实际,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叶平,王蕊. 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 2003(7):47-57.

  [2] 郝平.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教育智库服务水平[J].教 育研究,2016(3):4-10.131.

  [3]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 成媛.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方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9.

  [5] 杨小微.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人民教育,2014(20):8-12.

  [6] 董焱,王秀军,张珏.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 发展研究,2012(21):55-58.

  [7] 杨银付.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的思路、指标与方法:以副省 级城市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1):57-61.

  [8] 冉华,高娅敏. 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五大价值维度[N]. 中国教育 报,2017-04-13(6).

  [9] 杨小微.教育现代化评价之核心指标三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5 (7):5-9.

  [10] 刘凯,王毅, 尚小军.“三个符合”:构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 指标体系的价值导向[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44-49.

  [11] 谈松华,袁本涛.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J].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2001(1):14-21.

  [12] 李伟涛.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方法与方法论的探讨[J].教育科 学研究,2016(7):37-41.

  [13] 褚宏启.构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3 (11):14-26.

  [14] HUTCHINS R M.The learning society[M].New York:Basic Books, 1968:135-142.

  [15] 张力.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J].人民教育, 2016(2):1.

  [16] 冯晖.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评估机构能力建设探析[J].上 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2):1-4.

  [17] 付卫东,刘慧敏,陈安妮,等.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 求、优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22(1):27-34.

  [18] 庞春敏 .英国教育评价的特点与启示[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 2021(5):57-61.68.

  [19] 潘苏东,李健.对构建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若干理论问题 的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5-129. [20] 檀慧玲,王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考试,2021(8):14-20.

  [21] 戚敏.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J]. 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2010(9):21-23.

  [22] 杨小微,冉华,李学良,等.评价导引下中国教育现代化路径求索: 基于苏南五市和重庆的教育现代化调研[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 (4):1-6.

  [23] 陈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J]. 重庆高教研究,2022(1):34-45.

  [24] 程斯辉,李汉学.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事业新发展[J].教育 研究,2017(6):4-11.

  [2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改革教育质量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EB/OL].(2020-10-29)[2022-11-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81894678127135162&wfr=spider&for=pc.

  [26] 袁梅 .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 研究,2018(3):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