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究——基于安康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论文

2023-10-09 14:31:5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基于安康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首先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困境,然后论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
摘要:文章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基于安康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首先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困境,然后论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产业学院;欠发达地区高校;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并把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这就更加突显了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搭建了地方高校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既是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推动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立足区域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针对性的创新举措。而从教育链、人才链、科技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学院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安康市自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以后,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依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安康市产业转型发展滞后、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为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安康市出台了一揽子有关促进产业发展、经济稳增长的政策,如《2022年安康市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安康市富硒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等,以便通过“优政策、强主链、育龙头、抓项目”等举措,提高经济发展活力。然而从现状来看,虽然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但安康市仍然面临产业集聚发展滞后、链主企业培育不足、产品核心技术薄弱等发展瓶颈,归根结底是缺少高层次、强技术、高匹配度的人才来引领和参与,而核心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高校育人育才的质量和水平明显不够。因此,围绕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安康市高校应进一步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思路,在教育教学创新管理、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而建设产业学院是安康市高校破解人才培育难题和产业壁垒的有效抓手,能够为全市发展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且了解地方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持,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同时,建设产业学院既能增强人才培养实效,又能降低人才引培成本,还能提高人才在全市流动的效度,如此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以人才“聚活力、创效益、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本文拟基于安康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加以探究。
一、相关背景
近年来,我国围绕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变化作出了改革部署。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2]。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支持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3]。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4]。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战略导向,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对此,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高校,要在国家政策引导上寻找机遇,找到教育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契合点,聚焦产教融合,拓展校企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尤其要以建设产业学院为抓手,突出优势和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方式,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发展经济的关键靠人才,核心在教育。近年来,我国鼓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倡“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学校助力”的合作发展模式,即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让政府、企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发展学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5],其目的就是让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服务于当地教育单位、医疗机构、企业及基层社会治理组织等。因此,欠发达地区高校建设产业学院从战略上看是符合国家发展和办学改革方向的,既能打破固有的办学模式,让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合作办学,也能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专业、培育学科,更好地融入教育链发展,培育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适应性。这也是欠发达地区高校为更直接、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且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做出的选择,这样能够切实培育更多懂技术、能吃苦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陕西省外部分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均已开展产业学院建设试点,对培养高水平人才、深化产教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与企业组建产教融合体(联盟)[6]。2021年1月,陕西省确立了7所高校8所产业学院作为首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注重与行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十四五”时期,全市确立了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旅游康养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并围绕富硒食品、文旅康养、装备制造、秦巴医药等建立了11条重点产业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由于产业链建设起步晚,产业层次低,链条不完善,交叉深度融合发展不够,特别是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方面存在短板弱项,导致产业链发展提质增效成果不够明显,后劲不足。因此,为破解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匹配问题,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融合发展问题,以及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等问题,安康市高校探索建设产业学院已成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困境,笔者现结合安康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加以阐述。我校是安康市唯一所应用型公办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但由于办学资源有限、经费投入有限,加之全市产业转型发展较快,我校人才培育的适应性不足以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急需依托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深化产教融合,这样一方面能够盘活全市教育资源,缓解办学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围绕“教育+”模式,拓展企业、人才、科技、服务一体化人才培育渠道,且开展“订单式”“项目化”办学,能直接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我校围绕安康市产业发展和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设产业学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探索实践时间不长,仍面临以下困境。
(一)政策扶持不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支持高校建设产业学院虽已纳入安康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解决了顶层设计的布局问题,且我校也出台了《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但仍然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金融、财政等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支持政策不足。安康市没有出台明确支持建设产业学院的专项资金政策,故我校只能靠策划项目按照扶持方向分块争取资金,持续周期长,资金量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二是校企合作政策不完善。安康市政府与我校有合作办学的基础,但没有明确支持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参与合作办学的政策,更没有出台支持学校建设产业学院的具体政策,且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依据和指南。
(二)办学模式需要探索
目前,高校已有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公办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源;二是民办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和教育资源;三是不同资本合作投资新办职业本科院校。无论是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还是新办职业本科院校,独立培养人才,均需要由政府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搭建平台,并将优质社会资本与教育资源融入办学。当前,安康市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一线城市,在政策、资源、资金相对欠缺的情形下,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索和论证。对于我校来说,产业学院建设既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要创新管理方式;既要突显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性,又要彰显区域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切实让培育出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能够助力企业生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质量,最终为全市产业发展带来高效益。
(三)合作主体相对欠缺
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安康市共有高校2所,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其中制造业19家,农林牧渔业3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家[7]。从教育主体看,安康市具有建设基础和师资优势的高校有2所,但纳入安康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只有1所。从产业发展来看,安康市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层次较低,优势产业不够突出,产业链条也不完善。从企业主体来看,安康市承担着“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任,当地环保政策严格,工业企业被迁移,剩下的大多为服务型企业,但研发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偏少,能够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基本没有。因此,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办学的主体,结合产业变革的不稳定环境,能够看出缺少牵头参与合作办学的龙头企业,是影响我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支持建设产业学院的政策体系
1.地方政府应完善支持建设产业学院的政策。按照中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要求,安康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产教融合体(联盟),也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高等教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要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因此,安康市政府应对标中省政策要求,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劣势,组建工作专班,研究制定支持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让校企融合发展有据可依,让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
2.地方高校要完善建设产业学院的顶层设计。产业学院建设是加快推进“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8]。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协同发展的新战略,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安康市高校要围绕“四新”教育,积极主动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明确产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服务对象和发展路径等,切实将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围绕现代治理、教育管理、校地合作、奖惩激励等制定一批能够支撑产业学院建设的方案。这样安康市高校既能够从战略上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又能够基于学校办学实际完善顶层设计,最终将学校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落到实处。
(二)以地方高校为依托,先行先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
1.开展建设试点。产业学院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创新[9]。从建设产业学院的教育合作主体来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有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基础;从建设产业学院的基础条件来看,教育部要求人才培养主要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且相关专业应纳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范围。笔者现以我校为例,对学校先行先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从而建设产业学院加以阐述。目前,我校13个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且具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及一大批高水平师资队伍,能够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引领作用,从而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从规划布局来看,安康市政府已将支持高校建设产业学院纳入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因此我校针对安康地区并依托学校实际建设产业学院,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是有据可依的。
2.创新办学模式。高校的办学大多为“1+N”模式,即1个总院、N个二级学院。而安康市高校要想建设产业学院,就要探索“1+N+X”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即1个总院、N个二级学院、X个产业学院。其中,产业学院作为二级单位统一管理,但不同于二级学院常规办学模式,其要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与企业主体开展“订单式”培育和“项目化”办学管理,即要通过定向输送及拓展多个人才培养项目,根据项目发展培养不同的技术技能人才,促使人才培育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相适应,推动职业技能与生产环境相融合,切实将创新链、产业链与学科专业体系相衔接,着力打造“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建设,实现产业、办学、科研、成果转化、金融(效益)协同化发展。同时,产业学院作为二级单位统一管理,要厘清“校中院”之间的关系,厘清校企办学之间“融”与“离”的问题,即融合发展与权责分离,这样既保留了学校的组织结构属性,也实现了办学改革的凤愿。概括来说,安康市高校在校内二级单位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范围更小、风险更小,可操作性也更强。
(三)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育体系,提高校企育人的针对性
1.构建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是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安康市高校要提高产业学院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匹配度,淘汰就业率低、社会需求不高的专业,重点布局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文旅康养、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医疗卫生等社会需求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专业。二是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安康市高校要充分发挥产业学院资源平台优势,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三是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安康市高校要依托产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对生产实践提质增效的作用,以便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以创业促进就业。
2.鼓励“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双轨并行。近年来,国家鼓励地方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专业[10]。对于安康市高校来说,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丰富职业教育的有效形态,也是做大、做优职业教育的创新路径。而建立产业学院既能体现本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层次性和多元性,还能反映本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准,为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安康市高校应鼓励学生既要走好学历教育之路,还要根据自己的专长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资格。另外,安康市高校也要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制定非学历学习成果认定实施标准,出台有关技能成果转化学分认定的政策,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育体系。
3.完善“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政、企、校”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搭建平台和畅通合作渠道,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11]。对于安康市高校来说,建设产业学院既要强调育人主体的多元参与,又要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能职责,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常态的共建、合作机制。作为政府,要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搭建平台,让学校、企业参与没有负担,切实使教育服务、科学研究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作为学校,要积极对接政府需求,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实践,不能让教育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作为企业,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聘请学校专家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引进顶尖人才开展科研攻关,并外派高级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到学校交流授课,用理论指导实践,将实践贯穿教学,以便助力“政企校”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
总之,本文基于安康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通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进行探究发现,建设产业学院的目的就是在已有的教育模式中探索多元的人才培养方式,让更多主体能够直接参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让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这对于欠发达地区高校来说,既能够盘活教育资源,也能够释放发展活力,进而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新征程中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1-07].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2022-11-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17)[2022-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4]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30)[2022-11-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1)[2022-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 218942.html.
[6]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EB/OL].(2019-07-07)[2022-11-07].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zfgb/2019_3941/d19q_3960/201910/t20191018_1636865.html.
[7]2021年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4-19)[2022-11-07].https://www.ankang.gov.cn/Content-2391642.html.
[8]邱飞,钱光辉.场域理论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2):28-34.
[9]刘国买,姜哲,李宁,等.组织创新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特征与变革路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80-86.
[10]邢丹,宋祖楼,王菲,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2018(7):5-7.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2-11-07].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