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大学生活动的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基于大学生活动的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2

2023-10-07 15:54:1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现状,然后阐述了基于大学生活动的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适切性,最后论述了基于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现状,然后阐述了基于大学生活动的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适切性,最后论述了基于大学生活 动的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活动,农业类院校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 维系 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 激励着一代又 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 、不懈奋 斗[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 署,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持续 健康发展。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新 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 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 。大学生作为未来 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任,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而不断激发爱国 之情,培育强国之志,弘扬报国之行 。而对于农业类 院校来说,要结合自身的涉农特色,通过充分发挥大 学生活动的特点和优势, 将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 育内容展现出来,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 学习,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基于此,本文 拟基于大学生活动, 对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 践加以探讨。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一) 自媒体广泛应用,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权 威性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系统的工作体系和完善的制 度保障,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是严肃而客观的,是经 过深厚积淀总结提炼而来的, 而非只言片语能概括 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媒体的广泛应用, 大学生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知识传播突破 了传统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传播形式,同时学生可 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知识,打破了教师的知 识权威者形象 。一方面,自媒体拓宽了信息和知识的 来源渠道,拓展了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对教师 的知识垄断产生了一定冲击,进而影响了爱国主义教 育的权威性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自媒 体为了博人眼球,不惜污化历史、歪曲事实,这些负面 信息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影响了学 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威性,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致 性受到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根基受 到破坏。

  (二)价值追求多元化,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 践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 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突显期,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 锋更加频繁 。 当前的大学生是一群深受全球化浪潮 和多元文化影响的’00 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 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 思想较 为活跃,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虽然价值追求多元化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 提升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但也在大学生群体 中诱发了“价值迷茫”的问题,进而出现功利主义、享 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倾向,甚至引发心理失衡、 道德失范、行为违法等问题 。价值追求多元化使得大 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意识形态和 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 他们具备的非主流价值观会 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巩固造成障碍, 进而对爱 国主义行为产生怀疑 。 由于学生深受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践价值被削弱,同 时学生也无法产生爱国的情感和行为,更不利于树 立爱国奉献的远大志向, 最终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 实践性大打折扣。

  (三)主体性增强,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述,当前阶段的大 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丰富,他们更愿意追求自 我价值的实现,主动追求个性和自我表达,更愿意通 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获得正确答案,进而使主体性进 一步得到突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 推进,人们由“熟人社会”逐步进入“陌生人社会”,出 现了“社会原子化”现象,个人主义的盛行影响了学生 群体的思想和道德共识,爱国主义精神也在无形中被 削减和弱化[3]。大学生主体性增强,能更自主、主动、能 动、自由、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实践,而不是成 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学习者 。当前大学生的个性更 明显,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体悟和自我认同,而传统 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多是基于集体主义和应试教育 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以理论讲授、课堂“灌输”、知识考 核为主要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 大学生的特点,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 作用, 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不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有效 性,这使得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爱国主义教 育面临一系列的困难,既有大学生主体性增强、价值 追求多元化等主观方面,又有网络科技发展带来的信 息爆炸和权威性消解等客观方面,因此不同高校需基 于大学生活动,破解以上问题。

5F86DEC7-5E6C-494f-BA0D-221E150040D6.png

  二、基于大学生活动的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的适切性

  (一)利用大学生活动的体验性,实现爱国主义情 感的升华

  大学校园中的各类学生活动是学生展现自身才 艺特长的重要方式, 也是开展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 学生可通过实地参与和体验,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 一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正处于发展成型 期,爱国主义情感更是处于关键的成熟稳定期,此时 更需要进行教育引导,不断促进朴素、基础、自发的爱 国情感的巩固和深化。通过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理 论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是缺少情感上的共鸣,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内化爱国主义精神蕴藏的丰富内涵。而大学生活动凭借自 身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爱国主 义教育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爱国 志士的行为和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生的切身 体验,可发挥实践活动的隐性教育作用,充分调动和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 归纳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具体而言,不仅使学生通 过亲身体验和感悟获取了知识,同时促进了知识和情 感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贯通,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 主义之情,真正使爱国主义意识扎根学生心底,做到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二)利用大学生活动的创新性,增强对爱国主义 理念的认同

  爱国主义是对爱国情感更高层次的要求和表达, 是一种关于国家、民族的情感诉求、道德责任、理性认 识和行为准则的集合,爱国主义理念更是具有抽象性 和理论性的特征,需要具体而实在的阐释和表现方式 才能更好地被大学生理解和认同[4] 。大学生活动的主 体是具有活力和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因此不管在活动 形式,还是在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开 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将系统、复杂、形而上的爱国主 义理念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 围中认同爱国主义理念。通过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活动 内容,以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将体现 爱国精神的内容精准、立体、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可使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对爱 国主义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激发强国之志,从而 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知、情、意、行的进阶和发展提 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理 念的认同,实现情感和意念的升华。

  (三)利用大学生活动的示范性,加强对爱国主义 行为的实践

  大学生属于思想最活跃的青年群体之一,他们个 性多样,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渴望被认可和 接纳,内心深处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同学和朋友 之间的互相影响对于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具有重要引 导作用。爱国主义行为的发生不仅需要具备思想和情 感的基础, 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一定的促进因 素,这样才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高目标,即积极 践行爱国主义理念,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5]。大学 生活动开展过程中,同学之间会产生示范效应,互相 影响彼此的情感和实践行为,因此组织开展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各类大学生活动, 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 “朋辈教育”,即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 教育身边的人,让学生群体实现自我教育。概言之, 以 示范性的实践活动和模范行为作为引领,起到以点带 线、以线带面的作用,可带动更多学生参与爱国主义 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之心 。大学生通过 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践,可深化对爱国精神的认 知,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效果,保证爱国 主义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性 循环,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FA4854BE-FF8A-452c-9A7F-1B6E37ECF423.png

  三、基于大学生活动的农业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路径

  (一)构建符合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大学生活动 制度

  《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 基本内容和组织领导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加强爱国主 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农业类院校要根据《纲 要》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 优化大学生活动的领导机制,制定所在学校的学生社 团建设管理办法,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通过 摸底梳理和合并优化,将大学生活动组织完全纳入党 委和团委领导之下, 发挥党组织的教育引领作用,保 证大学生活动组织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符合爱国 主义教育的要求。其次,完善原有的大学生活动制度, 加强思想指导和政治把关,注重结合爱国主义元素开 展相关学生活动,积极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粮 食安全、新农科建设和“三农”事业发展等涉农元素融 入其中, 并要求指导教师参与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加 强活动过程的引导和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升华,突出活 动的质量和特色,将国情、社情、民情教育贯穿活动始 终,努力培养拥有爱国主义理念的时代青年。最后,将 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情况作为其参与评优 评先和入团入党的参考指标,通过激励措施促使更多 学生参与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参加活动 的外驱力和内驱力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不断提高活 动的参与度和效果,让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在到自为,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 目标[6]。

  (二)打造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活动 阵地

  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主要通过党团组 织和学生社团等平台开展,这些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同时 也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7] 。爱国主 义教育兼具抽象性和实践性,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体悟 和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因此农业类院校一方面要建 立爱国主义精神宣讲社团,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 身边人感染师生,如以建党 100 周年为契机,开展以 “青春爱国情·同心与党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吸 引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将教育性、娱乐性、参与性有机 结合,以竞赛、展演等活动类型,使学生将爱国情感充 分表达出来, 积极培育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另 一方面要在原有社团组织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融入 爱国主义元素, 充分发挥社团与学生的纽带作用,凝 聚学生的爱国主义共识,将社团特色和爱国精神有机 结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举办各种大学生活动。例如, 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汉服社”“铭贤茶学社”和“大学 生武术社”等学生社团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浓浓家国情怀融入各项社团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教 育引导学生。另外,农业类院校要紧随时代发展,积极 发展线上平台,并组织部分具有新媒体素养的学生成 立社团,积极占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构建网 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媒体矩阵,将微博、微信等学生 常用的应用软件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做到线上线下 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构建立体化、个性化、全覆 盖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从而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 育的质量。

  (三)丰富契合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活动 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数之不尽的爱国主 义教育内容,包括众多的英雄人物 、英雄事迹,教师 要善于从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延 续爱国文化基因,同时积极通过“四史”学习丰富爱 国主义教育内容,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 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入大学生活动, 这也是加强思想 政治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爱党 爱国信念的重要一课,如邀请学校的教授、专家做客 青年人文素质大讲堂,为全校师生举办关于军事、历 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将丰富的传统文化 和现实事例充实到大学生活动内容之中, 让学生切 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农业类院校具 有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对此,教师 可结合时代特点, 挖掘校园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 教育元素和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打造校史馆、革命旧址等一批校内红色教育基地,发挥校史、校风、校 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 动,引导学生将身边的文化资源充分吸收内化,并推 陈出新,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用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教育、感染学生,如 组建校园志愿讲解队, 成员主要负责讲好校园红色 故事,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此外,教师 要善于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中含有的爱国主义 元素开展学生活动,如为弘扬伟大的抗洪救灾精神, 校团委可邀请参与过抗洪救灾的英雄人物到学校举 办讲座, 通过宣讲抗洪救灾故事, 传递抗洪救灾精 神,彰显爱国情怀 。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 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于爱国理念的理解和 把握,让爱国主义理念入脑、入心[8]。

  ( 四)创新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大学生活动 形式

  形式承载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 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载体 。随着学生的主体性不断 增强,教师在开展以往各项大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需 要不断创新,增强主体体验,强化情感共鸣,使学生 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 、情感认 同、理论认同[9] 。首先,将爱国主义内容与党团活动、 班会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避免 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僵化, 用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 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 学校每年可举办以“爱国奋进新时代,青春筑梦耀中 华”为主题的文艺晚会,突出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 因,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充分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等, 从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凝聚青春正能量 。其次,在 重大纪念日、历史事件日和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开 展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深入纪念 场馆、历史博物馆、红色旧址进行参观学习,引导学 生感恩先烈,铭记历史,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情,培 育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精神 。如在学 生群体中开展以“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请党放 心,强国有我”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组织团员、团干赴 革命纪念馆开展以“清明祭英烈”为主题的活动,从 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积极开展线上爱国主义 教育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与拍摄献礼建党等内容的 视频作品,并通过团委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推送,促 使校内外师生和校友积极转发 。同时,积极建设全国 校园电影院线思想政治影视教育基地, 借助充满爱国主义元素的宣传片 、纪录片和热门影视作品开展 相关观影和交流活动,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人物和事 情中发现、制作和传播具有爱国主义正能量的作品, 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引领性, 提高学生的 参与感, 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熟悉的媒介形式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逐步构建长效性爱国主义教育机制, 促使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利益, 进一 步提高民族凝聚力, 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事业,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 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结语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即教师应主 动深入青年学生群体,了解和掌握受众的特点和思想 状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 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持续提升[10] 。农业类院校需要 不断丰富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 用 自身贴近农村、围绕农业、服务农民的优势,坚持以 “农”为特色,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学生活动,筑牢爱国 主义教育根基,补足涉农大学生的精神之钙,培养知 农爱农的情怀 。农业类院校大学生要胸怀未来,坚持 爱党爱国的底色, 积极参与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树立崇学爱农的理念,勇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解决 农业方面“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 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刚,高会燕.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蕴含[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1):16-23.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 (2019-11-12)[2022-12-08].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 tent_5451352.htm.

  [3] 陈文胜.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20(2):57-62.

  [4] 黄世虎,张子悦.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J]. 中国青年研究,2018(5):24-29.

  [5] 李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J].高校 辅导员,2017(3):55-58.

  [6] 曲建武,张晓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维度[J].思想 教育研究,2021(10):123-128.

  [7] 张玲.冼夫人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J].广东石 油化工学院学报,2020(2):75-78.

  [8] 张琳,晏振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中的实现路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9(2):42-45.

  [9] 邱华宇,王晖.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J].人民论 坛,2019(7):46-47.

  [10] 王琳.紧跟时代潮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 (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