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转型研究论文

2023-09-25 15:35:44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随着新中考的推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初中数学学科必须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转型升级。
摘 要:随着新中考的推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初中数学学科必须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转型升级。此次 转型升级,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课堂增质提效。笔者从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实施分层教学、制定复习方案四个方面探究初中数学课堂转型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中考改革,初中数学,转型升级
中考迎来新调整,命题也有了一 些新趋势。通过近两年的命题方向可 以看出, 中考逐渐减少了记忆性试题、 偏题、怪题, 增加了探究性、开放性、 综合性试题,根本上是要从“育分” 转向“育人”。新中考背景下的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方 向。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 动时,应通过教学方式的具体运用, 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以 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 师还应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 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案。 在能力培养与合理方案设计的共同作 用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一、优化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数 学能力
(一)利用微课视频,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基于新中考政策的调整,数学教师 应积极拥抱新思想、新技术,利用现代 化的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训练, 如微课视频。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许 多教师采用的是理论介绍与习题练习结合的授课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传 统授课模式。虽然能帮助学生完成数学 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但是并不能对学生 的思维能力做出很好的锻炼。微课视频 的运用,既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 识,也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教 师的依赖,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锻 炼数学思维的目的。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 五章第一节“相交线”为例,为了激 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笔者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 进行课前预习。在微课视频中,要明 确地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 知识点内容和需要思考的数学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有目的性地进行 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更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微课中笔者设 置的思考问题如下:生活中常见的相 交线或者平行线是怎样的?请寻找一 些并记录。两条直线如果相交,其中 角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相交线的?
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前知识 预习,便对新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认 识和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课 堂学习中跟随教师的节奏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学习,从而实现对思维 能力的进一步锻炼。
(二)组织教学讨论,培养数学 分析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数学分析能力 是初中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 其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有 重要意义。数学能力的掌握,可以帮 助学生快速获得解题思路,缩短解题 时间,从而让学生在重要的考试中有 更多的时间进行检查和思考。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采用小组合作 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 有效地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在和同学 的探究中实现数学分析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 十三章第二节“画轴对称图形”为例,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以 下学习目标:能够根据要求做出平面 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 形;熟练地运用轴对称知识进行图案 设计。基于上述两个学习目标,笔者 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首 先,根据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与数学 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小组分配,在分组 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每个小组之间整体水平相对一致。具体来讲,每个小 组既要有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 有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既要有善于 表达的学生,也要有不善于表达的学 生,这样学生之间才能实现互补,才 能实现强带弱、弱促强的学习局面, 进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实现数学分 析能力的提升。其次,在每个小组中 教师也要帮助学生确定一个主导者, 使其在教学讨论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小组成员也能更易于积极参与到教学 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分析轴对称 图形的相关问题。
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讨论 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并 注重合作讨论的组织过程,以确保学 生在合作讨论中可以实现对数学问题 的积极分析,进而促进学生数学分析 能力的提升。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 习需求
对数学课堂进行转型升级,教师 不仅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更要 从教学内容入手,搜集教材以外的教 学资源,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数学课堂内高效 地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在丰富教学内 容时,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搜索 网络上优质的数学课程资源,如名师 的课程讲解视频、网易课堂中的课程 资源等。在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教材知 识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进而提升其对数学知识的认 识广度和思考深度。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十九章第二节“一次函数”为例,在 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正确理解 一次函数的概念,厘清一次函数与正 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一 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此, 笔者从三个方面为学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丰富。首先,在理解概念上,采 用的是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 复杂的题目通过画图的方式对其进行 处理,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一次函数。 其次,在厘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的关系时,通过多媒体画板将多种题 目的图像进行综合演示,以此让学生 直观形象地掌握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 数的关系。最后,在实际运用时,通 过列举不同方面的生活问题,让学生 对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练习。
三、实施分层教学,落实因材施 教理念
(一)对学生分层
在新中考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对 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不仅可以 让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能让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 学习能力的循序发展。学生在知识的 认知水平和掌握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 异性,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大 锅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适应 新环境下的数学课堂,同时还会限制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新环 境中,教师应以因材施教的理念为指 导,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过程 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 点,将学生划分为三个能力层次:A 层次的学生属于数学能力最强者,具 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B 层次的学 生属于数学能力中等水平,对于一些 较难的题目需要通过向教师或同学求 助才能解决;C 层次的学生,其数学 能力属于基础掌握不牢固且学习能力 较弱。基于上述能力层次的划分,教 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将教学目标进 行分层次设计。基础性学习目标为学 生需要通过不断地记忆和练习达到对 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知识进行简单运用;拓展性学 习目标为学生可以自行完成数学知识 的学习,并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向 难度较高的数学题目发起冲击;综合 性学习目标为学生能够熟练地对知识 进行综合性运用。这三层学习目标分 别对应 C 层次学生、B 层次学生、A 层次学生。
有了具体的层次目标,学生就能 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 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教 师而言,学生能力层次的划分,更易 于落实因材施教理念,更容易实现班 级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作业分层
数学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 重要方式,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能力 层次对作业进行分层次设计。通过作 业的分层次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 生进行自我检测,对自己的数学学习 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教师 可以掌握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学情及 时调整教学方向。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 二十一章第三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 次方程”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 的知识进行更好的复习和巩固,笔者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作业进行了分 层次设计。首先,从整体上对课后习 题进行划分,确保习题的难度等级是 逐层递增的。笔者在设计时,将习题 难度等级分为易、较难、难、很难四 个层次,具体的题型设计可以根据教 学内容做具体的调整。在“实际问题 与一元二次方程”作业设计中,笔者 将习题的类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 解答题、拓展题,其难易程度与上述 四个层次相匹配,从而确保学生在完 成作业时可以对习题的层次有一个清 楚的认知。其次,当整体层次划分完 成后,在设计每一个题目类型中的具 体习题时,教师依然要对其进行层次设计。如在难度等级为易的选择题中, 教师也要确保选择题有从易到难的梯 度变化,这样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就可 以实现知识的逐层掌握,实现能力的 渐进提升。
通过对作业的分层次设计,学生 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力强 的学生可以实现能力的再次提升,能 力弱的学生也能做到基础知识的巩固 与数学成绩的进步。
(三)对评价分层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依据分数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 会用到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 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并不能全面 地评价学生。而且,在“唯分数论” 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成绩暂时不太好 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数 学科目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因此, 基于新中考背景,教师的评价方式应 与教学改革理念相融合,摒弃传统不 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运用分层 次评价法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在进 行分层次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对 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学生 成绩、学习表现、学习状态、进步程 度等各方面因素,这样对学生做出的 评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对学 生数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 用。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 二十一章第三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 次方程”为例,教师在对学生完成作 业情况进行评价时,应从两个方面入 手:一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 题目完成的数量、题目的正确率等; 二是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解习题时的学 习状态,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完全理 解题目等。此外,对不同层级学生的 评价标准也应有一定的区别。在评价 A 层次的学生时,教师应将评价标准 定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评 价 B 层次的学生时,应将评价标准定为“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力”;在评价 C 层次的学生时,应将评价标准定为 “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可 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发 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 的学习方法,促进自身数学学习能力 的不断进步。
四、制定复习方案,建立科学复 习路径
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及时调整课 堂授课模式,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复 习方案, 建立科学的复习路径。对此, 教师应从“重基础与强练习”两个维 度入手。教师可以将复习方案分为四 个任务模块:一是立足教材,查漏补 缺;二是巩固基础,加深理解;三是 构建体系, 强化记忆;四是规范练习, 能力提升。
任务模块一:立足教材,查漏补 缺。面对初中三年大量的知识点,许 多学生会存在学习新知识忘了旧知识 的情况。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新 梳理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查 漏补缺,如基础的概念、规律、方法等, 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激活。
任务模块二:巩固基础,加深理 解。在这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 础知识,但是尚未做到完全的熟练运 用。对此,教师要通过适当的题目帮 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进 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 真正巩固基础。
任务模块三:构建体系,强化记 忆。这一部分的复习计划,是在学生 已经高效完成上述两个任务模块后, 已经对知识做到一定的把握,此时对 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体系化的构 建,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形成结 构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 运用能力。
任务模块四:规范练习,能力提升。学生在此阶段,需要通过对大量 的经典题目、拓展题目的练习,来保 持思维的敏捷性、答题的规范性、知 识运用的熟练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 在考前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可以 帮助学生熟悉考试节奏,做到对题目 的把控、答题时间的把控,从而在考 试中得到一个好的成绩。
总之,在新中考背景下,教师一 定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 锻。一方面,教师应从多媒体、互联 网等多种方式的运用入手,思考教学 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另一方面,教师 应从学生认知边界的角度,思考如何 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数学思维的 广度与深度,从而促进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 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胥晓庆 . 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初 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学咨询(教 育科研 ),2021(06):211-212.
[2] 王晔平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 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新中考改革 背景下的课堂转型实践研究 [J]. 数学 学习与研究 ,2022(15):17-19.
[3] 段泽民 . 新中考背景下的初中 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J]. 新课程研 究 ,2021(34):88-89.
[4] 杨春旺 .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数 学复习课有效性探究 [J]. 数学学习与 研究 ,2021(31):122-124.
注: 本 文 系 甘 肃 省 教 育 科 学 “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重点课题 “基于新中考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
课堂转型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 〔2022〕GHBZ120)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