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学单设计中落实语文要素论文

2023-09-24 20:26:08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适应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基于单元视角,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导学单设计,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章将探讨导学单的内涵和设计原则,研究导学单设计中整合语文要素、点明语文要素、展示语文要素和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旨在促进语文导学单设计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以导引学”,提升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效。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适应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基于单元视角,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导学单设计,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章将探讨导学单的内涵和设计原则,研究导学单设计中整合语文要素、点明语文要素、展示语文要素和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旨在促进语文导学单设计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以导引学”,提升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效。
[关键词]单元视角导学单设计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方法、能力、内容以及习惯四方面。不同的语文要素指向不同的教学行为,其中“学习内容”要素包括字词、语句、段落、篇章等;能力要素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方法要素包括思、辨、悟等,习惯要素包括预习、合作学习、反思等。语文单元教学的导学案设计要紧密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目标、了解学习内容、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导学单的基本概述
(一)导学单的含义
导学单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语文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编写而成的能够在学习和思考中发挥出引导作用的具体教学方案。在导学单的设计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将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作为立脚点,围绕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设置导学内容,引导、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逐渐形成优秀的思考问题习惯,从而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扩大学生语文学习收益的目的。
(二)导学单的设计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单元内容和知识点较多。
例如,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教材的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主要包括两点:①阅读是从阅读内容中展开想象;②在模仿课文习作文时,发挥想象力,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详写。
要落实语文要素①,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从而提升阅读和理解的品质;另一方面,需要理解本单元中的重点语句,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而语文要素②则需要学生充分体会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做到详略得当。由此可见,单元导学中需要包括“字音、词语运用”“重点语句理解”“文章段落分析”等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整体教学进度安排好单元教学的时间,做好课时划分,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导学单明晰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从而体现出语文学习中的计划性,从而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2.问题化原则
导学单采用问题化设计不但有助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教师在设计导学单时,可将语文要素融入一个个“问题”中,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同样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在落实“学习内容”要素的导学单设计中,可以设置如下题目,让学生在阅读后,利用工具书作答。
①为下列词语注音:稍微(),渲染(),勾勒(),笨拙(),参差(),妩媚();②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勾勒、眼帘、单薄、恍然、拘束。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方法强化运用的过程,也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
再如教师在“方法要素”的导学单设计中,可以围绕单元教学需求,设置“重点语句理解”类的问题,比如用“修辞方法+语句内容+情感”的解析方式,分析以下语句:①“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②“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教师在设计“语句解析”题目时,不仅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分析和鉴赏重点语句的方法,掌握回答此类问题的步骤,进而通过导学单启发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渐进性原则
从统编版语文教材各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整体来看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特点。教师在单元导学单设计中,把握语文要素的层递性和整组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得到螺旋式上升,从而发展学生学习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包含了《草原》《丁香结》《花之歌》等几篇课文,其语文要素是要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中展开联想”。《草原》一文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草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刻画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深情话别等场景,在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借助文章的语言和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头脑中还原草原景观和热闹的草原场景;而《丁香结》一文中,作者从丁香的形、色、味等方面描写了丁香的美好,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的同时,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情怀,需要学生通过联想,体验生活中的情趣;《花之歌》通过对花的生存空间、花的贡献以及花的高尚追求加以叙述,让学生借助联想,获得人生感悟。
由此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三篇现代文的学习中,学生联想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的渐进性发展过程。教师在导学单设计中要体现语文要素层递性特点,这样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找到与自己思考力相匹配的难度层级,在想象能力发展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二、单元视角下在导学单设计中落实语文要素
(一)深挖语文教材,整合语文要素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体现隐含在各单元课前导语、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等部分中,以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语文要素在各部分中均有所体现。(如表1)
(二)明确学习目标,点明语文要素
学习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单时要明确学习目标表述的要点。
1.明确学习行为主体
教师在设计导学单时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共包含了三篇革命题材的文章—《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本单元的导语中概括了课文之间的共同点,点明了各篇文章设计的内容和教育意义,从而表明了本单元的课文的教学主旨;本单元语文要素包括“方法要素”和“能力要素”,其中“方法要素”为学会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事件的具体场面;“能力要素”同样与点面结合相关,需要让学生了解此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详细记录一次活动。教师在设计导学单“学习目标”时,可以用学生的口吻进行表述,比如,我要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我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篇文章,以此,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提高学习自觉性。
导学单设计中,学习目标的表述要确保行为动词的可观察性和可评价性,避免“培养……”“掌握……”“提高……”,应该采用“记住……”“区分……”等具有明显可评价性的动词。比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与“关键词”有关,需要在教学中将“关键词”作为抓手,让学生把握课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要观念,教师再据此确定“学习目标”:我能区分哪些是课文的关键句,说出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表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才能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判断自己需要做什么?,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明确界定学习行为条件
界定学生学习行为条件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学习”“需要学到怎样的程度”。行为条件界定主要包括时间限定、手段限定、情境限定等。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通过本单元的导语提出需要培养学生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要素,教师据此可以在学习目标设定中,明确阅读行为界定条件。比如,“利用速读方式在三分钟时间内阅读课文,和同学交流,说出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学生学习行为条件有了明确界定,将直接点明学习需要“在什么条件下学习?”“需要学到怎样的程度”。
3.利用课前导学,展示语文要素
掌握单元语文要素,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教师可以围绕语文要素梳理单元新知,通过导学单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在课前预习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掌握预习方法。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单课前自学部分的学法指导中,教师通过设置题目的方式,为学生明确预习内容、预习方法和预习时间。
(1)通过查字典或参考书写注解,为下列汉字注音(预时4分钟)。
铿()锵()、蓬()松、细腻()、蓑()毛、眼睑()
(2)阅读下列语句,结合所学,判断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思考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预时3分钟)。
①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修辞方法(),作用()。
②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修辞方法(),作用()。
③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修辞方法(),作用()。
(3)精读本单元课文,回答下列问题(预时25分钟)。
①《桂花雨》课文中,作者写了()和(),回忆了自己在故乡快乐的童年时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②《白鹭》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白鹭的()和(),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
教师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内容—学法—时间”的设疑方式为学生设置了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学会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怎样借物抒情。
4.通过课上合作学习,落实语文要素
学生围绕导学单的“课前导学”内容,已经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了初步认知,扫清了单元课文阅读障碍,对单元课文内容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式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导学单的“课上合学”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而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收录了《白鹭》《落花生》等文章,教师可以围绕语文要素抛出下列问题(预时8~10分钟),比如:
(1)《白鹭》一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2)《落花生》一文写法上与《白鹭》一文有哪些不同?
(3)《落花生》中“有用的人”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体面”?
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根据课前导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认知,进而在讨论中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让“课上合学”在热烈互动中进行。教师可以在预设时间后,组织给小组做学习汇报,教师针对“课上合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答疑解惑,引导学生体会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三、结束语
单元视角下,教师在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研读单元中的课文,整合语文要素,在导学单设计中点明、展示和落实,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从而提高导学单设计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利波.导学案设计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3):35-36.
[2]张洪高,陈霞.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做好精准教学设计—以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21(18):64-66.
注: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导学单的设计研究与实施”(课题编号:JKYJX22-200)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