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论文

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论文

3

2023-09-09 15:09:3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 对联教学 , 对 对联进行创作和剖析是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手段

  摘要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 对联教学 , 对 对联进行创作和剖析是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手段 ; 同 时也是展示学生才华 , 提升学生技能的平台 。 对联结构工整 、音调和谐 、 寓意深刻 , 是 汉字独特的运用以及高雅的表达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 引入 对联教学可以培养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创作能力 , 使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

  关键词 : 对联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校园文化,文化载体

  对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文体 。在古代 , 对联是文人雅士必备的一门课程 , 也是文化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 目前 , 教师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对对 联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 , 增添对联这一教学元素 , 对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体 系是必要且可行的 。

  一 、对联的概念界定

  1. 对联

  由于对联的适用面广 , 内容颇为复杂 , 表达形 式多样 , 加之目 前 对 对 联 的 理 论 研 究 基 础 较 为 薄 弱 , 因而 , 关于对联种类的划分始终没有一个公认 的统一标准 。 目前 ,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著名楹联 学家梁章矩在其《楹联丛话》中 , 把对联归纳 、排列 为十大类 , 即故事 、应制 、庙祀 、廨宇 、胜迹 、格 言 、佳话 、挽词 、集句 、杂缀 。

  2. 对联教学

  对联在形成之初 , 主要为教育 、传承以及弘扬 文化提供交流平台和培育土壤 。 于是 , 古人便形成 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对联的习惯 。对联的广泛使用 也促使人们学 、教对联 , 对联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 文化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属对是一种以对联 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课程 。属对课程的出现既是对联 教学的需要 , 也是诗歌繁荣发展的衍生品 。在中国 古代 , 古诗词盛行 , 发展成格律诗 , 对仗形式非常规整 , 两对诗句 在 内 容 和 形 式 上 其 实 就 是 两 副 对 联 。所以 , 随着古诗歌的发展 , 以及对联教学的进 步 , 在两者的内容和形式极度相近的情况下 , 共同 孕育与推动了属对课程的出现与发展 。

  近年来 ,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 教师结合 新兴的信息 技 术 手 段 不 断 添 加 对 联 等 传 统 文 化 元 素 。这些面向学生 、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式 , 为弘扬对联等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 载体 , 具有宝贵的应用价值和教育意义 。

AB7D43A6-81B3-4c96-B5A8-140E0AF774D0.png

  二 、对联的分类

  1. 春联

  春联源于古代挂桃符的习俗 , 根据《楹联丛话》 考录 , 春联最早出现在过年时的桃符板上 , 与放鞭 炮的习俗一样 。

  宋朝时 , 古人在桃木上书 写 对 联 已 十 分 常 见 。 同时 , 由于门神的出现 , 桃符所承载的驱鬼辟邪的 任务慢慢地转到门神身上 , 桃符的主要内涵演变为 祈福和祝愿 。直至清朝时 , 对联创作思想与艺术水 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 桃符的制作材料逐渐由桃木板 改为纸张 , 贴桃符也变成春贴纸和春联 。 由于春联 写在红纸之上 , 使得春联在驱鬼镇邪的寓意上 , 又 增添了祈福的含义 。如今 , 贴春联已经成为 一 种习 俗 , 门口 挂 着 一 副 红 对 联 , 寓 意 来 年 日 子 红 红 火 火 , 前景更加光明 。

  由于对联的书写频率高 , 使得中国传统的书法 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表现 , 这不但增添了艺术的审 美价值 , 而且增加了营造喜庆气氛的内涵。 从明朝 开始 , 在历代皇帝的大力推广和倡导下 , 贴春联的 习俗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 并且从形式、 内容、 实用 性上得到充足发展。 如今 ,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 , 大 多数人都会在过年时将非常喜庆的对联贴在门上。 一些公司甚至将春联作为礼品或福利发放给员工 , 使得春联更具仪式感和文化内涵。 中国是一个有着 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 春节时写春联、 贴春联、 赏 春联的传统 , 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境界 , 展现着 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 在提升全民的楹联素养的过 程中 , 应以春联作为起点。

  2. 婚联

  结婚 对 联 , 简 称 婚 联 , 是 一 种 特 殊 用 途 的 对联 , 专门用来粘贴在新房子的门两边、 大厅里、 门 廊上。 婚联在 书 写 技 巧 上 , 多 以 佳 物 为 喻 , 如 鸳 鸯 、折凤、 比翼鸟、 连理枝、 并蒂莲等 , 使新婚之 喜与美丽的事物交相辉映 , 营造出美好、 欢乐、 热 烈的氛围。

  这种对联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 , 意蕴深长 , 寄 托相互尊重、 相亲相爱、 琴瑟和谐、 白头偕老的寓 意 。有些结婚 对 联 使 用 叠 字 , 粘 贴 在 房 门、 竹 窗 上 , 很是别致。 传统的婚联 , 讲究的是文雅 , 没有 时间的内涵 , 而现代的婚联 , 讲究的是教育 , 既要 符合律法 , 也要符合规矩。 特别是在山村里 , 关于 婚事的对联很多 , 比如“移风易俗家家好 , 优秀 子 女代代红”, 这些对联虽然文学色彩不浓 , 却有 年 代感 , 便于理解。

  3. 寿联

  寿联是中国民间为老人或长辈祝寿 时 的 对 联 , 且大多数是亲戚朋友撰送 , 以表达对老人或长辈的 祝福和尊重。 在有关生活仪式的民间传说中 , 寿联 是一 种 喜 庆 的 对 联 , 最 早 出 现 在 宋 朝。 北 宋 孙 奕 《示儿篇》载 , 黄耕庾的 夫 人 生 于 农 历 三 月十 四 日 , 在她生 日 那 天 , 吴 叔 经 写 了 一 副 寿 联 “天 边 将 满 一轮月 , 世上还钟百岁人。”送给她 , 用“将 满 一 轮 月”暗示生 日 , 用“百 岁 人”巧 妙 表 达 祝 福 之 意。 寿 联在内容上通过歌颂美德、 赞扬过往、 祈 求 健 康 , 尽力表达喜悦和祝福 , 经常使用热情、 积极、 充满活力的词语表达对老人或长辈的尊敬。

  4. 挽联

  挽联 , 也称为丧联 , 是悲悼怀念类的对联 , 主要用于表达对 逝 者 的 哀 悼 , 以 及 慰 藉 家 属 节 哀 顺变 , 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挽联在内容上和逻辑上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 挽联在内容上是积极的 , 符合时代精神。 挽联不仅在内容上需要凸显艺术性 , 简洁全面 , 一字千韵 , 令人难忘 , 在结构上还需要注重对仗、 平调和技巧。

  三 、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对联教学的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 提高总结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 : “教 学 的 艺 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 , 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 兴 趣。因此 ,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对 联 来 源 于 生 活 , 内 容 短小 、话题普遍、 审美有趣、 结构严谨 , 以随机材料和即兴创作为特色 , 兼具游戏的特点 , 使其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调味品 , 让枯燥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 丰富教学体系 , 提高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获得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 对联虽然简洁 , 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 对联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 开阔他们的视野。 对联包含的语音、 修辞、 词汇、 语法、 逻辑、 文化、 历史等基础语言知识 , 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 视 野 ,全面发展他们的语言技能。 楹联具有多种小学语文教学功能 , 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的反应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 思维技能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认知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 技 能 ,为作文写作打下基础。

  3. 增强审美趣味 , 提高审美能力

  对联是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切入点。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而对联正是生活的表达。 小学语文课程应具有美育功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不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 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联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所体现的对称和平衡 , 符合中国人追求 对称和平衡的审美心理 , 在教学中使用对联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对联是有灵魂的 , 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世界 。很 多时候 , 写对联 、读对联 , 往往是心与世界万物的 对话 。借助对联呈现所见 、所闻和所思 , 在学习和 写作对 联 的 过 程 中 澄 清 迷 惘 , 凝 聚 快 乐 , 沉 淀 思 考 ; 对联牵引着学生观察 、思考和记录 , 也见证了 学生的成长 。

2A98A60B-7A08-4e84-961B-9C1BBD9AC00E.png

  四 、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是广泛且灵活的 , 也是系 统的 ,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皆可以用对 联进行串联 。下面列举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典型 的 、常用的几种运用形式 。

  1. 在知识教学中运用

  小学语文知识的内容不仅 广 泛 , 还 是 系 统 的 、 整体的 。从整体的角度看 , 小学语文知识可分为语 音 、文 字 、词 汇 、语 法 、修 辞 、逻 辑 、文 学 常 识 、 写作知识八个方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知识 教学中介绍这八个方面的知识 , 同时运用相关手段 将其串联起来 , 而对联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满足相关 要求 。如在“落 霞 与 孤 鹜 齐 飞 , 秋 水 共 长 天 一 色” 中 , 根据对仗原理 , “秋水”与“落霞”对应 , 并且皆 为用典句 , 构建出江南夕阳唯美的氛围 。对联教学 不仅包含修辞和逻辑的训练 , 也包含文学常识和写 作知识的锻炼 , 从而对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训练 。

  2.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

  作文教学 是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分 。蔡元培 、张志公等教育家通过探讨发现对联在 写好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 提出好的作文应从对联开 始 。此外 , 对联还可以反映构图的概念 、主题 、 内 容 、结构 、 表 现 、 构 思 、 风 格 。 在 作 文 写 作 过 程 中 , 教师通常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应急的材料 , 这些 材料的使用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理论基础 , 避免 学生出现词乏的尴尬局面 。对于现有的材料体 系 , 对联可以提供新的灵感 , 为文章增添文化内涵 。

  3. 在课前演讲中引入 对联创作与赏析

  在课前演讲活动中引入对联创作与鉴赏 , 不仅是对学生文化积累的考查 , 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平 台 。楹联艺术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使 用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比鲜明 , 基调和 谐 , 古朴深邃 。对联的独创性和鉴赏性可以培养学 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 丰富学 生的文化素养 。

  课前演讲的编排分为鉴赏和创意两部分 。鉴赏 阶段是介绍著名艺术家的对联 , 重点讲解对联的基 本特征和创作原则 , 尤其是对联中蕴含的丰富文化 积淀 , 最大限度 地 激 发 学 生 创 作 对 联 的 热 情 和 欲 望 。对联的创意是课前演讲的重点 。为了给学生提 供方向 , 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 , 教师可以确定“校 园对联原创”这 一 主题 , 让学生提前准备 , 并 在 课 前演讲时加以展示和说明 。

  五 、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对联教学的研究 , 让学 生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对联创作的情感美 、思 想美和智慧美 。综上所述 , 将对联引入小学语文教 学是可行的 , 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在教学过 程中 , 添加对联素材 , 让学生理解 、欣赏对联的同 时 , 学会使用和创新对联 , 进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


参考文献

  [1] 汪绪华 . 小 对 联 大 语 文— 对 联 走 进 小 学 语 文 高 段 课 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 . 作文教学研究 , 2015(1) : 4-7. [2] 贾文高. 传承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浅 析[J] . 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 , 2019(8) : 61-62.

  [3] 周子怡 .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程开发与实施 研究[D] . 杭州 : 杭州师范大学 , 2019.

  [4] 陈万 红 . 巧 用 对 联 故 事 助 力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策 略 [J] . 安徽教育科研 , 2022 (8) : 110-111.

  [5] 彭小明 . 试谈对联在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运 用[J] . 丽 水 师 专 学报 , 1996(1) : 39-42.

  [6] 彭 小 明 . 对 联 与 现 代 语 文 教 学 [J] . 兰 州 学 刊 , 2003(4) : 184-186.

  [7] 陆雁云 . 民间叙事中的对 联 研 究[D] . 哈 尔 滨 : 黑 龙 江 大学 , 2010.

  [8] 陈 晓 强 . 近 代 楹 联 作 法 研 究 [D] . 兰 州 :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