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 初中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论文

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 初中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论文

10

2023-09-09 15:04:0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 , 还有利于他们 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事物 , 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

  摘要 : 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 , 还有利于他们 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事物 , 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但是 , 有效地借 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 习 中顺利形成道德意识及法治观念并非易事 , 这需要教师抓住教学重点 , 发挥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 以 一 个个具体的生活事例 为讨论对象 , 带领学生从自身实践做起 , 发挥德育课程的感染作用 , 让每位学生在课程 探讨中 自 觉地形成道德意识及法治观念 。 本文讨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常见误 区 , 对如何发挥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作用 , 促使学生在课程学 习 中形成道德意识及法治观念 做出探讨 。

  关键词 : 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导向作用

  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两大误

  1. 盲目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未考虑实际教学效果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德育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给学生的思想启迪带来新的气象 , 让教师 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不同程度的尝试与 改进 。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盲目注重形式 , 只顾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 而忽略把握课程教 学的核心 , 使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 难以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在课程教学中 , 不少教师存在“种他 人 田 , 荒自家园”的现象 , 即盲目套用其他课程的 教 学模式 , 把许多时间用于唱歌 、跳舞 、绘画等游戏 环节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活跃道德与法治这 门课程的课堂气氛 , 一改往日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 学局面 , 但往往一节课下来 , 学生已经把太多的精 力用于参与活动 , 却没有自己的思考 , 因此 , 难以 得到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等 方 面 的 收 获 , 这 种 教 学 方 式 , 往往收效甚微 。 由此可见 , 在培养学生道德素 养的过程中 , 切忌因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教学重点 。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 的 , 每位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 精心布局每节 课程的活动 , 在注重教学形式的同时给予学生思考 的余地 , 唯有如此 , 教师才能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 时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作用 , 使学生在深 刻理解知识内容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 发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 。

  2. 追求频繁 的 师 生 互 动 而 忽 略 教 师 本 人 对 学 生的导向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言 :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 不 是 教学生 , 乃是教学生学 。”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导向 性作用不容忽视 , 只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 方 法 , 学生才能热爱学习 , 享受学习 。但是受新课程教学 理念的影响 , 不少教师为了展示所谓的师生民主氛 围 , 忽略 自 身 对 学 生 的 导 向 作 用 , 以 至 于 主 次 不 分 , 没有帮助学生在师生交流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 质及价值观念 。例如 ,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疏于 维护课堂纪律 , 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 , 以致 学生养成懒散随意的行为习惯 , 不懂得尊重与体谅 他人 。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以问代讲 , 总是以 “是不是”“对不对”“是这样的吗”等简单问题对学生进行发问 。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是在与学生进行双向 交流 , 但实际上 , 学生稍微翻下课本便能回答这些 简单问题 , 以至于缺乏深度思考 , 课程教学始终流 于形式与套路 。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与交流方式 , 但若教师的提问流于形式 , 对问题的 设置缺乏度量与思考 , 便难以发挥对学生的启迪作 用 。频繁的师生互动 , 看起来是民主和谐的师生交 流氛围 , 实则是教师的“满堂灌”“一 言堂”, 在教师 的反复提问之下 , 学生最终只能认同教师事先认定 的答案 , 而对问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 难以实现 思维的拓展与认识的提升 。 因此 , 每位任课教师在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需仔细思量问题设置的精度与难 度 , 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本人对学生的引导作 用 ,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教 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 在学习道 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 以免缘 木求鱼 , 弄巧成拙 。

8145EECF-B621-4667-8B7A-120855073019.png

  二 、发挥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导向作用需把握的 重点

  1. 注重以真诚的沟通方式引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道德与法治这门综合性课程所涉及的领域较为 广泛 , 小到个人道德修养 、法治意识 , 大到社会及 整个世界的秩序与法则 , 都是这门课程所探讨的对 象与主题 , 学生若缺乏一定的学习热情 , 便难以用 充沛的精力投身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 。 因此 , 在 课程教学中 以 课 程 内 容 启 迪 学 生 思 想 的 一 个 关 键 点 , 在于以真诚的沟通方式打动学生 , 使学生以 自 觉的行动投身 于 课 程 学 习 之 中 , 在 平 日 里 的 一 点 一滴积累中收获心灵的感悟与思想的开拓 。就如陶 行知先生所说 :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 唯 独 从心里发出来的 ,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教师只有以 一颗真心 , 让学 生 在 课 程 学 习 中 感 受 到 关 怀 与 关 注 , 才能 让 学 生 满 怀 感 激 之 情 , 用 真 诚 的 行 动 与 十足的斗志投入繁忙的课程内容学习 。在平 日 的课 堂教学过程中 , 教师不妨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鼓励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让学 生在自觉的行动之中拓宽视野与增进能力 。例 如 , 在讲述“诚信的重要性”这个知识点时 , 教师不妨鼓 励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 , 在课堂上分享以“诚信”为主题的相关故事 , 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赞赏与鼓励 , 以此在帮助学生进一 步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鼓励他们以更高涨的学习热情取得更大的收获 。

  2. 注 意 联 系 生 活 实 际 对 课 程 内 容 进 行 有 效拓展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 , 里面的许多观点与论断都是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而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内容 , 还在于引导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 在生活中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学到的知识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思想 一 般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一 ”。每位教师应深刻把握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 联系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做出一定的延伸与拓展 , 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其有效理解知识内容 , 在生活中做个遵 纪 守 法 、 思 想 健 康 、 道 德 高 尚的 人 。 例如 , 在讲述“校园暴力”这个话题时 , 教师不妨采用放映电影的形式带领学生观看一些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影片与法治栏目 , 如《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等 , 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 , 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及学会尊重他人 , 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作用 , 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

  3. 注重以启 发 性 的 方 式 引导 学 生 感 受 道 德 与法治的重要性

  学生唯 有 从 心 底 里 对 道 德 与 法 治 存 在 敬 畏 之心 , 才会自觉地认同 、尊崇与遵从法律 , 在内心里约束自己不去参与违反道德的行为 。 因此 , 若要发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 , 其中的要点便是以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 激发学生的敬畏 之 心 。例如 , 在讲述“个 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这 个 知 识 要 点时 ,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 考 一 下“倘 若 每 个 人 都 不 肩负 自 己的责任 , 这个社 会 会 变 成 什 么 样 子”这 个 问题 , 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深刻感受道德与法治对于社会管理的作用 , 并在生动的事例中体会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 , 增 进 对 于 知 识 内 容 的 理 解 与 消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 而能否发挥教学内容的德育价值依托于教学形式是否得当 ,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 , 是启迪学生树立良好价值取向的又一途径 。

1A0D480F-0269-4a04-9029-61B192DCB0EE.png

  三 、发挥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可采用的 策略

  1. 针对学生 的 层 次 性 及 差 异 性 采 用分 层 教 学 方法

  陶行 知 先 生 认 为 , 教 育 学 生 应 当 像 培 育 树 木 一样 ,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 法 , 用正确的方法助力学生的成长 。 的确 , 每位学生都 是不同的个体 , 他们性格迥异 、各有所长 , 在教学 过程中 , 唯有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 才能 对他们有所启发 , 让他们的认知及技能得到不同程 度的拓展与提升 。在教授 道 德 与 法 治 这 门 课 程 时 , 教师不妨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不同层次 的划分 , 并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强弱进行 不同程度的提问 , 用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内 容进行探索 。例如 , 对于知识水平较为浅薄的学生 , 可以用“网络有何弊端 , 请举几个例子”这种简单的 问题启发他们认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而 对于知识储备较为丰厚的学生 , 则能以“我们在生活 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 分别具有怎样的责任 , 我们该 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等综合性的问题启发他们 根据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 , 开阔思路 , 进 一 步 理解知识内容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分层式的教 学方式 , 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保障 。

  2. 结合生活 实 际 引入 典 型 事 例引 导 学 生 在 分 析探讨中有所感悟

  如何发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价值取向 的启迪作用 , 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引导学生在课程学 习中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 , 在情感 、态度 、认知等 方面有所收获 。 由此可见 , 教师在教学方面应当与 时俱进 , 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时事热点 , 让课程内容 与生活实际相接轨 , 以生动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分 析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及人生态度 。 例如 , 在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个单元 知识时 ,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 , 向学生讲述 一 些 由“网络暴力”所引发的热点事件 , 告知学生即使是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 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 止 ,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并借此机会向学生普及 一些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 ,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及

  3. 组 织 实 践 活 动 让 学 生 在亲 身 体 验 中 加 强 理解

  陶行知先生曾说 : “行是知之始 , 知是行之成。” 这句话充分点明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仅仅懂 得书本上的理论 , 而不付诸行动 , 难以深化对于知 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 学过程中 , 教师不妨精心设计 一 些有利于学生实践 的活动环节 , 深化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 达到启 迪 学 生 思 想 的 目 的 。 例 如 , 带 领 学 生 进 行 一些公益实践活动 , 以“告家长书”或者“倡议书”等 形式推动感恩教育 , 引导学生开展“与父母谈心”活 动 , 让每位学生在与父母的对话之中懂得生活的不 易与父母的付出 ,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就教学内容而言 ,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全部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 正确理解课程知识 , 有利于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思想 态度直面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 , 而借助实践活动开 展道德 教 育 , 为 学 生 道 德 素 养 的 形 成 提 供 知 行 合 一 的机会 , 有助于增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 。

  四 、总结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学生所需学习的 一 门重 要课程 , 而如何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导 向作用 , 值得每位教师深思与摸索 。 唯有以激励性 的话语引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 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 , 借助各类教学手段帮助学 生认识到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 , 才能有效 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视野的拓展与素养的提 升 , 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 。


参考文献

  [1] 陈建斌. 初中思想品 德 教 育 的 价 值 导 向 作 用[J] .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 2010(3) : 2.

  [2] 冀秀 谋. 浅 议 初 中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与 利 用[C] · 2019 年“互联 网 环 境 下 的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与 创 新”研 讨会论文集 , 2019: 12.

  [3] 陈丽萍.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中德育 目标的 有效实现策略[J] . 考试周刊 , 2020(29)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