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竞赛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践行路径论文

基于竞赛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践行路径论文

7

2023-08-25 11:48:44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然后分 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竞赛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践行路径。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然后分 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竞赛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践行 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竞赛项目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 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 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前列,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1] 。2019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指出:“加 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 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 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 。 ”[2]2020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 案》指出,“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高 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 和水平”[3] 。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 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 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 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4]由此可见,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而探索如 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 养现状,找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了相应发展路径,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 供了参考依据。

05430CBF-47AE-47c0-86C8-8E50F146F6DA.png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新理念

  相关学者一直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 一部分,并从多个视角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分析。 比如,牛莉莉[5]从终身教育角 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关于创新创业 意识培养的新思路,即树立科学的创业思想观念、建 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白云 华[6]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展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 育的体系架构和理论价值研究,将学校教育与继续教 育衔接,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确定职业培养 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着力提升学生的职 业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使教育变得更加全面、 层次化和有针对性。吴亚辉等[7]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 工程训练,充分发挥教学中各要素的作用,可提高学 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 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这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 的支撑作用。

  (二)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手段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多数为理论知识,学校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局限于某一 方面理论知识的实践,这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往往表 现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据此,很多高校开始 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且一致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应 从实践中得来,故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习机 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 升创新创业能力[8]。于是,有学者构建了项目驱动的教 学方式,完善了成果导向的评价机制,形成了以学生 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竞赛场为阵地的创客教育 体系,也有学者尝试从多角度提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 养方式,如张肃等[9]以 TRIZ 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采用 TRIZ 理论的算法, 使大学生在立体空间中寻找新的创新点,从理论、原 则交错点找到关键创新点,同时使大学生构建三维创 新模式,并将其内化为 自身的思维,作者认为运用 TRIZ 理论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 力,且该理论方法是实现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现代化的 有效途径。

  ( 三)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许多学者从多种 途径进行了探索,如梅盈盈等[10]从公益创业的视角,通 过构建“理论教育—立项运营—竞赛评比—入园孵化” 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大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 养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张凯亮[11]提出可基于工匠 精神视角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业意识、创 新课程、学习培训、强化实践、团队合作和社会支持等 方面整合起来,发现工匠精神作为精神信念与职业态 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陈亚惠[12]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分为孕育、尝试、发展、成熟和 衰退五个时期,并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对每 个阶段遇到的困境和解决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拓宽融 资渠道、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找准合作伙伴、构建孵化 机制和提升沟通能力等方法,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的作用非常明显。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了 高度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 践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

  为了深化大学生人才培养改革,许多高校开设了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进行了多种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创新创业人 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结构层次不明、课程内 容普及类多而提升类少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一些 高校存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念滞后、创新创业能 力培养不能与专业紧密结合并与实践脱节、缺乏创 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教师实地指导不到位、 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很多高校注 重理论知识讲授、轻视技术实践,在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缺乏针对学生的系统训 练,导致实践环节跟不上理论教育。

  (二)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较薄弱

  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持续推进, 师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但数量仍明显不足,同时师 资力量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且大部分是 青年教师,他们大多没有实践创业经验,教学过程以 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 新创业能力,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存在 失衡问题。同时,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体系也不完 善,缺乏分层培训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师很难实现 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提升。而且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学 时,课程内容不够与时俱进,未能紧跟科技发展前沿 的步伐。此外,缺乏企业兼职教师,这意味着高校不能 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的实践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

  (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学生潜能挖掘 不足

  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方 法进行调整,采用与实践教学内容匹配的教学手段和 方法,常见的方法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 分组讨论法、案例式教学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 把“教学过程”变为了“导学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 变为主动学习,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很多高校即 使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师生也大多是基于授 课内容进行课堂互动,且教师往往只是对教学内容进 行简单的延伸,没能真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思考和实践操作设计,即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 动手能力的开发不足。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 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实践环节效果 欠佳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专 业都依据学科特点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课,并有专业实 验教师指导教学[13] 。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 决问题能力,对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 是实验课通常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即学生借助 固定的仪器,采用固定的步骤开展实验。很多学生对 实验原理不理解,仅是按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 作,根本谈不上创新性地研发。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 一般由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这样既考查 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考查了学生数据分析和处 理的能力,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很多教师实际上会将考核方式简化为“学生考勤+报告评分”,只要学生按 时上课,如数上交实验报告即合格,这导致部分学生 浑水摸鱼,抄袭其他学生实验报告,实际教学效果并 不理想。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训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学、 创新创业实训和创新创业测评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就 业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14]。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涉及多专业融合,如何提高交叉学 科师资力量的融合度,构建教学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仍 需讨论;如何保障校企高效合作,使创业成果向企业 快速转化有待商榷;如何建立完善的平台管理机制, 促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训平台实现产出效果的最 大化也值得深思。

  依据上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 拟以竞赛项目为抓手,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的有效路径。

  三、基于竞赛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践 行路径

  (一)健全课程体系,明晰教学主线

  一是健全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以夯 实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为基础,促使“产学研” 有效贯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交互融通。从横向来看,形成跨“院系、学科、专业”的多层次课程体 系,做到专业课、跨学科公选课、跨院系创新创业课 的有效融合,还可以项目为依托,将项目实践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进行项目培育和孵化,开展基于问题、 创造和合作的学习;从纵向来看,针对大一学生开展通识课程、公选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启蒙教育,大 二时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大三、大四阶段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在训练中深化课程知识,并有意识地孵 化创业项目。二是明确教学主线。课程体系要有贯穿总体的教学主线,并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梯度性和延续性,同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将前沿的技 术、思想观点融入课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 索精神,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15] 。清晰的 教学主线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项目、实践课、科技 竞赛开展的基础和根本。 围绕主线开展教学,既能把 控宏观的专业方向,又能将微观的基础知识、原理方 法等连接起来,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产教融合,培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有效资 源,并通过外聘教师、专家讲座、人才轮换等形式,培 育知识渊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 师队伍。一是选聘“双师型”教师[16]。学校可以组建专业 背景强、实践水平高的指导教师团队,包括教授、研究 员、实验师、优秀创新教师,同时整合企业资源,聘用 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 为兼职教师,采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 式,探索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企业教师进行课堂授课 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模式。二是加强师资培训交流。 学校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选聘青年教师深入企业 学习交流,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帮助青年教师 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增长。另外,学校还可邀请企 业工程师进入高校举办创新创业经验讲座,使教师了 解学术前沿、行业发展动态,从而增强创新创业落地 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技能。三是加强“产学研”融 合。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 承担企业的委托项目,进行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经 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教师能及时转化科研成果, 服务于社会。这样一方面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 方面在与学生通力合作开展成果转化时,能够激发学 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三)引入项目式教学法,采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一是教学中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导,从而提升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 公布课程项目库,项目库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并紧 跟时代前沿,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项目 学习中达到教学要求。学生应以 3~5 人组成一个学 习小组进行项目选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而教师要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并帮 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期末要进行项目答辩,学校可 邀请一线工程师和相关学科教师对每组项目进行评 分,且以平均分作为每组项目的分数。二是采用多样 化的课堂形式,如教师讲授知识,以夯实学生基础理 论和体系架构,同时结合经典的高质量竞赛项目,引 导学生分析其涉及的核心知识点, 以提高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汇报项 目进展、师生讨论等形式,邀请获奖学生和企业工程 师对项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从而共同提升项目质量。

  ( 四)以专业竞赛为导向,改革传统课程实验方式

  一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以大 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获奖项目的核 心原理和创新点,研究案例与实验项目的关联点,将 创新创业素养融入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依据实验 原理完成实验操作,还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最优的解决方案。二是教师要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针对可能出现的共性、难点 问题进行讲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实验重点和关键 环节,并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其根据兴趣、特长 自 由分组,之后由组长进行任务分配,各成员独立自 主、有序地开展实验,遇到问题时积极沟通共同解决, 从而共同完成整个实验。实验期间,教师要及时检查 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并引导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 能力。三是教师要以学生的综合评分(包括课前预习 分数、实验操作分数、实验报告分数)作为最终实验成 绩,重点考查实验总体构建、多角度思考和创新性见 解等因素, 以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作为重要评价指 标。对于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以课程实 验为基础,指导其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 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识,同样这也可以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产学研”创新创业实 训平台

  一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训平台。以校领导为 负责人、以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创新创业学院, 统筹协调多学院多专业融合交流,提炼最前沿的、实 用落地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为师生提供双向选择平 台,完成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师生对接项目。二是建立 “产学研”生态链模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多学科 专业融合为基础、以工程师教师学生为骨干,构建“产 学研”一体化生态链模式实训平台。该平台是学生进 入名企、科研机构实习实践的绿色通道,构建了综合 培养环境,可促使学生稳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三是 健全实训平台管理模式。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由学院、 创新工作室、项目小组、科技社团等多主体协同管理,由学院对实训资料进行统筹安排,创新工作室协调教 师资源,项目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管理,科技社团 协调学生资源,通过宣传、组队、初创项目、打磨项目、 开展竞赛、成果转化等全方位的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而确保实 训平台持续健康地发展。

D6E744DF-9573-4215-8C7E-2A9CE23B9B4D.png

  四、结语

  为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文基于竞赛 项目,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健 全课程体系,明晰教学主线;加强产教融合,培育高水 平的师资队伍;引入项目式教学法,采用多样化的课 堂形式;以专业竞赛为导向,改革传统课程实验方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改革,力求提升学生创新创 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为国家提供具有创新创业能 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 提出 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 创新强国[EB/OL].(2016-05-20)[2022-12-17].http://www.gov.cn/xin- wen/2016-05/20/content_5074905.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2019- 02-23)[2022-12-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 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 OL].(2020-10-13)[2022-12-17].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 13/content_5551032.htm.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2-17].http:/www.gov.cn/zhuan- ti/zggcddescqgdbdh/sybgqw.htm.

  [5] 牛莉莉.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167-168.

  [6] 白云华.浅析“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教学论坛,2019(34):82-83.

  [7] 吴亚辉,张英琦,行志刚.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工程训练提升学生创 新创业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152-155.

  [8] 柯玉荷,沈陆娟.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0(34): 49-52.

  [9] 张肃,邹晓红.TRIZ 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 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5):125-130.144.

  [10] 梅盈盈,夏斐.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公益创业 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6(3):114-116.

  [11] 张凯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2):21-23.

  [12] 陈亚惠.基于生命周期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 2018(16):54-56.

  [13] 姜雪,张闯,李英华,等.专创融合背景下“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盐化工,2022.49(4):112-114.

  [14] 姚翠莉,卢湖川,刘一玮,等.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育人实训平台建 设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21.24(5):182-185.

  [15] 柯文德,融亦鸣,路冬,等.“课程-项目-竞赛”驱动的机器人方向 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9):211-214.295.

  [16] 卢东祥,曹莹莹,于建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的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7):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