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于党史教育素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于党史教育素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6

2023-08-21 11:43:09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积极心理学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新视角,然后阐述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党史教育素材的挖掘,最后论述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于党史教育素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积极心理学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新视角,然后阐述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党史教育素材的挖掘,最后论述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于党史教育素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教育素材;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办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党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1]。现有的研究多从德育、学生管理等视角论证如何将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且实施效果比较有限。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致力于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正能量和美德,引导人们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健康领域,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非常契合。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在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提炼出百年党史中的积极心理学素材,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实施思路。

Dingtalk_20230816135007.jpg

  一、积极心理学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其开创了一个新的心理学领域,对人的关注点从以往的消极心理转向了积极方面,将研究对象从有问题行为的人变更为普通人,强调要重视和挖掘人性中的潜力和积极力量、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马斯洛曾提出:“单纯地研究我们的失败和毛病,几乎不会使任何人感到鼓舞、振奋,产生希望和乐观的雄心。”[2]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3],其目的在于增加人们的积极体验,帮助人们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和发展潜能,以达到让人健康成长的终极目标。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二是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主要研究个体稳定积极人格品质的产生机制;三是团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主要研究在积极氛围中的个体与环境的双向作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史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党史作为“四史”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的历史。党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广大人民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换言之,通过党史教育可培养积极向上、有思想、有信仰、有道德、能实践的人。积极心理学通过增加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达到培养积极人格的目的,最终表现为对外的积极行为;而党史教育则通过个体对知识的内化提高思想认识,达到积极认知的目标。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取党史中的积极素材有助于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党史教育素材的挖掘

  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能促进学生积极品质和人格的培养。笔者以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内在体验、个人品质、环境氛围)作为框架,将党史分为英雄人物、重要事件两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整理。其中,主要探讨党史英雄人物给个体带来的内在体验及对其个人品质的积极影响;挖掘党史重要事件中环境氛围的积极价值。本文中,党史英雄人物是指在百年党史中涌现出的一系列有突出贡献的人物;重要事件是指在此期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包括重要会议、决定、战役等。

  (一)党史英雄人物—增强积极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

  党史英雄人物是明理的榜样、增信的源泉、崇德的楷模、力行的标兵[4]。作为百年党史的亲历者与开创者,党史英雄人物历经艰难险阻,践行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彰显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热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展现了时代的精神内涵。

  笔者基于里斯托弗·彼得森和塞利格曼创立发展的VIA(the value in action)性格与美德分类工具挖掘优秀党史人物身上的积极品质,并对其加以归纳整理。VIA分类包含了24种性格优势,归纳在6种核心美德下,即智慧与知识优势、勇气优势、人道优势、正义优势、节制优势、超越优势。例如,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李大钊具有开放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为当时的中国引入了新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信仰来源;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雷锋,为人真诚、热情,有崇高的信仰,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王有德,勇敢且有信仰、领导力和创造力,带领人民为沙漠防沙绿化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屠呦呦,谦虚而坚持,带领团队经历40余年研制出抗疟疾药物,为世界卫生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以他们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品质,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的。

  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提取、整理得到的党史中的积极人物素材,展现了党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教师将其引入教学,可促使大学生与党史人物产生共鸣,有助于大学生增加积极主观体验,培养乐观的思维模式,进而形成积极人格特质。

  (二)重要事件—强调积极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决定性作用[5]。马克思分析环境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时说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环境是个体或群体所处的外部世界。通常情况下,环境由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组成。在党史中,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重要事件中的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指人们周围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优渥的自然条件下更有可能孕育出人类文明和优秀的民族品格,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剖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发现,许多艰险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是一种资源。例如,长征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共产党人始终不放弃、不认输,靠着坚定的信念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虽然给共产党人的革命进程带来了阻碍,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具有正能量的一面,这是对共产党人意志和品行的磨炼,能激发其隐藏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百年党史中恶劣自然环境的视角,摆脱了传统局限—只有处于优越自然环境时才能增加积极体验,进而引导大学生从负性的自然环境中汲取向上的能量,这对大学生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重要事件中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可分为政治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环境的作用。在建党百年的大事件中,每一个正确决策的背后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几乎在每一个党史事件的背后,都能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受到积极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共二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从理论上解决了党急需解决的问题;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人深思熟虑做出正确决策的背后,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使共产党人实现了自我价值,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仍欣欣向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有正确的信仰,能够积极投入,对未来充满希望并愿为之付诸实践,这是当代大学生获得积极体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思想品格过硬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二,心理环境的作用。在百年党史中,心理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支持上,涵盖了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他人支持三个部分。从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这体现了朋友支持。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每一个伟大的共产党人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使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这是家庭支持。他人支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互帮互助之中。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人们毫不动摇地听从党的指挥,呈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景象。心理资本是指一种兼具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积极心理品质,由自我效能、心理韧性、希望和乐观四种核心成分构成[7]。大量研究表明,当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积极心理资本就越丰富[8]。将百年党史中的社会支持素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塑造具有正能量的大学生。

Dingtalk_20230724093940.jpg

  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于党史教育素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要想培养会思考、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就要从培养其积极思想观念入手,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目标提供“催化剂”,进而帮助大学生塑造、巩固其积极品格。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思想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指出“要大力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教育作为最初级、最本质的教育内容,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发展基础[9],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十分重要。

  大学生担负着时代重任,然而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较差,承受不住外界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不具备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因此忽略了挫折事件背后隐藏的积极一面。而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正面的参考案例,有助于挖掘大学生自我向上的潜能,培养其积极思考、学习的能力。例如,当大学生遭遇困难时,前人应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与方式能帮助他们转变消极看待问题的观念,使其学会从相关事件中汲取积极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与党史的有机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宣传积极思想观念更加容易、具体,能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积极思想观念、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

  与传统思政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教育过程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与问题,帮助学生改正缺点,而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加大积极品质培养力度[10],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通过讲道理、搞“灌输”,更要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方法润泽大学生的心灵。

  (二)促进积极教学环境的形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在战国时就阐述了社会教学环境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的内容、形式虽有所改变,但教学环境对教育仍有较大影响。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等。

  校园文化是学校中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总和,体现了学校的整体风貌与人格气质[11]。学生在学校营造的积极文化氛围中会受到向上的影响。但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缺乏新意,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2],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基于此,学校可根据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定期更换校园文化墙、黑板报等内容,同时也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将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与互联网相融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和力量,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例如,在“易班”平台上开展关于党史英雄人物的专题活动,定时定点地推陈出新。这不仅能创新文化建设方式和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通过引入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为教学注入新活力。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

  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应用技能、高尚品德与健康心理的卓越人才[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目标方面具有共通之处。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血液”,是提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14]。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两方面入手,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教育内容的调整。当前,各高校繁多的教学内容是一把“双刃剑”,使得教学难以深入,容易出现“树干粗而枝叶少”的不协调情况;同时过于追求教育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容易忽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重点。而运用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对教学内容进行以下调整。一是将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相融合。新的时代,国家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引入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如党史英雄人物和重要事件,以革新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可在传授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发展。二是将积极思政教育理念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其中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6]。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融入网络元素、搭建信息平台等,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入时事热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的人格品质。

  2.教育方式的调整。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同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低、教学方式单一、教材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问题[17]。鉴于以上不足,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以期为学生建构趣味性、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正面典型教育法,即将积极心理学与党史材料相结合,整理出党史中的典型积极代表人物和事例,并对其进行分类、排序、编目、构建表格,形成素材库,从新颖的视角解读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树立具有普遍性、可学性的典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解决其思想问题。二是自我教育法。整理所得的素材库可以帮助学生有选择地对党史事件进行学习,进而有目标地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这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帮助大学生破除以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严肃呆板的印象,增强其实效性与灵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导,而是给予学生一定选择权,增强教学的双向性,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三是实践交流法。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要求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听取大学生群体自下而上的反馈[18],然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的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突破传统以文本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的限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首先,教师需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整改,而不是按照教学目标刻板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可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访身边的共产党人、参观历史遗址、观看经典影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归纳得出感想,并进行分享交流;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参照上述整理素材库的方法将学到的知识整理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型“素材库”,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提炼出的百年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转变自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利用党史中的积极心理素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主动挖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升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探索与接纳,将自己融入思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洪彬.洛阳师范学院:始终把党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6):14-17.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卡尔.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丁丹,译.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柳一村.从党史英雄人物汲取奋斗力量[N].黄冈日报,2021-06-23(7).

  [5]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FERGUS S,ZIMMERMAN M A.Adolescent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J].Annual Reviewof Public Health,2005,26(26):399-419.

  [8]LUTHANS F,YOUSSEF C,AVOLIO B.Psychological Capital[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9]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增刊1):39-42.

  [10]余婕,吴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0):92.

  [11]宗锦莲.学校文化建设的可能与限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4):20-26.

  [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新长征,2021(5):4-13.

  [13]孟凡丽,魏宝宝.教师发展力的存在表征、受限归因与激活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22(5):82-90.

  [14]熊建生,郭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2(3):59-65.

  [15]王哲.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形态逻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3):8-13.

  [16]闫华,夏权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2(6):42-43.

  [17]王亮亮,雯博,刘辉,等.论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方法及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70-72.

  [18]杨静哲.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创新途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