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3-08-21 11:29:10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现状,然后阐述了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最后论述了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现状,然后阐述了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最后论述了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医学类专业
当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知识产生与传播的途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知识共享、教育资源开放、终身学习、教育公平等理念正在逐渐形成广泛共识,国际上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线上课程建设和推广应用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战略性选择[1-2]。为支持我国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顺应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发展趋势,迎接高等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鼓励高校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启动我国高等教育线上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3]。为持续推进并支持高校在线课程的快速建设和应用,教育部在其后的几年间又相继出台了与高等院校制定配套政策及开展校际课程认定和学分认定等有关的政策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线上教育课程建设工作。
线上开放课程的迅速兴起,拓展了知识的获取途径,对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现有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需求,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兼容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的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是将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4-5],通过对现有网络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把丰富的线上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处在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发挥了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优质、高效、全方位及个性化的服务,进而能够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拟对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究。
一、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是一门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化学课程,通常是高等医学院校一年级学生要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医学类专业后期课程如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诊断学等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这些后续专业课程,因此,基础化学课在医学类专业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基础化学课程由于综合了多门化学课程的内容,具有课程内容多、知识跨度大及理论和实验兼具等特点,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需要花费较多的学时,但在医学类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课时大幅压缩的情况。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医用基础化学课程仅开设一学期,在仅有的56个学时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这对学生来说有很高的难度。
与此同时,医学类专业还存在课程多的特点,即学生在同一段时间内要学习多门课程,故其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对课程知识做到完全掌握。尤其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医学专业的特点,许多学生对该课程存在错误的认知,即认为医学专业主要是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目标是将来成为医务工作者,故存在重自身实践能力培养而轻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基础化学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6-8]。
二、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引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中,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较少,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课程教学相对偏理论,部分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另外该课程还具有内容多和知识跨度大的特点,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跟上课堂节奏,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较多的“低头族”。即使授课教师多次提醒,仍无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学生,从小就已经习惯通过各种新媒介自主接收新信息和获取新知识,这要求教师不能只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好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推动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激发医学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对线上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挑选,有针对性地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并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在线下课堂中,教师也无需对所有知识点进行一一讲授,只需根据线上学生的反馈对知识重难点进行再次讲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实施项目化和小组协作等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实践、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二)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指定教材的内容为主,然而目前国内医用基础化学教材往往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做得不错,而在医学研究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上,则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不够全面等问题,不符合当今医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实验技术和方法都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需求,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混合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的课上资源,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如现代医学、药学和生物学中与基础化学相联系的知识,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极大地加强了基础学科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所有的学生不分差异地集中在一起授课,为了照顾不同的群体,教师一般以多数学生的进度为基准传递同样的信息,容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的现象,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则可以消除这种弊端。“学困生”可以对同一内容自主延长学习时间,在反复循环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效果,而好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扩充学习内容,做到精益求精,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可以说,混合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案,这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效果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支持,拓宽师生交流的通道。而在传统的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仅发生在课堂中,即师生在课堂间参与并完成同一个教学行为。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后,师生间的交流不再只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允许课堂参与者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时间开展教学。如基础知识讲解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完成,而在课堂上则可以针对知识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则可以借助互联网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现状,从而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教学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还可以解决在面对面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碍于羞涩不愿发言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照顾这类学生群体,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课堂中开展班级讨论较难的问题,进而提升师生间的沟通效果。
(四)使考核评价方式更为完善
传统的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主要采用期中和期末测试的成绩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体系应试色彩浓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源于考试取得的成绩,致使学生忽略平时学习,助长了考前突击复习等不良学习风气。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教师引入了平时成绩的概念,即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会占总成绩一定的百分比,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打分方法往往比较笼统,通常以教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印象进行打分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主观性过强,达不到良好的评价效果。
而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完成课前预习情况、学生线下课堂学习效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等全程跟踪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时学习情况,以此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与解决,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实现真正的过程评价。因此,通过线上线下对过程和结果两种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更能真正评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使整个教学评价更加公正全面。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一)构建线上教学课件与资源库
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实施需要借助智慧交互软件,如“雨课堂”[9]、“慕课”[10]等。以“雨课堂”为例,它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组织研发的一种新型智慧教学软件,可以在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等设备终端上使用,使用时只需借助幻灯片(PowerPoint)和微信等常用程序或软件,并可以在课外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实现教师和学生在上课前、课间和课后每一个环节的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
在利用“雨课堂”这类智慧教学软件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时,线上教学课件和优质资源库的构建是重要前提。对于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必须将其与一般大学理工科学生的化学教育区分清楚。这其中的关键是既要做到系统地将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讲授给学生,又要考虑到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学习对其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医学类基础化学课程线上课件和优质资源库构建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知识点后,教师应围绕知识点收集与医学类专业后续课程如医学、药学和生物学中与化学相联系的相关资源,同时对医学、药学等学科的一些前沿研究有重要作用的基础化学知识也应予以重视并纳入,从而将选取的课程知识点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医学类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基础化学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提取,并通过融入动画或现实案例剖析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加工,使教学素材变得更为丰富和饱满,最终实现对宏观医学现象和微观原子、分子之间联系的详细阐述,解释清楚基础化学课程对医学类专业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化学知识与宏观世界医学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化学课程的热情,使其明白基础化学课程会在其对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起到关键作用,最终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
在构建线上课件和资源库时,还需要把握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是将基础化学课程变为医学、药学或生物学,也不是将后续课程知识点过早地罗列到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而是让学生明白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重要程度,让学生知道学习了基础化学课程,便能通过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后续的课程,并培养出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对于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而言,教师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采用线上自学和线下教学的模式,也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分配不同课时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线下讲授、线上答疑的方式,这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更多的实践与探索。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混合,关键都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配合,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即既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要体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行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课后学习,从而将学生学习的主体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来。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只有将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两者的优势进行有效融合,才能保证混合学习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而保证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笔者将课程划分为课前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
1.课前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在线上完成,教师要将课件和视频资源等上传到线上,发布学习公告并推送给学生让其观看学习;学生应根据教师在线上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如可以通过对课件和视频资源的反复观看和学习,直至将知识点充分掌握,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遇到问题时学生也可在线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完成线上知识自主学习后,可以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小测试检测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则可以通过分析在线测验的结果,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
2.课堂教学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习,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模式完成。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借助“雨课堂”等智慧教学软件提供的二维码让学生进入课程群完成课堂电子考勤,并告知学生今天要讲授的课件。在进行内容讲授时,教师可以根据第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及完成测试题的情况,汇总学生的问题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对其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理论知识点多、知识跨度大,笔者发现课堂中经常存在学生跟不上进度、走神或忙于记笔记而跟不上教师思路等问题。而教师将智慧教学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全部课程资料发送至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后,学生只需做简单的笔记或不做笔记,大幅减少了记笔记的时间,在课堂上能够更专注地听讲,思维连续性也得到了有效保证,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而对于课上没听懂的地方或偶尔遗漏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查看平台上的课件和资源库,做到当堂知识当堂理解消化,如此便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期间通过“雨课堂”等教学智慧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如随机发布习题、试卷等测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3.课后巩固阶段。该阶段主要为课堂复习阶段,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前两个阶段的表现情况,对需要注意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整理,并上传至线上平台,以便学生能及时复习巩固。学生也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并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逐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而对于一些在线上讨论中仍没有得到解决的较复杂的知识难点,教师可以在讲授一定学时后进行汇总,在线下安排专门的答疑课,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互联网的教学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大势。对于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来说,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兼容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的线上自主学习的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有较大的优势。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其在不同的专业中如何具体实施与应用尚无定论,仍在探索中。在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时,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师应当积极拥抱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推进混合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而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医学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邱伟华.高等教育慕课的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4):39-49.
[2]CHENG Y M.Effects of quality antecedents on e-learning accep-tance[J].Internet Research,2012(3):361-390.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13)[2022-12-02].http:/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504/t20150416_189454.html.
[4]周影茹,马陶武.基于“雨课堂”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环境法律法规”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31):126-128.
[5]李嘉欣,李晓晶,魏春华,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1):40-43.
[6]梁逸曾,陈启元,关鲁雄,等.医用基础化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J].大学化学,2005(2):16-18,26.
[7]张欣荣,杨峰,刘小宇,等.改革医用基础化学教材的一些想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6-27.
[8]高琳,高玉梅,王非,等.以基础化学为例探索新型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河南化工,2017,34(6):57-59.
[9]刘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9(1):44-48.
[10]樊明涛,刘变芳,杨保伟,等.目前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27-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