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微课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论文

微课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论文

19

2023-08-19 08:55:23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交互的特点,强调探究性学习与灵活性运用相结合。本文围绕科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如何落地,最终着眼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摘要: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交互的特点,强调探究性学习与灵活性运用相结合。本文围绕科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如何落地,最终着眼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分析微课对科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教学做能力的措施与方法,使学生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玩中学”。

  关键词:微课;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做合一”

  一、微课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1.有利于具象验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僵化要素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做合一”,而科学实验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但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讲与学生背,更注重知识的灌输与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考试成绩的提升,但是并不适合科学实验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以往的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这种缺陷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单向传播,使得学生被迫接受知识,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都不佳。为了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短板,同时打破教材设置的局限性,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另外,科学实验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强调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之后,通过亲自动手验证其正确性并探索其在生活中的运用,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发散思维。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0c3190151cd142017a0a3d5017133e22.jpeg


  2.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悟能力

  良性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相长思想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法则。关于这一点,陶行知先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指出,师生要互相尊重,“相学相师”。科学实验的很多环节需要师生联合才能实现,很多时候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才能复现某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微课注重课堂互动,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探索在师生互相研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播与互相启迪。因此,将微课引入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习惯,为掌握更多知识与学习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二、微课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践行学做结合,在动手做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在微课设计时积极使用动画演示、声音还原等技术,将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蜗牛”时,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饲养蜗牛,近距离观察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运动、蜗牛的反应。为了克服因为蜗牛身体较小无法仔细观察的难题,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蜗牛放大,利用三维动画展示蜗牛身体的动态分解过程,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蜗牛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讲解蜗牛的饲养方法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在饲养中做好相关记录。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采集蜗牛制作标本,教育学生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2.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制作微课,提升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围绕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其他课程,科学实验更加抽象也更贴近生活。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首次将围绕生活实践开展教学活动写进教学改革方向中,鼓励教师对小学生的教育“接地气”“深入浅出”。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是陶行知教学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选择的实验课题应该紧贴生活实际,还需要设计带有互动性质的小话题向学生讲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有关大树的微课视频,并向学生提问:“你在其中发现了什么?”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直观地观察大树,并继续提问:“怎样才能观察得更细致?要从哪些地方展开观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深入观察大树的细节特征并掌握探索问题的方法。借助这种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探索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能“授之以渔”。

  3.增进教学互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包含着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实现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小学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应用“教学做合一”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安排适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改变过去的一言堂的形式,努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配合与互动,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将“做”落到实处,让学习变得更有深度。

  例如,在教学“食物在身体的旅行”时,鉴于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环节中已经掌握相关内容,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邀请学生到讲台吃东西,并展示食物在人身体内循环过程的微课视频,引导其他的学生仔细观察食物在身体内的动向。同时,微课内容还可进一步展现人体消化器官的视频与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微课的引领下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到科学的趣味性。通过微课教学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自主学习,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型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微课能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最大化地发挥出科学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掌握更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翠香.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下的小学科学创造教学[J].启迪与智慧(),2020(7):57.

  [2]林永希.陶行知对“教学相长”内涵的拓展与创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5):80 82.

  [3]冯宏.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12):47.

  [4]张慧.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J].文学教育(),2012(10):132-133.

  [5]周天音.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J].生活教育,2019(10):91-92.

  [6]陈昆.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4):116-117.

  [7]张文秀.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21(11):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