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途径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途径论文

23

2023-08-09 13:54: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本文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专项研究,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途径。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本文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专项研究,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不再是知识普及,而是通过理论知识与案例的结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1.预防青少年犯罪

  信息化时代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不具备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对于法律与道德缺乏认知,小学生成为被不法分子诱导与利用的对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发生,帮助学生树立防犯意识。

  2.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自我约束力欠缺,造成了小学生对物质的滥用无度,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危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旨在带领学生学习与了解系统化的社会准则,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并能为学生提供道德评判标准,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3.顺应教育发展规律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形式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满足不同特质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也能积极顺应教育发展需求,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开展系统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能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收获丰富知识的同时,增加生活体验。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配合度不高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加强学生理解,必然要从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然而,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却缺乏科学认识,对教师工作配合度普遍不高。部分家长将教育的责任全推给教师,使得家校合作障碍重重;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内容“不求甚解”,这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导。

  2.教师授课方式不灵活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部分教师不深入钻研造成教学内容单一固化,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缺乏案例的指引下,很难弄懂文字所要表达的含义。部分教师除教材提供案例外,未能考量学生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很难实现情感导入,教学工作安排也失去了现实意义。

  3.教学效果不明显

  造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教学方式不灵活,家长关注与支持力度不足,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缺失。教学工作开展普遍存在盲目性,未能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教学,造成课堂与实际生活脱节,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学习兴趣。

  4.缺乏与实际生活的关联

  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成长于不同环境,对事物看法存在巨大差异。教师往往忽略个体差异的考量,只用单一案例无法支撑起一整节课内容,不能达到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效果。同时,教师不注重案例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陈旧、老套,无法被投射到日常生活中,导致教育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树立学生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优化创新的第一步,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并结合该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制定动态化的教育目标,为后续目标的优化调整奠定有利基础。以统编版一年级上册“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为例,该单元讲解了紧急求救与自救的基本知识。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可设置三层教学目标:第一层,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生活,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第二层,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义务参与到家庭劳动;第三层,强化学生法制观念,普及、树立安全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分配,教师可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

  2.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应对自身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洞悉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一方面,应注重专业素养提升,借助互联网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关注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当前,网络快速的信息共享为教育资源传递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应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灵活运用信息化设备的可视化功能,实现对内容的直观化呈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师需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躬亲共守。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积极践行道德准则,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为学生树立起良好典范,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营造课堂气氛

  “生活即教育”,要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达到“知行合一”效果,教师必然要加强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索,明确知识的应用途径,发挥学科的现实价值。为达到体验式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情境创设实现对现实场景的还原,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感官体验。以一年级上册“欢乐过新年”为例,该课需要带领学生了解“元旦”,感受新年热闹非凡的氛围,感悟中华统节日的魅力。由于课程设置在封闭的教室环境中,学生无法感受到新年氛围。对此,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达到渲染氛围的效果。例如,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年好》歌曲,并利用多媒体将投屏设计成一个红色的大大的福字,也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窗花、彩纸、中国结、春联等来装点教室。接下来,抛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元旦是什么节日吗?”在听到问题后,有的学生认为是元宵节,有的学生认为是中秋节,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接下来,再抛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一天是新年吗?”学生纷纷回答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是新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新年与元旦的关系进行解答,让学生了解到“元旦”是中国人对于新年的独特叫法,且在热闹喜庆的情境中感受喜悦。

  4.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促进道法观念生成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特殊环境和方法培养他们成长,丰富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更强,且不受固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四年级“从‘白色污染’说起”,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和根源。教师在教学中将“塑料制品大搜索”作为活动主题,采用开展主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划分成多个4~6人的活动小组,在小组合作形势下完成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在家里、学校、医院和市场等场所调查“都在使用哪些塑料制品?”“统计出某一时段使用塑料制品的个数”,每个小组将调查数据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塑料制品”种类最多、最全,让学生深刻体会“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塑料袋漂流记》,播放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将主题活动引入教学过程中,与视频教学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提升学生对塑料的认识,感受到塑料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还能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辩证思考,促进学生对生活中两难问题的正确判断,强化环保意识,促进道法观念生成。

  5.灵活利用小组合作,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丰富的物质供给使学生未经历过物质短缺的艰难,不了解许多事物的来之不易,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浪费资源问题。同时,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导致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在对外交流中过分强调自身利益,不懂得与他人合作。在这一背景下,利用小组合作加强对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开展,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舒适区,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交流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以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为例,要带领学生参观家乡风情,感受家乡变化,并逐渐树立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心,提升责任意识。该单元题目宽泛,教学时间与空间有限,不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游览地点,利用课余时间结伴出游。小组合作也能对不同学生的观点、经历、感悟等进行归纳整合,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汲取新的观点,进而对事物形成新认知。

  6.明确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简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教材整体布局来看,能够用来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学习体验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导向,注重对案例中的情感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收获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六年级上册“为他人喝彩”,其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认识到嫉妒的表现,知道嫉妒的存在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还会影响自己成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将情节改编成《当同学获得荣誉时》小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视频中人物的表现,然后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畅谈感受,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引发学生对“嫉妒之害”的思考。视频中小演员的精彩表现让抽象的嫉妒转变成形象化的情节,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唤醒学生对嫉妒的认知,引发对嫉妒心理的批判和对自我的反思,积极调整、完善自己,促进道德品质提升。

  四、结语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积极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更新等,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创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万国.道德与法治课明理教学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40-42.

  [2]刘维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61-62.

  [3]梁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德育的三维审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