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论文

2023-08-09 09:49:10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等特征,需要在跨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初中地理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独具优势,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态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树立健康的地理观、环境观。文章阐述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地理的联系,从五方面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等特征,需要在跨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初中地理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独具优势,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态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树立健康的地理观、环境观。文章阐述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地理的联系,从五方面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态文明教育 教学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深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初中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生态观,并将环境生态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为其未来人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研究和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势
1.初中地理育人目标与生态文明观本质一致
初中地理的思想性、实践性较强,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符合生态文明观相关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生态文明观和地理核心素养都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不同的是地理学更侧重于地方性、区域性要素,强调人地协调、区域特色。
2.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素材
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点是让学生思考“如果人与自然之间未建立正确的关系,结果将会如何?”最终得出“一定要尊重自然,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结论。要想推断出该结论,需要一些案例作为佐证,而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初中地理教材内容重点讲解区域地理,针对某个特定区域,分析判断该区域的环境自然特征,然后分析此环境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哪些影响。在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时,教材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相关案例,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挖掘后就可以得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所需要的素材。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生态文明知识
对于初中生而言,生态文明的概念较为宽泛和抽象。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明确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可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解等温线分布、计算日平均气温以及观测气温的方法等内容,还可结合实际生活讲述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可结合“全球平均气温增高”“全球变暖”等问题,给学生讲解全球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气温不断增高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类造成哪些影响等,使学生了解气候、能源、人口增加等因素引起了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则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异常等问题,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2.创建教学情境,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可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法治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给学生开展兼顾生态文明教育的地理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程度,增强课堂生态环境教育实效。
例如,在教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首先,教师可给学生播放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思考各地理要素间的作用和关联;其次,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趋势;最后,可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给学生提一些有关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环境、产业布局、工农业发展等问题,如黄土高原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如何?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如此一来,可有效加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明确地理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道理,进而巩固其生态文明观念。
3.联系乡土地理,加强生态文明认知
乡土地理是距离学生最近的地理,也就是指小面积地理。学生对地方地理的知识最熟悉,也最感兴趣。若能密切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开展教学,那么就能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积极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例如,教师可用A市为例,A市是一座文明古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类很早之前就在这里定居,人与自然的关系几经改变。A市最初借助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大量发展农业生产,也修建了大量工厂。随着A市经济的快速发展,A市周围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A市人们开始深入反思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增加新城市区域的绿化面积,加大对老旧城区的改造,A市城市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上述内容可融入乡土地理教学中,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切身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好处,将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密切结合,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
4.以反面案例增强生态危机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先思考怎样给学生讲述各地区具体实际、地区间的差异等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学生讲解各地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教师可通过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图表和数据,利用数据和事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由于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恶劣后果,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其生态危机意识。最后,教师可借助反面案例将生态文明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学生自觉约束不良行为。
例如,八年级上册“工业”章节中对工业生产的概念解释为“主要指对(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自然资源和(农产品、矿产品等)原材料实行加工以及再加工。”在对该概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某地区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作为案例进行说明:由于过度开采煤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巨大,人居环境恶化。让学生明白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时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合理高效的原则,从而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增强学生生态危机意识。
5.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调查、观察、实践和分析活动,使学生借助实践来巩固和检验已学地理知识,促进学生生态环境观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水资源”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水资源的丰缺状况,了解水在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采取走访纯净水加工厂、社区、环保部门等方式,调查水资源状况。同时还可通过制作海报、制定“节水倡议书”等方式,呼吁人们节约用水。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梁锦荣,胡宝清.人教版(2019年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68-70.
[2]陆翠月,谭丽萍,郭程轩.“环境问题导向”在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及教学指引—以人教版必修地理1为例[J].地理教学,2020(12):17-19.
[3]张宇,周旭,游媛,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以“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0):56-59.
[4]崔红艳.让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地理教学始终[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04-104.
[5]李善斌.生态文明观在地理在线教学中的渗透与思考—以高二地理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20(21):41-43,64.
参考文献
[1]梁锦荣,胡宝清.人教版(2019年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68-70.
[2]陆翠月,谭丽萍,郭程轩.“环境问题导向”在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及教学指引—以人教版必修地理1为例[J].地理教学,2020(12):17-19.
[3]张宇,周旭,游媛,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以“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0):56-59.
[4]崔红艳.让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地理教学始终[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04-104.
[5]李善斌.生态文明观在地理在线教学中的渗透与思考—以高二地理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20(21):41-4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