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2023-08-02 13:59:2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教师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能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都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出数学教师对学习者的尊重,能够让数学教学顺应儿童的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探究的空间,以帮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对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教师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能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都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出数学教师对学习者的尊重,能够让数学教学顺应儿童的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探究的空间,以帮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对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
钱学森先生曾经针对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出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也让无数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201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再次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发自心理需求、自身情感动机的主动探索过程,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在沉闷的学习环境中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课堂参与度低,对数学知识与规律的掌握基本源于教师的讲解,在这种的模式下学生很难爱上数学学习,也极少主动地探究与探索数学.为了解决这一教学现状,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启发者,应将教学的目标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上,而不是更多地传输数学知识与数学解题技巧,由此才能构建真学课堂,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初中数学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考虑到学习情感需求,采取趣味化数学教学法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受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作用,学习的情感需求属于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大量实践证明,当学生具备积极的学习情感时,其会主动地思考问题、认真地探索新知,其质量更高,因此教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善于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法,让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以学习情感的满足促进初中生学习内驱力的生成,吸引初中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关注度,为有效地“学”、高效地“教”做好了铺垫.
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家发现圆周率过程的故事讲解,提升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发挥出数学史的魅力,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与数学文化的气息.教师可以这样介绍祖冲之:“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这个人就是祖冲之,他从小就酷爱数学,在其父亲与祖父的细心教导之下,比同龄人了解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一次,他的父亲拿出了《周髀算经》这本书,让祖冲之阅读,当他读到书中所讲的‘圆的周长为直径的3倍’的时候,并没有就此记住前人的结论,而是亲自用绳子去测量了家中的车轮,在亲自测量中祖冲之发现这个结论并不正确,因为测量的结果是车轮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为了更好地验证这个结论,祖冲之用测量了家中的盆子等圆形物体,结果还是一样.但是,圆的周长究竟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为了得出具体的数值,祖冲之在之后的数学研究之路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经历了多次的演算,终于算出了圆周率更为精确的取值范围,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祖冲之是如何计算得出圆周率的?圆周率的精确取值究竟在哪个范围内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圆周率的奥秘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数学故事讲述了圆周率发现以及数学家探索的过程,会让学生在数学史的了解中,对圆周率这个新的知识点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理解与记忆深刻程度.数学故事的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上的紧张氛围,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在趣味化的故事引入中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2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维特点开展教学活动、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锻炼与进步,开始从具象化思维迈向抽象化思维的发展之路,但是此时的他们仍然以具象化思维为主,对于过于抽象的数学语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初中生突破数学概念、定理等抽象的知识点理解难关,需要教师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促使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新知,降低数学知识点理解的难度.
以《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一课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轴对称这个数学概念,学会识别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大多是先让学生阅读轴对称的数学定义,然后结合书本中给出的几个图形进行轴对称的概念讲解,此时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理解大部分来源于本书中的概念信息以及教师的语言讲解,缺少直观性的数学观察,因此导致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定义理解模糊.为了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内容,让学生观察课件中展示的飞机、蝴蝶、剪纸窗花、天安门、京剧脸谱等图片,引领学生思考这些图片都有哪些特点,在学生们的发现与讨论之后,教师利用动态展示的方式,在每一个图片的中间动态地画出一条折线,将每一个图片对折过来,让学生在对图片的动态观察中发现这些图形都可以经过这条对折线完全重合,这个神奇的变化让学生对于“轴对称”的概念以及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亲自动手制作符合“轴对称”特点的物体或图形,带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对“轴对称”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立体化的画面.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媒体化教学更感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原本抽象的、枯燥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数学画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观察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以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吸收.动手实践更是学生感知数学、体验学习过程的主要途径,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可以带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质量,为数学高效课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3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构建,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探索的机会,能够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主动建构,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缺乏,极少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数学规律.那么,此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初中生集体荣誉感与求胜心理较强的特点,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型数学活动,发挥出群体效应的作用,调动初中生的主动能动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观察、认真地分析、严谨地总结,让数学规律的发现与总结均是由学生全程参与的,有助于锻炼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是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2011年正式开始运行的京沪高铁全程长度(y)为1318千米,假设列车的运行速度(t)为300km/h,那么列车从始发站到终点,大约需要多长时间?y与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对上一节课中所学习的比函数最基础知识点的回忆,促使学生在典型的行程问题思考中,从学生们熟悉的“路程”、“时间”、“速度”三个变量分析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函数”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使得学生在数学情境的带领下初步体会函数的建模思想.很多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并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解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更加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参与数学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分析与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避免学生盲目、无效的研究,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任务布置的方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方向,如:(1)这个问题中的列车平均运行速度t的运行时间在哪个范围之内?(2)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3)自变量t与函数y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否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要求各学习小组在相互的讨论与分析中,完成这三个问题的解答,鼓励小组内的成员各自表达想法,小组之间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看一看哪一组最先且最准确地得出答案,以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踊跃地思考数学问题,并且从中抽象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y=kx(k为常数,k≠0),以此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互动中,构建最基本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特征,认识到在正比例函数中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也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搭建了平台,带领学生从枯燥的记忆与机械的训练中走了出来,在合作互动的探索过程中所思考的问题、发现的规律,在脑海中所形成的知识印象会更加地深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可以促进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构建中,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做到一切的教学活动组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以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孟卫国.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26):107.
[2]宋艳.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高考,2016(24):86.
[3]李占武.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之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129.
[4]黄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39.
[5]李可军.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读天下,2016(1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