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文

2023-05-19 14:12:4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利用智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挑战,最后提出了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利用智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挑战,最后提出了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智媒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育人理念和方式方法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更新送代速度加快,以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智媒体一出场,便以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智能化等特点和传播优势,引发媒体格局、信息传播方式及舆论生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及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亦呈现新特点和新规律。智媒体是信息生产、传播和再生产的新平台,它的出现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智媒体在信息传播及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一、利用智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引领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3],它的确立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是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因此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4]。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各种思想文化在智媒体中交流交融交锋,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观念对主流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及国民精神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利用智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当前,智能算法推荐主导智媒体空间信息的供给,极具个性化及精准服务的信息推荐方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造了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但因把关制度不严,导致不良信息得以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领带来巨大冲击。因此,进入智媒体时代,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相互碰撞,既要发挥智媒体这一新兴网络媒体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注重优化传播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用智媒体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摸清其与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教育和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
(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要求
青年作为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特殊群体,其成长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阶段,价值观尚未定型,仍有很大的塑造空间,因而抓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至关重要,正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智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成为一种惯常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生机勃勃的青年一代,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具有追求自我个性的显著特征,但面对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控制,以致危害社会、集体和他人。智媒体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载体,能帮助大学生矫正价值观偏离主流、理想信念容易动摇和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等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续奋斗者的基础工程。高校要紧紧抓住智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方法,加强价值观培育的多元互动,深化知与行的有机结合,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和手段奠定良好基础。
(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网络媒体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本上处于“大水漫灌”的粗放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灌输”方式为主,受教育者在信息接收和认知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智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开辟了新天地。教育者面临着高度个性化的开放教育环境,海量的信息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教育者利用智媒体随时随地把信息呈现给受教育者,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智能媒体平台上参与活动和发表言论,在此互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进入智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多样且传播迅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内容,通过整合网络空间中的各类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接收不对称造成的传播内容滞后,以及传统媒体信息传递能力差和信息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智媒体的应用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沟通带来了便利,催生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一方面,可以降低教育者在陈述性知识传授方面的工作强度,从而在重点教育与难点释疑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在增加信息有效供给的同时实现针对性突破。另一方面,智媒体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社交互动的重要场域,把智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二、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作用
智媒体时代,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和博弈的主战场、最前沿,特别是随着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的网络新媒体被推广使用,不良商家传播的“三俗”信息、网络推手散布的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通过技术性的隐蔽方式迅速传播开来。其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一些障碍。网络空间的主流方向是好的,但也充斥着许多嘈杂之声,如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通过网络输出和渗透,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主流价值的正面导向作用,影响了全社会共同的道路认同、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对事物的判断缺乏定力,其意志信念也不够坚定,容易受这些错误思潮的迷惑。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无法充分发挥识别和筛选信息的主观能动性,容易产生崇洋媚外心理,甚至出现情感淡化、追崇其他价值观的现象。而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一旦在大学生中渗透蔓延,将对我国青年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甚至动摇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根基,这需要教育者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在智能媒体时代,防止大学生受到错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已迫在眉睫。
(二)“信息茧房”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描述的“个人日报(dailyme)”现象。即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信息需求,久而久之,个体就丧失了了解其他事物的机会,被封闭在自己营造的定势化的“信息茧房”中[5]。智媒体时代,算法嵌入智能媒介,重构了媒介空间信息生产,改变了媒介和用户之间信息接触方式,成为“影响人媒价值性关系的中介力量”[6]。算法推送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创造了全方位的信息领域,在目前的算法推荐中,用户内容阅读习惯成为算法推荐的主要指标。网络空间生成了规模庞大的信息和数据洪流,而个性化内容的推送过滤掉了大学生不感兴趣的信息,从而使得大学生沉迷于经常浏览的信息,通过经常点击、浏览、观看等操作,逐渐形成对某一类信息的偏爱,这导致其对信息的接触面越来越狭隘、单一和固化,以至于形成信息闭环。“信息茧房”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和接受那些与自己看法或观点相近的信息,久而久之,个人视野逐渐窄化,形成“信息孤岛”效应。当长时间只接触一种信息时,大学生的主观性会进一步增强,导致视野狭窄、思想封闭僵化。“信息茧房”使大学生对其他信息的输送、传播产生排斥和闭圈效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变得更加困难。同时,算法推荐导致传播内容碎片化程度加深,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性、逻辑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素养亟待提升
智媒体催生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形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其媒介素养直接决定了运用智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取得实效。智媒体时代,“网络素养的能力框架也从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逐步过渡到一种通晓网络、利用网络、共建网络的综合能力”[7]。当前,大学生群体对智媒体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其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甚至对智媒体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教育者,即教育者在获取及供给有教育意义的信息方面已经丧失绝对优势。因此,对教育者而言,其必须掌握基本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自觉地应用智媒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部分教育者的网络素养与利用智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网络信息素养偏低、网络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和网络舆情研判能力不够等问题依然突出,与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脱节,进而导致培育效果不够理想。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进入智媒体时代,面对丰富的网络平台、海量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的网络素养问题主要体现在“娱乐兴致高,网络学习能力不强、批判意识弱,信息甄别能力不够、群体意识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教育者工作的难度。因此,面对智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现实挑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络素养。
三、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抓平台聚合力,营造良好氛围
当前,要想有效应对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现实挑战,必须推动传统价值观培育模式与智媒体深度融合。要想充分发挥智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大对智媒体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发挥传播平台的合力作用,以及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和思想引领的功能。一方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智媒体相融合。发挥智媒体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优势,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如今,高校在利用校内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校园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两微一端”等智媒体的使用也日益频繁。因此,将传统媒体和智媒体相融合,能够凝聚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通过运用智媒体技术,可以向师生推送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信息,牢牢掌握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学校应根据我国互联网法规制定具体的智媒体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内网络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和社会危机意识,保证校园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环境。为此,学校可以立足智媒体时代的特点,针对平台,制定《学校自媒体管理制度》《学校新闻媒体采访报备制度》《学校自媒体管理制度》《学校公众号管理制度》等,同时针对相关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制定培训制度,尤其是针对学生,要通过设置具体的制度引导其养成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习惯和文明守法的网络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在网络空间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特点,完善内容供给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智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开放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使得他们的网络行为呈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趋同与差异兼容”[8]等特点。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主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尽管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一些行为失范的现象,但总体上还是朝着“健康、自制、遵循规范的方向发展”。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繁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把内容创新作为根本,强化价值引领,通过完善内容供给,以高质量的内容赢得大学生的关注和赞誉。第一,聚焦大学生精神需求,进一步优化内容生产。针对大学生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教育者要积极挖掘和利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信息资源,不断优化内容呈现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提高传播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和说服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第二,视觉化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智媒体时代,“技术革新为短视频实现用户的内容生产和社交传播奠定了基础”[9]。“刷视频”成为大学生的日常消遣和文化体验,因此,教育者可借助短视频进行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模态建构,通过精心设计的短视频激发大学生的浏览兴趣,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第三,设置议题以引导社会舆论。教育者可设置能够引起大学生广泛关注、集中讨论并引导舆论方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议题,打破“信息茧房”造成的同质化舆论环境,突破个人偏好造成的认知局限,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媒介素养
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这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纷繁复杂的智媒体信息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自觉学习最新的媒介理论知识,以提高智媒体时代的媒介理论素养,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的负面影响,更多地选择和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及要求的信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媒介使用理念,即智媒体时代,教育者要通过积极阅览相关的书籍,认识到使用媒介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积极转变媒介使用理念;二是培养敏锐的媒介意识,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媒体信息发展的新动向,积极掌握新媒体技术”[10],自觉使用媒介对信息及时做出筛选、整理和分析,警惕和摒弃负面信息,帮助大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三是要提高运用媒介的能力,即教育者应该积极参加有关媒介使用的交流会、讲座等,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同时不断反思实践中应用媒介的不足,从而提高运用媒介的能力。
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掌握智媒体的应用技术,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专门设置相关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媒介素养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媒体中心体验编辑撰写工作或走出校门参观媒体单位的后期制作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其运用媒介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学生积极认识当前媒体发展趋势和智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习智媒体运作方式和使用规则,以及国家有关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媒体理论素养和明确自我价值定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作用、“信息茧房”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难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网络素养亟待提升等。对此,高校通过抓平台聚合力、完善内容供给、提升媒介素养等途径,能有效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7)[2022-05-20].https://www.12371.cn/2012/11/17/ARTI1-353154601465336.s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22-05-20].https://news.12371.cn/2013/12/23/ARTI1387792318751701.shtml.
[3]郭建宁.核心价值观: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J].人民论坛,2014(24):24-26.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2014-02-25)[2022-05-20].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5/c64094-24463023.html.
[5]耿磊.智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的下一个关键词[J].新闻战线,2018(22):20-22.
[6]李智,张子龙.算法赋权与价值隐喻:智媒时代算法扩张的异化风险与规则调和[J].编辑之友,2022(3):48-54.
[7]熊毅鹏.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52-54.
[8]朱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与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5):56-61.
[9]尼罗拜尔·艾尔提,郑亮.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特点、趋势与困境[J].中国编辑,2021(3):81-85.
[10]傅坤.“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24):17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