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112

2023-05-18 14:09:5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思政课程相关概念,然后论述了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综述,接着分析了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策略,包括完善顶层设计,统筹开展思政课程整体规划;明确相关概念,全面完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等等。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思政课程相关概念,然后论述了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综述,接着分析了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策略,包括完善顶层设计,统筹开展思政课程整体规划;明确相关概念,全面完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等等。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医学生;研究综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以此为指引,国内各高校均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及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开展了大量思政课程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提升思想政治修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鉴于此,以下将对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现状进行调查,进一步归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今后国内各医学院校开展基于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全面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思政课程相关概念

  思政课程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思政课程则往往特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2]。另外,在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不仅要求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传递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求学校、学院、教师能够通过综合开展基于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活动,进一步强化医学院校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优化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强化思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二、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综述

  (一)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文献历年发文量情况分析

  2022年2月期间,通过中国知网总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条件:(主题%=‘医学生思政课程’or题名%=‘医学生思政课程’);检索范围:中文文献。检索最终纳入文献6 273篇。由于中国知网预测2022年3月—2022年12月可能有2 652篇文献发表,故图1中2022年的文献数量还包括预测的数量。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但在2015年之前,发文量一直在100篇/年以下。直到2015年,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的文献的发文量才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达到102篇/年。此后,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22年,预测发文量已达2 775篇/年,具体如图1所示。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文献主要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中国知网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文献主要主题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的文献主要主题集中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医学生”等方面,排名前5位的主要主题共涉及3 853篇文献,占检索文献总数的61.42%,具体如图2所示。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三)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文献次要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中国知网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文献次要主题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文献次要主题集中在“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思政建设”“医学生”“专业课程”等方面,排名前5位的次要主题共涉及5 627篇文献,占检索文献总数的89.70%,具体如图3所示。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三、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生思政课程顶层设计不够全面

  部分医学院校开展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时缺乏学校层面的顶层规划设计,仅仅依靠教务部门提出总体指导意见,具体工作则是交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二级学院实施,这往往导致不同学院之间出现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教学过程缺乏可控性、教学结果缺乏评价性等问题。

  (二)医学生思政课程概念不够明确

  尽管大多数医学院校能够积极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开展医学生思政课程日常教学及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并在培养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调查发现,部分医学院校对于思政课程的概念含混不清,尤其是不能准确区分思政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的差异[3],在开展相关日常教学活动时有意或无意地用“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代替思政课程,进而导致真正的医学生思政课程匮乏、医学生思政教育收效甚微等情况出现。

  (三)医学生思政课程师资队伍有待强化

  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息息相关。但纵观国内各医学院校,思政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4]。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虽然医学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这支队伍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教师数量及学历(学位)层次不达标、培训进修机会有限、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有效地解决,将难以保障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的成效。

  (四)医学生思政课程建设缺乏沟通交流

  部分医学院校思政课程的开设及思政课程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或多或少存在缺乏沟通交流、闭门造车的情况,不仅医学院校之间缺乏思政课程开设及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部分医学院校的二级学院之间也极少开展有关思政课程开设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协作,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更未全面开展,这使得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医学教育,引领医学教育全面育人的作用未得到全面发挥。

  (五)医学生思政课程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医学院校思政课程的开设不单单需要完成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更需要科学评价思政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虽然大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生的课堂评价与本学期成绩查询、下学期选修课选课挂钩,让医学生在系统中必须先完成课程评价方可进行成绩查询及选课,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医学生盲目、被动甚至反感对思政课程进行课堂评价,最终导致思政课程评价结果失实,难以真正反映最终的教学效果[5]。

  四、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策略

  (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开展思政课程整体规划

  首先,在学校层面以学校党委为总体规划,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具体实施,积极学习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医学院校思政课程顶层设计工作。其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二级学院要通过贯彻文件精神,统筹开展思政课程整体规划。在规划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案中,不仅要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工作处、团委、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的工作内容,还要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时数等,从而为有效开展医学生教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提供依据[6]。

  (二)明确相关概念,全面完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

  医学院校通过思政课程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首先应精准区分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概念的异同:前者是一门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其最终目标是传承医学人文精神,继承优秀医学传统美德,培育当代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医学文化[7];后者则是隶属法律学科范畴,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深层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提升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品质。尽管在学科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二者在最终培养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医学人文元素,体现医学人文元素对思政课程的基础支持作用。与此同时,在医学人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要集体提炼思政元素内涵,以思政元素促进人文教育效果的提升,最终实现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贯通[8-10]。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

  学校要通过引进、培养与聘请并举的措施,加强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11]。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可通过政策引导和科研经费支持,吸引思政专业优秀人才加入学校思政课程师资队伍,进一步增加和提升思政课程教师数量及学历(学位)层次,为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提供坚实的人员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可鼓励思政课程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外出深造、交流访学等途径,积极提升自身的思政、医学综合素养,为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提供更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学校还要聘请行政学院、各级党校、相关高校思政教育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积极开展最新政策、方针方面的解读与宣讲,为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四)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思政课程优秀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是课程开展的本源基础,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推动课程进步的重要动力。作为医学院校,尽管具有非常丰富的医学教育资源储备,但相对于综合院校、行政学院及各级党校,其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储备却明显不足。因此,医学院校可通过与其他高校进行沟通交流,在向其提供丰富医学教育资源的同时,共享其思政教育优质资源,并将这些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入医学生思政课程课堂教学过程;通过与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之间建立横向合作,将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及英烈事迹等相关资料引入医学生思政课程课外教学过程[12];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及国内访学等方式,将其他高校思政课程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典型案例进行引入,为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开展提供借鉴。

  (五)完善评价体系,真实反映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1.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代表学校统一部署开展思政课程教学评价工作,具体工作则主要通过校级督导专家日常督导听课活动来完成。督导组专家在开展日常思政课程督导听课工作的同时,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思政课程授课教师及听课医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及时收集思政课程授课教师和听课医学生对课程总体设置、课堂教学过程、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归纳、整理、反馈至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并督促进行相关整改,最终从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3]。

  2.学院层面。作为思政课程教学过程实施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其他相关学院),应以教研室主任及学术骨干为主体,共同组成学院教学督导组,以课程为单位,通过参与日常听课、集体备课、课后反思等教学活动,系统搜集、分析、汇总思政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学院总体专业规划及课程设置,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为今后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帮助、决策和依据,并最终从学院层面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层面。以学生信息员为主体,对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教学方法、交流互动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实时收集,并通过网络或书面方式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协助完成相关思政课程的整改与完善工作,并最终从学生层面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综合评价。首先必须承认医学院校校级督导专家、学院督导组及医学生对于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具有不同的理解及侧重,然后在此前提下,通过建立“学校层面督导评价+学院层面同行评价+学生层面学生评价”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共同反映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进而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提出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14]。

  五、结语

  尽管早在1998年,国内便有学者开展了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方面的研究[15],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形成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且相关学术期刊的发文量一直保持在每年十几篇至几十篇;2015年之后,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学术期刊的发文量突破100篇/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仅对今后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今后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道路。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各医学院校积极开展医学生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16],这不仅大力推动了医学院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还涌现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截至2022年2月,中国知网预测2022年有关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的发文量可达到2 775篇/年。在研究方向方面,中国知网收录文献显示,当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高职院校”等为主要主题词(其发文量占检索文献总数的60%以上),以“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思政建设”等为次要主题词的核心聚力研究方向(其发文量占检索文献总数的近90%)[17]。由此可见,医学生思政课程研究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通过对医学生思政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尽管各医学院校均能够积极学习和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开展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相关活动,但受到总体办学定位及专业特点的影响,部分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思政课程的总体规划及安排上,或多或少地会出现顶层设计不够全面、概念不够明确、师资队伍有待强化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各医学院能够针对自身的缺点,积极开展医学生思政课程相关改革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医学生思政课程实施及完善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84-87.

  [3]袁燕,徐玉梅.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契合逻辑[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1):94-98.

  [4]薄萌萌.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元认知过程:质性研究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0(4):68-74,111.

  [5]何绵锦,肖虹,郑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6):51-53.

  [6]杨晨,解华.微课、MOOC及翻转课堂对高等医学教育影响的研究[J].山西青年,2022,5(6):112-115.

  [7]刘建,孔毅,朱光琼,等.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实例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2,36(2):245-249.

  [8]景云川,崔佳乐.医学课程思政以医学人文学科为重要载体[J].中国医学人文,2022,8(1):20-22.

  [9]初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3):139-142.

  [10]黄桂梅,廖灵敏,黄惠桥,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法制与经济,2021,30(12):65-68.

  [11]王燕飞.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改革创新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4):210.

  [12]刘晓宇.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1):31-33.

  [13]袁新怡,高杨,王廷华,等.新时代医学院校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186-188.

  [14]孟夏.“课程思政”视阈下医学类高校思政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243-245.

  [15]袁代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谈(摘要)[J].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3):10.

  [16]韩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1,21(4):95-99.

  [17]秦邦辉,扈芷晴,陈立娜,等.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38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