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论文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论文

2

2025-11-26 17:33: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当前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品德启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教师应当对品德启蒙教育内容进行严谨规划,在教学过程中与家庭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

  [摘要]在当前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品德启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教师应当对品德启蒙教育内容进行严谨规划,在教学过程中与家庭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也需要开展联合主题活动,引进理实互动项目,带动幼儿高效学习。本文对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指引下,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家园共育作为品德教育实施的关键场域,其本质是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双向协同机制,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生态。当前实践中,尽管家园沟通渠道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教育理念割裂、实践路径碎片化等问题。本文提出若干策略,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从道德认知到行为转化的完整链条,从而实现家园共育模式对品德启蒙效能的提升作用。


  一、家园共育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家园共育强调幼儿园、家庭之间进行紧密合作,在品德教育中达成共识,促进教育延伸拓展。在此过程中,双方应当就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达成共识,推动品德教育以常态化的形式实施。此外,在品德启蒙教育中,家园共育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可实现对幼儿潜移默化地教育指导。其中,家长可带领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关爱老人,收拾垃圾,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尊老爱幼以及保护环境等美德的重要性。而教师则可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理论说教,丰富幼儿对品德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家庭实践教学与幼儿园的理论教学可以全面关联互动,在品德启蒙教育中促进幼儿达成知信行合一的学习状态。


  除此之外,由于幼儿的思维认知存在差异,通过家园互动,可以在品德启蒙教育中开展个性化教学,为幼儿提供更加精确的教育支持,借助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品德培养中来,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说,在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品德启蒙教育具备良好的实践支持,可促使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延伸拓展,提高教育水平。

9ff8e05ad4930d0d9c039573673fe48e.png

  二、家园共育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共育家园的背景下,幼儿园实施品德启蒙教育时,必须构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连接幼儿园与家庭两端。这有助于在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培养出基于相互信任、尊重和支持的关系。这种关系至关重要,它确保了双方在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上达成一致,共同助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此,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品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并共同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此外,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分享品德教育的相关信息,通过微信、电话等渠道,及时交流孩子的成长进展。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可以设立家园联系栏,定期发布孩子在园内的活动动态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这样,家长能够通过联系栏掌握幼儿园的最新活动和教育内容,并提供关于孩子学习成长的反馈。在具体的沟通机制上,教师和家长应就孩子的品德表现,如诚实、勇敢、友爱等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并制订详尽的品德教育计划。在知识学习和兴趣培养方面,双方应达成共识。同时,双方应及时沟通信息,解决分歧,确保在品德教育中步调一致。以“勇敢小勇士—面对困难不退缩”这一主题为例。


  1.定期举办家长会。幼儿园在活动前一周组织了一次家长会,会上,园长详细介绍了本次品德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活动流程,强调了勇敢品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还邀请了心理学专家为家长讲解如何在家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2.日常教学分享。在活动筹备期间,班主任老师通过班级微信群,每日分享幼儿在园内的勇敢表现,如勇敢尝试新事物、面对困难不放弃等,并鼓励家长在家也记录孩子的勇敢瞬间,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家园联系栏。幼儿园在显眼位置设置了家园联系栏,定期更新活动进展、幼儿勇敢行为集锦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如“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一次户外探险任务,记录过程并分享感受”。家长可以通过联系栏留言,反馈孩子的成长变化,如“我家宝贝自从参加活动后,变得更加勇敢了,敢于尝试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4.个性化沟通。针对个别在勇敢品质上需要特别关注的幼儿,老师与家长进行了一对一的电话沟通,详细分析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了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克服困难的乐趣”。


  (二)做好品德教育分工


  家庭和幼儿园在品德启蒙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现象,双方应当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教育方面增强实效性。具体来说,家庭、幼儿园各有优势,需通过明确分工,形成互补,以保证教育全面性、严格性。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作为幼儿情感发展的摇篮,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爱心、同情心等情感品质,通过引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关爱家人、照顾宠物,使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同时,家庭也是幼儿养成习惯的关键场所,家长应当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其中,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应当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而幼儿园教育则应当提供系统性的教学,通过主题教学、故事讲述、角色扮演,使幼儿了解品德规范,形成正确价值观。幼儿园还需要配合家长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品德的重要性,关爱他人,保护环境。除此之外,幼儿园还需要创设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通过张贴品德标语,布置品德主题墙,营造积极向上的品德学习氛围。最为关键的是,家庭应当在幼儿园品德教育中发挥延伸拓展的作用,幼儿园需强化品德理论教育,而家庭应当落实品德实践教育,确保双方能够相互补充,提高教育水平。在“小小慈善家—爱心传递”品德教育主题活动中。


  1.家庭教育的分工。家长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与幼儿一起照顾家中的植物、宠物,引导幼儿学会关爱生命。小明妈妈会带着小明一起给家里的金鱼喂食、换水,并告诉小明金鱼需要人类的照顾才能健康成长,从而培养小明的爱心和责任感。此外,家长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小红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向家人问好,并帮助妈妈做家务,小红看在眼里,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家人、分担家务的好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活动,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服务,如为社区老人送温暖、参与环保清洁等。小华家长在周末时,带着小华一起参加了社区的“爱心义卖”活动,小华将自己不再需要的玩具拿出来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儿童,这一过程中,小华深刻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2.幼儿园教育的分工。幼儿园通过主题教学、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品德规范。在“小小慈善家”活动中,老师给幼儿们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引导幼儿们思考如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幼儿园配合家长,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实践活动。在一次环保行动中,幼儿园老师带着幼儿们到社区公园捡拾垃圾,通过实际行动让幼儿们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此外,幼儿园通过张贴品德标语、布置品德主题墙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品德学习氛围。在“小小慈善家”活动期间,幼儿园在教室墙上贴满了关于爱心、帮助他人的图片和标语,让幼儿们时刻感受到品德教育的氛围。


  (三)开展联合主题活动


  幼儿园与家庭推动品德启蒙教育也可以引进联合主题活动,主要是为幼儿园提供多方资源。在此过程中,幼儿园需联系家庭开展互动研学,增进双方了解和信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引进主题活动,对活动项目进行共同开发,可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在此过程中,家园双方应当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品德教育目标,设计具有教育意义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主题。之后,双方应当制订详细计划,包含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以保证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根据活动计划,双方还应当准备必要的资源,如开发活动材料,布置音响设备。在活动当天,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品德规范的重要性。在活动结束之后,家庭和幼儿园应当共同总结活动成果,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为后续类似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和借鉴。以上的主题活动可以是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节日庆典以及角色扮演,不同活动具备不同的品德教育功能,教师和家长应当灵活选用,增强幼儿教育的适应性。以“小小志愿者—社区环保行”联合主题活动为例。


  1.设计活动主题。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品德教育目标,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设计了“小小志愿者—社区环保行”活动主题。该主题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意愿。双方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周末上午)、地点(社区公园及周边街道)、内容(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知识)、形式(亲子合作、小组竞赛)。活动计划还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和责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准备活动资源。为了活动顺利进行,双方准备了必要的资源。幼儿园负责开发活动材料,如环保宣传册、垃圾袋、手套等;家庭则负责布置音响设备,播放环保主题音乐,营造活动氛围。


  3.家长与老师共同参与。活动当天,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老师负责讲解环保知识,家长则与幼儿一起捡拾垃圾,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等活动,幼儿亲身体验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小明在活动中说:“原来垃圾这么多,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

  (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家园互动需要得到拓展延伸,在家园共育框架下,幼儿园与家庭需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拓宽教育空间。社区环境为幼儿提供了真实场景,幼儿参与社区学习需要家长带动;同时,也需要幼儿园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社区资源覆盖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公共设施,为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双方应当在教育环节以社区教育为基础,形成教育合力,这要求幼儿教师对当地的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如公园、湿地,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同时,也可以依托社区风俗文化,引进传统美德教育;或者结合革命历史故事,依托纪念场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师在完成对社区资源的调研分析之后,需要向家长分享相关信息,引导家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动幼儿参与学习。其中,家长可以在星期六、星期天带领小朋友进行参观、实践、体验和感悟;同时,也可以组织社区主题活动,开展联合教育。总之,社区资源可成为家园共育的中间桥梁,幼儿园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在品德启蒙教育中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空间和环境,提高教育水平。


  例如,“社区小探险家—探索自然与传统之美”品德教育主题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探索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尊重传统的美德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


  1.社区资源调研与分析。幼儿园教师首先对当地的社区资源进行了充分调研。他们发现,社区附近有一个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同时,社区内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故事。


  2.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师设计了一次湿地公园探险活动,邀请家长在周末带领幼儿前往。在活动中,幼儿们观察了湿地中的动植物,学习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家长的引导下,亲手进行了垃圾分类的小实验,增强了环保意识。


  3.依托社区风俗文化,引进传统美德教育。在庙宇参观活动中,教师提前与庙宇管理人员沟通,安排了由庙宇里的老人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幼儿们聆听了关于孝顺、诚信等美德的故事,并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了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了传统美德的精髓。


  4.家长参与社区主题活动。在湿地公园探险和庙宇参观活动后,幼儿园组织了一次社区主题活动—“我与社区共成长”。在活动中,幼儿们展示了他们在探险和参观中学到的知识,如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美德的故事等。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分享了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5.教育空间与环境的提供。通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幼儿园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空间和环境。湿地公园的自然风光、庙宇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爱国情怀,都成为品德启蒙教育的生动素材,提高了教育水平。


  三、结语


  总体来说,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需要进行紧密合作互动,在教育期间达成共识,推动教育活动高效开展,引导幼儿高效学习,提高其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利霞.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有效性研究[C]//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2023.


  [2]符春霞.城市变迁中小规模幼儿园发展研究—以江苏丹阳×幼儿园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