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谈小初衔接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025-11-26 16:27:3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小初衔接这个问题,并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积极做好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工作。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小初衔接这个问题,并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积极做好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工作。对此,教师可通过采取优化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此来确保衔接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小初衔接,教学策略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在进行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衔接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对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小学生具有独特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也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和要求,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才能制定出合适的衔接策略。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初中知识难度和深度有所增加,良好的衔接能让学生更顺利过渡。并且在初中阶段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此,笔者站在核心素养视角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分析,从多个维度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方向。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衔接措施,比如优化教学方法、加强知识铺垫等。希望能够为小学和初中数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长。
一、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对比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在知识体系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在知识体系上,小学阶段主要以自然数、简单的加减法等为主,到了初中则以数与代数、立体几何与图形等为主。在数学思想方法上,小学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而到了初中则是抽象思维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而到了初中则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思维来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等。在教材难度上,初中数学的难度要比小学数学高出很多,教材中会出现大量的综合性题目,学生需要用到多种思维方式来解题。对于学生而言,在小学阶段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到了初中就要让学生进行迁移和拓展。对于小初衔接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分析,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上都要做好衔接工作。教师要熟悉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点
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和技能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基础概念的深入理解,例如,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要从简单的算术运算深入到对比例和连续性的理解。其次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初中数学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技巧和方法。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更加强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例如,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风格、掌握更难的数学知识以及应对更大的学习压力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学生需要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在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家长则应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心理状态,共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过渡期。
三、小初数学教学衔接的价值
在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小初衔接教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开展衔接教学工作。
(一)完善知识体系: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断层,通过有效的教学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填补知识漏洞,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提升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功的小初数学教学衔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增强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初数学教学衔接,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谈小初衔接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与初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为契机,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在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是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的关键所在。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而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到了初中阶段,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和启发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以“数与代数”为主;而到了初中阶段,则以“代数与几何”为主。在知识结构上,小学阶段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而到了初中阶段则是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衔接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在初中阶段,教师开始逐渐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角的定义、角的大小、角的分类等相关内容。当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角。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直尺、三角板等道具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同时,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指出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当学生对这些形状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再如,在“正方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正方形图片,让学生借助直尺、三角板等道具来认识正方形。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正方形卡片来进行对比和验证,让他们在对比中体会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存在的差异。
(三)课后作业和练习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有一定的差异,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初中数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而小学数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后作业和练习的衔接,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来进行衔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明了、具有一定难度、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的问题。例如“你知道什么是圆吗?”“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圆有什么特征吗?”“你知道圆有多大吗?”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问题,了解到圆是由一个个小圆点组成的图形。教师再通过提问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圆有大小、形状、色彩等特征,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对于一、二年级学生而言,可以通过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帮助他们学习和巩固新知识;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较为抽象复杂的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来帮助他们学习和巩固新知识,从而更好地与初中数学建立起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过渡。
(四)教学评价和测试的衔接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进步了多少。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等因素,以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计算能力;二是思维能力;三是审题能力;四是创新能力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要注重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测试、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开放性问题来测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教师要将目光放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良好品质上,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五、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初数学教学衔接优化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是实现小初衔接无缝对接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涵盖着思维、创新、应用以及自主学习等多项能力。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应用能力,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有主动求知、持续学习的意愿和动力。为了更好地站在核心素养视角上强化小初数学衔接教学品质,需要教师、学校与家长三大主体发挥出相应的价值。
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支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可以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研讨,鼓励他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教学资源,如图书、网络资源等,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在培养孩子核心素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支持孩子的发展。例如,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数学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校外的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结语
小初衔接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的一种过渡式教学,是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关系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综合素养。在小初衔接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与初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小初衔接”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课堂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毛淑华.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1):61.
[2]陆凤兰,李振权.加强小初衔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小初衔接毕业课程的探究[J].教育观察,2020(23):43-45.
[3]赵玉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整体教学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76.
[4]吴立宝,刘颖超.小初数学衔接教学:从何与如何[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24):16-22.
[5]江涛,夏飞.小初衔接阶段数学教学的“关键点”[J].安徽教育科研,2020(21):37-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