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论文
2025-11-26 15:20: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先从三个方面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价值,再分析现阶段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最后提出有效的融合路径,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先从三个方面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价值,再分析现阶段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最后提出有效的融合路径,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教育领域的革新,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小学作为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直观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而实现核心素养发展。但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存在一些不足,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要点,提出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径,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全身心沉浸其中,从而实现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带来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希沃白板、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技术。这些教学工具能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且形象的内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感受语文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提升,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够将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汇集到课堂中,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整合信息化资源,以此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之外的知识,有利于丰富知识储备,拓展思维空间。另一方面,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或在线阅读平台,轻松获取各种电子书籍,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束缚,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核心素养。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多元化信息工具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及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学生学习数据,评估学习表现,提供针对性教学指导和策略,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代教育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社交技能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恰好提供了这一教学契机。基于数字化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线上合作,分享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协调精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
(一)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关键目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然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由于部分教师信息素养薄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如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平台或软件工具的应用存在一定难度,这表明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存在操作技能的短板;部分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学情,线上教学中,师生处于空间分离状态,教师失去了传统课堂中掌握学习的真实情境,难以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不足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不足”是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语文课堂中,虽然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应用希沃白板、多媒体设备设计信息化教学活动,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各要素缺乏系统的科学性整合,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多媒体课件,这种形式化和表面化的融合仅停留于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未能注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不仅会降低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会限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一)制作互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知识框架,指导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教材内容通常是静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知识传递。然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难以通过单纯的阅读和讲解得以激发,所以教师应进行教材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制作互动性教材,赋予教材动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增强参与体验,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互动教材能将课本中的文字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元素直观呈现,学生能够在听、看、互动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互动教材中,还有在线测试、及时反馈的功能,可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则可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互动环节,比如模拟曹冲称象的过程,并提出:“请你按照曹冲称象的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根据屏幕中的提示操作,体验曹冲称象的全部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制作与曹冲称象有关的动画视频、音频或图片,进行动画演示,学生点击屏幕中的关键词、句子,就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如“拼音”“课外知识普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动问题:“如果你是曹冲,你会如何称这一只大象呢?”学生可以点击不同的选项,选择自认为合理的称象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方法合理,请说明原因”,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制作互动教材,可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弥补纸质教材内容局限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展教材内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强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质量。
(二)应用线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尤其是利用线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而言,线上资源是指基于互联网所获取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如互动平台、电子教材、微课视频,这些教学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整合线上资源,普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素材,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另外,线上资源还具有互动性、多元性的优势,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化学习活动、动画演示、互动测验等,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感官体验,进而实现主动学习。基于线上资源的应用,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并通过智能化资源推荐和反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有效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在线上资源的应用中,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设计微课预习活动,微课有着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字词句或某一核心问题制作微课视频,使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提前构建学习框架,便于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学习。在线上资源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备受教师青睐,平台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视频、课件、名师讲解等资源,这些资源经过专业筛选和整合,能为教师提供多重教学思路,增加教学的便利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登录平台选择合适的线上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线上资源库,通过上传教学课件、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基于便捷的搜索功能,在课堂中快速查找和应用,从而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微课预习视频,在自主观看中了解该篇课文的作者、故事背景、核心知识点。微课时长约5分钟,内容简洁而富有感染力,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将课文的故事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既能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选取相关的音视频资源,例如展示一段关于小女孩点燃火柴后的温暖幻象与现实的对比视频,使学生理解小女孩在极度寒冷与孤独中的渴望。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电子读物”,如《海的女儿》《丑小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分析课外读物与课文的异同点,并分享个人的阅读体会。基于这种方式,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开展融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遵循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基于线下教学融入线上教学,构建融合教学模式,发挥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双重优势,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应用线上学习平台以及数字化资源为传统教学提供有力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同时,可以应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沉浸感与学习的体验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基于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教师能直观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表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提供引导以及进行教学优化,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种方式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教师为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让学生朗诵古诗,学习生字新词。在这一环节,观察学生朗诵时的行为和表现,对他们进行针对性评价以及提供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熟悉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AI技术创建互动情境,在希沃白板中呈现“诗人”的形象,由学生朗诵,“诗人”评价,指出在朗诵中的错误。另外,学生还可以与诗人对话,在互动中探讨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心境与背景,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学生的互动情况,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从而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在学生对整首诗形成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设计随堂测试活动,了解他们对课文的掌握度,并根据结果调整后续教学内容。为提升课堂教学互动性,增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创设庐山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与诗人同在,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感受不同角度的山景,直观地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理解诗句的含义。紧接着,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探讨苏轼如何通过诗歌表现庐山景色的变化和对自然的感悟,比如:“你能说说你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吗?”这样的互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拓宽学生思维深度。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突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道理,让学生理解到观察问题、事物时,要全面、客观。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活动,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从而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参与体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慧.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J].读写算,2024(2):83-85.
[2]李兴金.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策略探讨[J].成功,2024(10):88-90.
[3]谭国庆.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18):131-133.
[4]马玉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7):14-15.
[5]张亚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J].电脑乐园,202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