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书屋”赋能小学高段成语故事教学论文
2025-10-27 10:14:2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与文化涵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学校特色的“流动书屋”项目为依托,深入探究其助力成语故事教学的独特价值、策略及成效。
[摘要]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与文化涵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学校特色的“流动书屋”项目为依托,深入探究其助力成语故事教学的独特价值、策略及成效。“流动书屋”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以资源流动特性设计跨班共读、家校漂流等活动,将成语故事教学与资源流转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热忱,深化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为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阅读资源流转体系的结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流动书屋,成语故事,小学语文,文化素养
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智慧。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以其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媒介。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阅读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学生阅读兴趣难以激发等问题。为响应“全民阅读”理念,破解小学阶段阅读资源有限与学生阅读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我校创新性地推出了“流动书屋”项目。
“流动书屋”以服务学生阅读成长为宗旨,整合了学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学生自愿捐献的个人闲置书籍,以及社区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捐赠的图书等多方资源。通过科学的流转机制,实现了书籍在不同班级间定期轮换、学生个体间自主借阅交换,以及校内与家庭、周边社区阅读点之间的相互调配。这一开放性资源共享平台(非实体活动场所)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局限,丰富了阅读内容,弥补了家庭阅读教育资源的不足。
一、“流动书屋”助力成语教学的价值解析
“流动书屋”凭借资源整合与动态流转的独特优势,为成语故事教学搭建了多维度的实践平台。它不仅是依托资源流动的情境素材枢纽,也是推动跨场域互动的共享纽带,更是拓展课外阅读的流转节点。这一平台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有效解决了传统成语故事教学中书籍资源单一、学生接触渠道有限的问题,让成语学习在资源流动中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一)资源流动赋能,深化情境体验
“流动书屋”通过多渠道整合与跨班级流转,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图书资源,为成语故事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动态支撑。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班级流转的特色读物,将抽象的成语故事转化为具象化的场景。例如,在讲解“刻舟求剑”时,教师可以利用从三年级流转而来的《成语典故图谱》中的河道插画,结合本班学生自制的木船模型与道具,构建跨班级资源融合的场景。学生们在扮演船夫、失剑者等角色时,还可以参考前一班级留下的“角色演绎笔记”(随书流转),在借鉴与创新中深化对成语哲理的理解。这种依托资源流转的沉浸式情境创设,使抽象概念在动态资源的支撑下变得具体生动,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流转驱动活动,强化学习效能
依托“流动书屋”的资源流转特性,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活动得以跨班级开展。学生们在化身故事角色时,可以通过“阅读漂流卡”获取其他班级同学对同一角色的演绎建议;成语接龙游戏也升级为“跨班接力赛”,各班通过流转书籍确定接龙主题(如“历史成语”“动物成语”),形成班级间的趣味竞技。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成语字面意义的理解,更通过流转资源中的多元解读,领悟了成语背后的丰富哲理。这种在资源流动中开展的活动,使学习效能在共享与互动中得到显著强化。
(三)流动拓展边界,拓宽文化视野
“流动书屋”通过其独特的资源整合与流转机制,将成语故事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推荐的《成语故事大全》等书籍,通过“个人阅读漂流瓶”在年级内流转,学生可以在书籍附页标注自己发现的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点,供后续读者参考。例如,学生在阅读流转书籍时,将“程门立雪”与社区文化站展出的传统礼仪展板相联系,其感悟随书返回班级后,成为课堂讨论的鲜活素材。这种由资源流动串联的学习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边界,更在无形中搭建起连接古今、课内外的文化桥梁。
二、“流动书屋”助力成语教学的策略应用
如何将“流动书屋”的资源流动优势转化为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融合资源筛选、活动设计、练习巩固与课外延伸的流转导向型策略体系。从依托资源流转精选内容,到设计跨场域互动活动;从结合流转轨迹设计练习,到借助资源辐射拓展课外,每一项策略都紧扣“在流动中学习、在共享中深化”的核心理念。
(一)基于资源流转的内容筛选策略
教师应建立“三级流转书目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层选取适合全班共读的经典成语故事集,通过平行班之间的定期轮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接触到这些基础且重要的成语故事资源,避免因班级资源差异导致的学习不均衡。拓展层按主题分类提供特色读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并将其放入“个人阅读漂流袋”,在袋中标注推荐理由后在年级内自由交换流转。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还通过推荐与交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创新层则包含成语漫画、有声故事书等多元载体的资源包,通过开展“最佳流转推荐官”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将家庭藏书中的特色成语读物贡献出来,不断丰富流转资源池,让资源在流动中实现增值。这种基于流转的筛选机制,既保证了资源覆盖的全面性,又通过让学生参与资源流转过程,有效提升了他们的阅读主动性。
(二)依托流动场景的活动设计策略
成语故事讲解应打破单一模式,紧密结合资源流转轨迹设计多元方法。例如,在讲述“自相矛盾”时,教师可引入民间故事绘本,让学生对比不同版本在叙事上的差异,拓宽对故事的理解视角;在提问“狐假虎威”相关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考前一班级学生留下的“问题探究笔记”,这些笔记随书流转,能为当前班级学生提供新的思考维度,深化对故事的探究。同时,教师应充分借助流转资源中附带的多媒体素材,如随书附带的二维码链接的动画,让抽象的文字故事变得生动形象,增强讲解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结合流转轨迹的练习设计策略
为强化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设计一套与资源流转紧密关联的练习体系。其一,在基础巩固层面,教师可在流转书籍的“阅读反馈页”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如“(滥)竽充数”,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后,将答案随书传递给下一位读者。这种互动式反馈练习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为后续读者提供了参考和互动机会,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其二,在进阶运用方面,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成语流转日记”中记录自己在生活场景中使用成语的实例,并推荐给其他班级的同学共读。这一策略旨在促进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跨班级交流,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四)借助资源辐射的课外拓展策略
“流动书屋”的资源辐射能力为成语故事的课外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书籍流转数据,如哪些成语故事书籍借阅次数多、成为热点,有针对性地推荐进阶书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成语背后更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家校漂流袋”将成语故事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完成“亲子成语解读卡”,写下双方对成语的理解和感悟后,再将卡片返还书屋继续流转,让家庭也参与到成语学习的过程中。此外,教师可以组织“成语文化漂流展”,将学生制作的成语手抄报随书籍一起送往社区文化站展出,让成语文化走出校园,融入社区。这种依托资源辐射的拓展路径,让成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实现了知识在更广阔空间内的全方位内化与提升。
三、“流动书屋”助力成语教学的效度呈现
“流动书屋”项目在成语故事教学中的应用,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言素养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资源的灵活流转,“流动书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创新的形式融入成语教学,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学校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
(一)学习兴趣大幅提升
“流动书屋”通过资源流转设计的情境创设、跨班角色扮演等活动,改变了传统成语教学的枯燥模式。在课堂上,学生们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争抢角色扮演的机会。例如,在“守株待兔”的表演中,学生们参考其他班级随书流转的“创意方案”,设计出农夫的夸张动作与幽默台词,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成语的寓意,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观察,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如今的课堂互动频率提升了约70%。
课后,学生们自主借阅流转的《成语故事大全》等相关书籍,沉浸在成语的海洋中。据统计,项目实施后,相关图书的月均流转次数达到4.2次。部分学生甚至自发组建了“成语故事漂流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编排短剧,将成语故事通过“班级戏剧漂流”的形式传递至其他班级,进一步加深了成语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语言素养显著提升
在“流动书屋”资源流动的成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写作与口语表达中成语运用的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对比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作文中来自流转书籍的成语使用频次平均每篇达到3.2个,较对照班提升了1.8个。更重要的是,成语误用率从原来的28%降至9%。在口语表达中,学生们也展现出了对成语的熟练掌握。在课堂讨论中,他们能够自如地引用从流转书籍中习得的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学生们通过阅读跨班级流转的成语典籍,不仅丰富了词汇量,还对春秋战国、三国等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认知度提升了30%。在学校“成语达人”竞赛中,参与学生能够结合流转书籍中的史料,准确阐释“破釜沉舟”等成语的历史背景。部分学生甚至能结合现代事例解读“刻舟求剑”的寓意,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园文化节“成语典故展”中,学生们自主创作的20余幅手抄报,不仅融入了从跨班级流转书籍中收集的历史考据,还巧妙结合了现代设计元素,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载体,进一步彰显了学生们在语言素养方面的显著进步。
(三)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协同共进
成语故事教学与“流动书屋”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活化与发展。在活动期间,各班级抽取主题,如“动物成语”,依次上台展示。学生们不仅要快速说出相关成语,还要解释其含义和出处,甚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这种跨班互动的形式,既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对成语学习的热情。在典故情景剧展演中,学生们借鉴其他班级随书流转的“服装道具设计图”,身着古装,生动再现了一个个经典成语故事,赢得阵阵掌声,也让观众对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成语文化周的推动下,各班级纷纷结合自身流转资源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主题活动。有的班级以流转书籍中的成语故事为主题进行手抄报创作,有的则通过跨班成语接龙游戏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促使各班级形成了独特的成语文化氛围,进一步彰显了“流动书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文化周期间参与师生累计达800余人次,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成语文化氛围,真正实现了“人人讲成语、班班有特色”的目标。
此外,据家长反馈,72%的家庭在家中开展了“成语亲子阅读”活动,所用书籍大多来自流动书屋的家校漂流。这一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知识。更有23%的家庭将流动书屋借阅的成语绘本作为睡前读物,实现了文化教育从校园到家庭的延伸与拓展。
四、结语
“流动书屋”与成语故事教学的深度融合激活了成语学习的文化生命力。这种模式依托资源流动的情境体验、实践应用与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化对成语内涵的理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课堂内的角色扮演到课外的亲子共读,从跨班成语接龙到文化手抄报创作,这一模式为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阅读资源流转体系的结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推动语文教学在文化传承与素养培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居小云.更有效地使用家庭读物——以“慧慧班流动书屋”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4):84+87.
[2]黄慧,李兰兰.“流动书箱”进班组[J].班组天地,2025(2):90.
[3]王跃.“流动书吧”引领培养小学生快乐阅读兴趣[J].基础教育论坛,2020(21):47-48.
[4]李立清.有效利用“流动书吧”实现小学语文快乐阅读[J].名师在线,2020(19):7-8.
[5]李书芹.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与“流动书吧”[J].学苑教育,201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