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务群视域下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论文
2025-10-24 17:20: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基于儿童视角,立足学为中心,关注学科育人,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实践为例,从明晰学习主题、整合学习目标、走进情境任务、交流分享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
[摘要]随着2022年版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儿童视角,立足学为中心,关注学科育人,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实践为例,从明晰学习主题、整合学习目标、走进情境任务、交流分享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不仅是撬动任务群视域下情境教学设计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支点,更是实现“儿童—语文—生活”三者互通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文本与生活共情点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感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处于与生活疏离,与实践脱节的困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应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通过学习任务群组织呈现课程内容,是新课标在内容修订上的一大变革,为破解语文教学困境指明了方向——立足学为中心,落实学科育人,基于儿童视角,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教学任务与学习资源,构建主题任务和情境设计,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六个任务群可搭建结构化内容框架,确立整合性组织方式。其落地实施的关键在于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变革。
在课程与课堂、教材与教法变革的过程中,基于儿童视角,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是否可以成为撬动任务群视域下情境任务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支点?是否可以实现“儿童—语文—生活”三者的互通融合?本文将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任务群视域下寻找文本与生活共情点的策略与价值。

一、明晰学习主题,发掘共情点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以“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为主题,编排了三篇名家名作:《慈母情深》中,梁晓声展现了无私的母爱;《父爱之舟》里,吴冠中讲述了深沉的父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呈现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这些课文语言细腻,情感蕴含在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爱的温暖。课后习题、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和习作分别从“体会父母之爱”“领会表达情感”“发表自己看法”三个方面落实语文要素。本单元各板块内容紧密联系,便于在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那么,为什么选择“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作为学习主题呢?无论是深沉的父爱还是无私的母爱,虽然表达方式各异,但都是流淌在血液里、铭刻在骨子里的爱。这种爱是人世间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是甘愿付出一切、无怨无悔的。尽管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和愿景是相同的,这种情感体验与国界、年代、贫富、地位无关,是每个人都拥有或曾经拥有的独特情感。然而,高学段的孩子往往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习以为常,甚至心生排斥,将其视为一种束缚。因此,有必要提升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知,这对塑造他们的完整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这样的主题设计不仅凸显了新课标“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还体现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达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本单元学习任务群时,不仅要考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更要与学生的生活建立紧密联系,发掘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通过设计情境任务和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生活小事中蕴含的父母之爱,设身处地感受“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亲子关系问题,找到共情点,实现育人育德,让学习主题真正落地。
二、整合学习目标,打通共情点
本单元以“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为主题,将识字写字、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整合在三大学习任务中:一是谈谈对父母之爱的看法,二是品读蕴含在场景、细节中的感动瞬间,三是书写“鼻子一酸”的经历。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设计旨在从掌握学科知识转向提升核心素养,让真实可见的学习过程根植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语文实践,实现文本与生活的双向融合。为此,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整合如下。
1.运用已学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联系生活理解积累新词,做到有感情朗读背诵,并尝试在生活情境中运用。
2.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段,品读并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悟题目和结尾的妙处,理解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感悟流淌在血液里的爱与温暖。
3.结合自己的生活故事和阅读经验,用恰当的语言材料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书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1指向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目标2、3指向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阅读与表达,层层推进。三个目标都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驱动下学语文、用语文。通过这样的整合,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关联。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更能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与成长。
三、走进情境任务,点燃共情点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基于此,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调整如下:一是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口语交际前置;二是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与精读课文相结合;三是把课后小练笔、习作与课文打通,把阅读和表达融合,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本单元学习任务在调整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聚焦学习主题,整合为三个任务、七个活动,建立“儿童—语文—生活”三者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和生活经历中学语文、用语文。具体情境任务与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一)“可怜天下父母心”:正确认识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
【活动一】倾听不同的声音(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从巴德·舒尔伯格的视角出发,通过分角色朗读,正确认识父母不同爱的表达方式,尝试换位思考,聊一聊自己的经历,听一听同学的故事。这篇课文从儿童视角出发,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易于引发情感共鸣。
【活动二】父母之爱之我见(课文:《口语交际》)
以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经历为切入点,开展小组辩论,选取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看法与感受。
情境任务一“可怜天下父母心”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思辨性阅读与交流表达中,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表达,从而快速点燃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
(二)“忆难忘,意难平”:阅读与表达结合,文本与生活打通
【活动一】慈母情,深似海(课文:《慈母情深》)
在组织这一学习活动时,学生对作者想买《青年近卫军》所需的“一元五角钱”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好奇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有多大。为此,学生在课前预学中费尽周折,搜集了当时的纸币、硬币,甚至布票和饭票,并借助图像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今昔对比,学生迅速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实的情感体验不仅在于发现和感受,更在于心灵的共鸣。在与文本对话时,学生感悟到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掏钱的细节描写,体会到母亲挣钱的艰辛以及支持“我”读书的不易。当学生读懂了这些场景,也就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活动二】父爱舟,行多远(课文:《父爱之舟》)
文中以“舟”为线索,描绘了众多场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场景,教师可以搭建有效支架:补白心理,丰富场景;想象画面,让场景鲜活起来;前后联系,叠加场景。具体方法是选取文中的一个场景,指导学生品读文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然后让学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其他场景描写。最终,回归课题,思考讨论:作者身为著名画家,为什么画不出“父爱之舟”?通过思维碰撞,学生能够体会课题和结尾的妙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活动三】笔下感人的场景(学习内容:《语文园地》)
在前两个学习活动的铺垫下,学生共情点被点燃,能够学以致用,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描写自己“鼻子一酸”的那一刻。
情境任务二“忆难忘,意难平”指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通过品读文学经典、学习写作方法、仿写片段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父母之爱,感悟流淌在血液里的爱与温暖。
(三)“我想对您说”:书信为媒,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活动一】心里有话说(学习内容:《语文园地》)
创设交流氛围,通过聊天的方式提供交流表达的支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为书面表达做准备。
【活动二】写出心里话
结合生活经历,通过书信的形式,在细节捕捉和场景感染中体会父母之爱,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通过书信,学生既表达了爱,也传递了爱。
情境任务三“我想对您说”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化与提升,是在文学阅读基础上的完整创意表达。实践时,教师可以动员家长和孩子借助书信这种传统媒介,进行一次亲子交流,真实表达自己的心里话。

四、交流分享评价,生成共情点
本单元围绕“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抓住共情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结合自身的成长感悟,选择难忘的场景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在练习与评价设计方面,可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朗读水平。关注单元课文中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入境入情的朗读,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感,从而找到共情点。第二,提升语用能力。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故事,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打通共情点。第三,关注生活体验。例如通过亲子书信、绘制卡片、重温游戏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爱,点燃共情点。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因此,评价与测评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从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到情境任务、评价测评,每一个环节都应指向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致力于实现“儿童—语文—生活”的互通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文本出发,逐步走向生活实践:在细腻的场景与细节描写中,他们学会观察与感悟;在亲子书信的撰写中,他们体会情感的传递;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小事的过程中,他们践行爱的表达。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学生不断发掘、打通、点燃并生成共情点。
生命是平等的,爱亦然。孩子是灵动的,是生长的。本研究基于儿童视角,立足“学为中心”,聚焦学科育人目标,倡导教师“蹲下身子”,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去观察、倾听、思考,在任务群视域下找到文本与生活的共情点,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质量、有温度的语文,不拔苗助长,不吹毛求疵,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忠豪.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理解读[J].小学语文教师,2022(Z1):10-14.
[3]马建明.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1(Z3):19-23.
[4]王荣生.“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关键词[J].课程·教材·教法,2022(11):4-13.
[5]于永正.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