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论文

2023-05-09 13:47:4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为了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首先分析了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然后论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构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优化线下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健全教学管理支撑体系。
摘要:为了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首先分析了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然后论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构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优化线下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健全教学管理支撑体系。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生物技术药物”课程;综合教学能力
2016年,教育部针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给出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校际校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1],但是由于种种限制,教学改革的脚步并没有大步迈开。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初期,大部分教学活动被迫从线下转为线上,间接促进了这一改革的实施,然而实践证明,单纯的线上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这涉及教师、学生、线上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坚持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松懈的同时,高校逐步走上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教学发展道路。2021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探索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模式,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2]。可见,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形势,都决定了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趋势,必须予以重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以来,海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在进行疫情防控的同时,把握疫情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契机,逐步形成了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笔者拟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对我校“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具体从线下内容到线上资源、从教师能力到学生素质、从教学实施到教学管理等环节进行改革,并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评估,以此总结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以便为进一步优化和推进混合教学模式在药学教育中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混合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包括传统的线下课堂学习和现代的线上课堂学习,在环节上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保障、考核评价、师生交流等方面,其特点是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授课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体现出知识的先进性、信息的丰富性和学习的便利性。
实践表明,采取完全的线下教学或完全的线上教学都不是最佳的教学手段[3],而将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大有裨益,且成效更加突出。具体来说,线下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混合教学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即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方式,因为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情况,从而动态调整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而线上学习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教育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这是因为线上学习丰富了课程的内涵,拓展了知识的外延,突破了线下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使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和便利化,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基于此,通过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可以充分展示出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发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引路人”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二、“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混合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把原有的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分别采用线下和线上的形式讲授,而是要对课程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构建与混合教学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力素质”三环节联动的课程体系[4],从而使“线下+线上”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切实提高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生物技术药物”课程作为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涵盖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类型生物技术药物的作用机制、开发过程、生产方式及临床应用,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以前,该课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线下教学模式,具有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师熟悉教学过程,学生也能达到学习目标要求。而疫情的发生,打破了这样的传统,为了能够尽快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状,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对“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加以改革。
(一)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笔者通过对“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摸索,越来越意识到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一段时期教学的新常态,而这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四点。一是要有适应新变化的思想准备,及时转变角色观念[5]。许多教师已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思维定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而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作为“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究。二是要继续加强线下教学基本功。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变化,讲授知识的基本教学能力始终是教师技能的核心,故教师应该牢固掌握授课的艺术和技巧,这样才能将知识高效传递给学生。三是要通过不断学习保持自己领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获取专业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要时刻掌握与疫情相关的预防、诊断、治疗等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四是要学习层出不穷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在线教学平台、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确保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并融入线上教学。
在未来一段时间,疫情很难完全消失,社会秩序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况,并且随着疫情的起伏,还有可能小规模暴发,这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机动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熟悉课程的框架结构和内容逻辑,完全掌握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方法,能灵活切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力求在任何形势下都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打折扣。
(二)构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暴发,使以面对面交流为主的线下教学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却使线上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线上教学在内容上具有灵活性,既可以是直播或录播的课堂形式,也可以是整合了多媒体互动的在线资源形式,这些新兴的形式与传统的线下教学形式相比,在推广和应用中展现出一些独特的优势[6]。例如,笔者将“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制作成教师讲授的录播课,以此作为线上教学的基础,供给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这极大地发挥了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即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线上视频观看次数不受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相关内容,以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线上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又能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多媒体和交互动画等形式的课件互动性更强,由此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感,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逐渐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可以采用3D交互动画讲解基因测序的原理、过程和结果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控制动画的播放进度,点击互动,展开内容,充分理解测序反应如何发生;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视频带领学生参观生物技术药物生产车间,如此不仅节约了实地参观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还能使学生自主选取观看视角,观察每一部分生产设备的细节。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线上学习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中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线上内容的自主预习,学生可以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课后还能够在线上回看授课内容、拓展知识,如此可对巩固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在线资源方便更新,可以随时提供最新的学术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在线资源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如可选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学习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线资源还可以提供双语或外语资料,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概言之,线上教学资源充分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还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课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索精神。
(三)优化线下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应对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线下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混合教学的变化,需要对“生物技术药物”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优化,从而达到线下和线上教学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一,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感和主动性[7]。教师可以预先设定多个主题知识点,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如教师可以细胞因子、抗体、疫苗等不同类型的生物技术药物作为选题,让学生在课前预先进行线上学习和查阅文献资料,并在课上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对这一主题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实现线上自主预习和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过程,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将课程教学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可将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案例作为知识点教学的切入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基因工程疫苗时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苗的研发进展和临床应用为切入点;讲授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时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核酸检测为切入点,这样可以迅速拉近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每个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所学知识点的应用价值,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同时,由于混合教学模式已经将教学活动延伸到了课堂外,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检验课外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以便确认学生学习效果。另外,通过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补充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盲点[8]。
(四)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生物技术药物”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必备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巩固[9]。“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既有深刻的理论性,也有丰富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且生物技术药物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必须以线下为主。因此,为了能够随时应对突发疫情的变化,课程组根据流程对“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和鉴定”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综合性实验内容转化成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内容。
一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必须在实验室操作的内容、可在实验室或线上进行的内容和完全可在线上学习的内容。根据疫情防控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程度,实验原理和相关理论可以在实验室讲解或在线学习,基本操作和仪器使用方法可以制作成演示视频,连同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说明书、注意事项等也可以制作成线上教学资源。为此,课程组专门编写制作了生物技术药物实验视频教材,以规范的操作和准确的讲解,将16个相关的操作技术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与原来的现场演示相比,视频教材的观察视角更加科学合理,保证了所有学生观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学生即使不到实验室现场,也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操作过程。
另一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使每个实验模块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并保持完整性,尽量减少实验模块之间的依赖,使其相互之间不受实验用品的制约,可以根据课程的时间灵活安排,独立或组合开展。例如,将实验内容分为重组DNA、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纯化、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免疫印迹、凝胶染色技术、蛋白浓度测定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既独立又完整的知识点,所有模块组合起来则构成完整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流程。这种实验教学实施形式,保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
教育要育人铸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行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积极心智的培养。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带来的一大隐形危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行为。笔者对疫情影响下所在学校学生2020年和2021年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疫情影响下的教学模式的改变,难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并获取知识,对求学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有些学生看到疫情给社会上的就业和收入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产生了焦虑的情绪,消极对待学习,这直接导致学习效果降低、考试成绩下滑等问题,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针对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教师应该重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把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家疫情防控机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要有取得这场战斗必胜的信念,同时明确在与疫情的斗争中科学家研制开发的疫苗、治疗性抗体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此促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负起社会责任,为祖国未来医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由于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的外沿不断扩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对此,教师应充分把握各种沟通渠道,如微信群、电子邮件、网上教学平台等,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和情绪波动,发现有不良苗头和错误倾向时应及时疏导、正确引导,必要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
(六)健全教学管理支撑体系
健全教学管理支撑体系是推进“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与新模式匹配的教学环境,搭建有利于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如具备直播能力的智慧型教室、稳定流畅的网络、方便易用的在线课堂平台等。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尽快掌握混合教学的技术手段,对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集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还可以选取已经取得成效的课程进行示范教学,从而帮助教师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对于学生来说,线上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学习的氛围不足,其中个别学生的自律性不够、学习态度敷衍,容易被外物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产生两极分化[10]。因此,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学的监督、考评和管理,以督促学生增强自控能力并慢慢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在党和国家的防疫指挥及全民的全力配合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疫情已经对原有的教学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教师必须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做出变革,以适应新的环境。对此,笔者提出了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构建线上学习资源平台、优化线下课堂组织形式、创新实验教学实施方式、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健全教学管理支撑体系六项举措,以期逐步构建和完善适应课程特点与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药学本科专业“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教学模式。
在未来,笔者还将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持续优化混合教学模式的细节,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随着对这一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授课内容和任务目标将更加明确,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学生在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将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6-07-04)[2022-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607/t20160718_272133.html.
[2]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271号(教育类437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21-10-14)[2022-04-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kjs/202111/t20211104_577687.tml.
[3]成小英,陈涛,王姝,等.后疫情时代《湖泊河流水体污染控制工程》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及应用[J].广州化工,2022,50(2):141-144.
[4]王艺璇,腾洪辉,汤茜,等.后疫情时代环境类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化工,2021(50):213-214.
[5]吴岩.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2,8(5):150-152.
[6]王倩,郑征,李玲.新冠疫情期间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组织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2,45(1):73-76.
[7]王超,赵晖,薛晓轩,等.BOPPPS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超声诊断学在线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22,26(2):421-424.
[8]徐昌.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7(1):53-56.
[9]段彬,张凤琴,唐笑.新冠病毒疫情下大学物理实验线上教学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5):174-176.
[10]江佳艳,熊海燕,赵琦,等.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本科生流行病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4):7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