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打造数字化初中美术课堂提升听障学生艺术素养论文

打造数字化初中美术课堂提升听障学生艺术素养论文

3

2025-08-28 17:30:1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在详细分析数字化美术课堂优势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指向听障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数字化美术课堂构建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借鉴经验。

  摘要:提升听障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初中美术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打造数字化美术课堂能激发听障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参与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创新美术教学模式,营造适合听障学生群体的美术学习环境,助力听障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文章在详细分析数字化美术课堂优势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指向听障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数字化美术课堂构建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借鉴经验。


  关键词:初中美术;数字化;听障学生;艺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造数字化课堂已成为初中教育体系发展的主流方向。针对听障学生群体的初中美术课堂应立足学生群体的特点。教师应挖掘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探究创新美术课堂的方法,改进过去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提升听障学生的艺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美术教师应本着育人的教学本质,遵循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的辅助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听障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中的问题,从而实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针对听障学生的数字化美术课堂的优势


  (一)弥补听障学生的感官缺陷


  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帮助学生内化美术知识。然而,听障学生的声音加工通道存在一定缺陷,他们往往是通过视觉感官系统来获取信息的。因此,对于听障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美术学习无疑具有较大难度。而数字化美术课堂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弥补听障学生的感官缺陷。数字化美术课堂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综合刺激着学生的多重感官[1]。在数字化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取代依赖声音的教学方式,将美术课堂的主要知识点与学习任务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文,加强对听障学生视觉系统的刺激,打造专属于听障学生的数字化美术课堂,为提升听障学生的艺术素养作好铺垫。

173736c784dae2410f63eccae0551103.png

  (二)促进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听障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自身因素的影响尤甚。不少听障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导致他们的美术学习进度、深度各有不同。数字化美术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美术课堂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推动了个性化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满足听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数字化美术课堂能突破教学时长与教学空间的限制,为听障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平台。教师可借助数字化教学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三)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听障学生无意注意的发展胜于有意注意,他们经无意注意所内化的知识更为牢固和深刻。因此,教师需遵循听障学生的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其学习美术的体验感,强化其无意注意。数字化美术课堂能引入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美术课堂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在数字化美术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多种多样的软件与工具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突出听障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指导他们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发无意注意,深化他们的美术学习效果,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而助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2]。

  二、指向听障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数字化美术课堂构建策略


  (一)创设数字化课堂情境


  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用思维、审美创造等高阶思维。传统的讲授示范式教学相对枯燥无趣,导致听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而数字化美术课堂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3]。要想构建数字化美术课堂,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重新唤起听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激趣。


  以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吉祥物的设计”的教学为例,该课要求学生了解吉祥物的设计理念并尝试设计一个有创意的吉祥物。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课堂初始环节播放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相关的视频及图片。在展示五个福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一一展示福娃的原型——鲤鱼、大熊猫、藏羚羊、京燕及奥林匹克圣火,然后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原型的特点,再从体态、色彩、结构等方面分析福娃的特征,从中挖掘每个福娃的寓意及设计理念。数字化的课堂情境将鲜活的生活实物引入课堂,拉进了生活与美术课堂的距离,能吸引听障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对福娃的研究学习中,从而为其艺术素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引入数字化美术资源


  听障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需要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作为辅助。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以教材为依据,而听障学生很难从单薄的教材中参透美术的本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资源,教师应挖掘听障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美术课程的主题甄选优质的学习资源,充实美术课堂。在充足的数字化美术资源的支持下,听障学生能透过美术现象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学元素,提升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把握艺术表现的本质与规律。


  以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中,听障学生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了解中国画作品的寓意,体会中国笔墨传统文化的魅力。教材中选取了五幅出自不同名家的笔墨画供学生研究学习。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名家的笔墨风格,教师可引入优质的数字化美术资源辅助听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剖析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太白行吟图》和《出山释迦图》两幅笔墨画。听障学生可从题材内容、表现方法、笔法、墨法、寓意等角度将三幅画作对比,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梁楷的绘画风格,从而深入感受中国笔墨画的魅力,实现审美感知及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


  (三)巧用数字化工具


  视觉系统是听障学生内化美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对美术作品的视觉欣赏过程直接影响着听障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及艺术素养的提升。在以教材为主的美术课堂上,听障学生很难从微观角度鉴赏美术作品,而构建数字化美术课堂能显著提升听障学生的视觉欣赏效果。在数字化美术课堂上,教师可巧妙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为听障学生提供多角度欣赏、改编、创作美术作品的条件,促进听障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4]。


  以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三位中国美术家”的教学为例。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京都汴梁的市井生活,真实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初步欣赏该作品时,听障学生看到密密麻麻的行人、树木、建筑、车船等,很难理清作品的欣赏思路。为带领听障学生深度探究和欣赏这幅鸿篇巨作,教师可巧用电子白板生动呈现《清明上河图》。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的高清处理功能对作品进行高清呈现,以便于听障学生辨别作品整体所呈现的内容。教师还可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放大局部,以便于听障学生欣赏作品的细节,从而探究张择端的绘画表现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巧用聚光灯凸出作品重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思考分析。数字化工具的巧妙使用能帮助听障学生轻松掌握课堂重难点,从而提升美术教学效果,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开展数字化分层教学


  听障学生的美术基础、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有不同,从而导致其艺术素养发展水平各有不同。教师应关注听障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使美术课堂回归育人本质。数字化美术课堂能改善过于统一的教学方式,落实个性化的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听障学生都能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美术学习,实现个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录制微课,将美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录制成多个微课,以短视频的形式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以便落实数字化的分层教学。


  以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按照难度递进的原则围绕主要知识点提前录制微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如“美术遗存的珍贵价值”“美术遗存的保护方法”“美术遗存的传承方法”“美术遗存作品中值得传承的元素”“保护与传承美术遗存从我做起”等。在课堂上,教师可按照美术水平的高低将听障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指导各小组参考数字化微课资源探究不同的学习任务。课后,听障学生还可以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观看微课,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或进行拓展学习。数字化的分层教学能合理调整不同水平听障学生的学习进度,满足不同水平听障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艺术素养逐渐实现量变和质变。


  (五)落实数字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初中美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听障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帮助美术教师深度反思教学。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学评价多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单一且评价结果过于主观化。而数字化美术课堂的构建能完善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借助教学评价的力量促进听障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5]。在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听障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进行数字化评价,根据统计数据量化听障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教师改进美术教学计划。

  以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下册)“为文学作品配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听障学生任选一篇文学作品,利用绘图软件为该作品配图。在配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数字化工具对每个听障学生的配图设计及绘制过程展开全面评价,监督其绘图时长、绘图方式等,并对图画的色彩搭配、线条、构图等美术表达方式进行评价。数字化平台会根据教师所设定的评价指标对听障学生的构图过程进行评价,以大数据的形式汇总反馈评价成果。听障学生可参考数字化评价成果,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教师可利用大数据具体分析每个听障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从而完善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美术教学活动,促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搭建数字化互动平台


  互动学习能增强听障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展现个人的认知与观点,使其在深度的交流互动中实现思维碰撞,综合提升艺术素养。作为数字化美术课堂的重要工具,数字化交流互动平台为听障学生提供了深度交流的空间。美术教师应拓展线上数字化课堂,搭建数字化的互动平台,促进听障学生的交流互动,从而深化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构建数字化美术课堂时,教师要利用数字化互动平台延续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交流,拓展美术学习内容,促进听障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以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工笔花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挑选一些听障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将其共享至数字化平台上,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鉴赏与点评。每个学生都可以匿名发表各自的看法,阐述各个作品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还可以邀请创作这些优秀作品的听障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绘画心得,具体阐述自己的创造灵感、选材思路、绘画技巧、作品寓意等。此外,教师还可定期挑选与新课程相关的经典美术作品,并将其投放至数字化平台上,引导听障学生共同赏析优秀作品。教师应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研究方向,使听障学生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逐步提升艺术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的数字化美术课堂。鉴于听障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美术教师应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改革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师要明确以艺术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深入探究数字化美术课堂的构建方法,为听障学生提供可实现自主探究、深度学习的优质环境,将指向听障学生群体的美术课堂打造成高质量、现代化的育人平台,促进听障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光俊.构建大单元,完善听障学生小学美术色彩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4(5):39-41.


  [2]谈鑫.听障班美术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4):128-129.


  [3]李娅琳.美术教育中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J].智力,2023(29):9-12.


  [4]胡富贵,甄翌池.新时代边疆地区听障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体系构建创新研究[J].新课程,2022(39):129-131.


  [5]谈鑫.听障班美术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