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历史解释素养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论文
2025-08-19 16:54: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围绕“大概念”教学理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课为例,从明确大概念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基于史料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促进大概念的迁移与应用,提升历史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摘要:历史解释素养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大概念”教学理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课为例,从明确大概念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基于史料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促进大概念的迁移与应用,提升历史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大概念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解释不仅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更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揭示历史事物的深层因果关系,从而不断接近历史真实。通过大概念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解释的方法,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明确大概念教学目标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大概念是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解释力和可迁移性的核心概念、重要命题或基本原理,能够帮助学生超越具体的历史事实,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形成宏观的历史视野。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为例,教师需要先明确本课的历史大概念,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对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界定,教师将本课的大概念定为“国际秩序的崩塌与重建”。这一大概念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揭示了国际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战争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和重塑。通过这一大概念,学生可以理解国际秩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事件和全球力量的变化而演变。基于这一大概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
1.理解国际秩序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到国际秩序在战争中如何崩塌,以及战后如何通过《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的成立来尝试重建新的国际秩序。理解国际秩序的重建过程及其局限性,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2.联结关键次级概念,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
学生能够将帝国主义、工业革命和政治军事同盟等次级概念与大概念“国际秩序的崩塌与重建”相联系。通过理解帝国主义的扩张如何加剧国际矛盾,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如何改变战争模式,政治军事同盟如何推动战争的爆发,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战争的深层次原因。
3.培养历史解释素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基于史料,运用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方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层因果关系,并能清晰、准确表达自己的历史解释。通过探究帝国主义扩张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工业革命对战争模式和规模产生的影响、政治军事同盟如何推动战争的爆发和发展、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过程及意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促进大概念的迁移与应用
学生能够将“国际秩序的崩塌与重建”这一大概念迁移到其他历史时期和事件的学习中,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国际秩序重建、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变化等,培养历史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通过明确大概念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聚焦教学内容,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发展的宏观认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通过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历史事件的传统解释,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基于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需要紧紧围绕“国际秩序的崩塌与重建”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教师需要通过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程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如何导致国际秩序的瓦解、战后如何尝试重建新的国际体系,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
第一,阐述国际秩序的崩塌。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国际格局,重点分析主要国家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和冲突。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政策,学生可以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为争夺殖民地和资源而导致的紧张关系。教师利用史料,如外交文件、政治漫画和报纸报道,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如何加剧了国际间的对立,为战争的爆发埋下隐患。通过介绍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同盟关系,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学生理解这些同盟体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揭示它们如何使局部冲突演变为全球性的大战。
第二,探讨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影响。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变化,特别关注军事技术的发展。通过分析具体战例,如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学生可以感受工业化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理解科技进步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模式,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思考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既推动了人类进步,又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三,强调政治军事同盟对战争爆发和扩大的作用。教师详细讲解主要国家之间政治和军事同盟的形成过程,分析这些同盟是如何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考量而建立的。通过史料讨论,学生可以揭示同盟体系在战争中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们被视为遏制冲突的手段;另一方面,却在危急时刻加速了战争的蔓延,使局部冲突升级为全球大战。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国家间合作与对抗的辩证关系。
第四,关注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教师解析《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战败国的惩罚措施、领土调整和赔款要求,讨论其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该条约在维护和平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理解过度苛刻的条款如何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伏笔。同时,教师介绍国际联盟的成立背景、目标和实际运作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其在维护战后和平中的贡献和失败之处。通过对国际联盟的评价,学生可以认识到国际组织在协调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性,也了解其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思考与解释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扩张如何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工业革命对战争的模式和规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政治和军事同盟在战争爆发过程中为何如此重要等,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学生需要查阅资料、分析史料、讨论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解决这些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事件培养解释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师选择萨拉热窝事件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的战斗过程及其影响,以及《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过程及主要条款等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例如,在分析萨拉热窝事件时,学生可以探讨民族主义、政治暗杀和同盟体系的相互作用,理解事件如何引发世界大战。
3.应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与解释历史
应用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研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探究活动,如分组研究、史料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研究帝国主义、工业革命、政治军事同盟等次级概念,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和讨论。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史料,如官方文件、报纸文章、战时宣传画等,让学生分析史料内容,并基于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巴黎和会的讨论与谈判过程,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提出和辩论各自的立场与观点,最终达成一个“和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历史教学应坚持以大概念为引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释能力。
参考文献
[1]沈丽娅.基于历史解释素养提升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2023(2):6-8.
[2]王雪颖.学科大概念统摄下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3.
[3]汪琪.指向历史解释素养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9):35-39.
[4]秦佳.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
[5]丁艳.基于学科大概念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