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论文

7

2025-08-19 16:38:1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高中阶段,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及审美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在高中阶段,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及审美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对如何优化高中语文教学,高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究分析,以期助力更多教师顺利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究分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当代青少年感知世界的方式增多,他们所触及的信息也愈发丰富。教师仅依赖教材和课堂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基于为国家培养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核心素养了解不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知并不全面,同时对大数据时代的人才职业素养需求所知甚少,从而无法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指导[1]。

bde28d1b9c2a6841a684eba979a92445.png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为应对高考,部分教师依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主要采用“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基础知识和考试试题,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感受,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是机械地吸收知识,功利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向,很少主动思考和展示自己的潜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长远发展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缺乏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欠缺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如忽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积累、轻学习能力培养重知识讲解、教学评价方式较单一、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等。这些会直接影响和阻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不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对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师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已经逐渐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在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也开始根据教学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语文学习能力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与良好品行


  在高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各式各样的文章读物,但这些读物中的知识可能是散乱、无章可循、不成系统的,虽然其对学生的素养提升和思维发展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因为没有被归纳总结到一起,都不够全面、系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融入核心素养,对单元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行挖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品德[2]。


  (三)推动学生创造性运用语文知识


  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教师会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之后,不会再仅仅满足于汲取知识,而是会更渴望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无形中也推动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阅读与表达结合,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排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位,十分重要。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教师需借助课内语文阅读教学,锻炼学生积累、建构语言的能力,以及对语言进行运用的能力。教师要依靠课内阅读,但不能将希望单纯寄托于课内阅读,还需将目光延伸至课外阅读与写作领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只有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有机会在更广的领域内学习语言,才能助力学生一步步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注重优化班级阅读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和更好的阅读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阅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研读、斟酌、陶醉,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让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水到渠成[3]。


  以《诗经·静女》为例。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开展仿写活动,让学生把握文本语言特点,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诗歌,了解其句式特点,并根据其语言特点进行仿写。在学生完成仿写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使学生在展示自我与倾听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增强语感,掌握诗歌的语言应用规律。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1)选择诗歌中的意象,绘制出相应的图画,并使用一句诗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2)根据诗歌中展现的意境,尝试写一份微电影脚本;(3)代替其中的男子身份,给“静女”写一封告白的书信,150字左右。教师通过设计以上课堂任务,引导学生从阅读体验向语言表达进行转化,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对诗歌意象进行全面解读,同时还需要凝练诗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实现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二)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革新,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模块要求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并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课程结构”模块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为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结合文化类型、教学目标和文化素养达成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4]。


  第一,教师需要对课本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重视文化的传承,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例如,在《劝学》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概况,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荀子对求学的看法及态度,同时要求学生背诵经典句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通过经典语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第二,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离骚》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骚*诗的概念和特点,了解《离骚》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诗句,体会诗句中体现的高尚情操及爱国情怀,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第三,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有关骚*诗的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三)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比较枯燥、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丰富教学方法,营造出可以持续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教学氛围,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5]。


  为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课文,结合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培养辩证思维。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补充不同作者创作的相关文章,如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记》、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并设计相应的议题:对于同一个事件里的同一个人物,不同作家的笔下有什么差异?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形成对文章的共识。这样开展群文阅读,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课文,有利于对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9fa106294dabb12e542a502663a9a28f.png

  又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对“文法”“词汇”“可译性”等概念的理解,并思考文章中不同的建筑词汇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蒋祈的《陶记》、王世襄的《中国古代漆器》,并对比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以及在中国建筑特征描写方面的不同。这样组织群文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和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发展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强化学生审美体验,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为基础的语文知识、必要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表达、良好的学习态度、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既涵盖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又具有语文学科的专有特征。语文是一门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审美鉴赏与创造不仅要求学生能用心去感受、理解和欣赏美,还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评价、描述、鉴赏和创造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优化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和品味精彩的段落。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文本和图片,联系生活中实际看到的荷塘,对精彩段落进行点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时,可以搭配适合的轻音乐,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中,体会月夜荷塘的美,培养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我好像看到”为题,进行散文创作。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同时还要研究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与特征,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整体来说,教师可通过重视阅读与表达结合、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革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学生审美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实况和学情,探索更合适的方法,提升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策略的几点思索[J].考试周刊,2020(44):33-34.


  [2]史月香.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8,9(3):72-73.


  [3]孙海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12.


  [4]费紫梅.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高考,2020(10):56.


  [5]陈军.立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与行动路径[J].课外语文.2019(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