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教学方略论文

2025-08-19 15:27: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为例,从引导课文预习、创设学习情境、培养语文技能、利用课后学习和采取多元评价等层面,探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策略,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摘要:本文以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为例,从引导课文预习、创设学习情境、培养语文技能、利用课后学习和采取多元评价等层面,探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策略,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会从阅读中深度思考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景阳冈》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出现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新的阅读教学模式,针对此任务群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节选自《水浒传》,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篇。这篇课文在入选教材时有所删减,但是基本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是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文本材料。本文尝试以《景阳冈》的课堂阅读教学为例,详细论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方略。
一、引导课文预习,锻炼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环节,也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重要手段。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行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前对包括作者情况、创作背景、课文中涉及的基本语言知识、反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蕴等内容有所了解。
例如,在进行《景阳冈》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预习此课文,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对武松打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该如何了解其详细经过,并感受其中的惊险与刺激呢?”“武松是《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之一,每个好汉都有着如武松一般的传奇故事经历,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故事?”通过这些趣味问题的引领,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长久兴趣,初步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特征、行事风格,进一步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情感。阅读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涉及的语言基本知识,如生字、词组等,并尝试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需要完成的语文基本知识,增加语言积累。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可进行提问,如“作者对于武松的心理描写有哪些独到之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写作要点是什么?”然后,教师可以从《景阳冈》课文扩展至《水浒传》整部小说,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原著小说的创作初衷和思想意蕴。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水浒传》与其他名著比较,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比较不同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如“孙悟空与武松有哪些性格相同之处?”“张飞与李逵都曾经打过老虎,他们的打虎过程有什么区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表述风格、反映的不同思想等。
二、创设学习情境,提升学生阅读内驱力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比较容易波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高昂的兴致,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一般多运用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教学开始时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弊端在于不能够使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导入、重难点解析、总结、评价等过程中灵活设计情境,使教学全过程都能够充满“情境”,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不断提升。
如在《景阳冈》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以武松打虎的故事创设情境,或者播放武松打虎的影视片段,以视频的形式导入课程。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三碗不过冈”和“武松打虎”的场景,由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各个角色,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和情节。如此生动活泼的情境能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总结反馈阶段,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生活情境,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武松”,从生活中挖掘语文元素,并有效与课文衔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武松身上具备的品质,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征背后的原因。理解了这一层后,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并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有相似特质的人物,由此开展想象并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小王身体强壮,常常助人为乐,帮助邻居扛拿较重的物品,得到人们的好评。总之,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较好地调动学习内驱力,提升综合能力,从而实现思辨与表达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语文技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引导学生获得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技能、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任务。新课程理念突破了以往偏重知识传授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度思考,努力探究,增强思维能力,是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不断探究和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景阳冈》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挖掘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水浒传》的系列故事主要发生在社会黑暗的北宋末年。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虽然最终起义失败,但“梁山好汉”的故事却流传甚广。作者将这些故事提炼并总结,就形成了流传甚广的名著《水浒传》。通过深入思考和挖掘,学生了解了《水浒传》的思想内涵,它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
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深度思维和逻辑思维。例如,可以设置辩题“武松打虎是否为形势所迫”“打虎是否因为武松本人智勇双全”,或者开创思维辩题“武松如果生活在如今的时代,他要是再打老虎就违反了哪些法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提升知识广度和思维跳跃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深度思考作者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思想的把控等。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掌握表达和辩论的相关技巧,提升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总之,语文技能的提升是语文思辨与表达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习文本,从中挖掘和提升各项语文能力。
四、利用课后学习,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践过程中,课后练习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练习,应包含基本语言知识、语文思辨能力锻炼及文化审美表达培养等方面。
例如,完成《景阳冈》的学习后,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课后练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水浒传》整部小说,思考小说主题,并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共同讨论,针对武松打虎的细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课后作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和家长的感情交流,促进亲子关系。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写作文章,如写一篇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如“邻居小王智斗大狗”的故事等。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来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总结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景阳冈,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在进行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表达应用能力,这都是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重要手段。
五、采取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温习所学知识,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时也应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方式等。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采取复述文本、演讲、写作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阅读完《景阳冈》后,教师可以采用最基本的问答式评价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武松为什么要去景阳冈打虎”。通过这种活跃的评价方式,学生自然会对武松打虎的前因后果及内心活动有所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运用家庭评价来促进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文章读给家长听,让家长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带回学校,由教师和学生再次讨论与修改,直至文字标准达到“信达雅”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小实践,学生能够提升探究思辨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此外,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在制订评价策略时还应关注学情,注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总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关注过程、关注细节,保证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参考文献
[1]李德捷.聚焦思辨性,增强教学的创新和实用效果———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5):55-57.
[2]高歌.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J].家长,2024(5):167-169.
[3]翁美水.摭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教育艺术,2024(5):40-41.
[4]陈智文.例谈语文要素的课堂落地———以小学语文五年级《景阳冈》一课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22(4):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