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途径研究论文

2023-04-28 14:25:0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常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途径,包括深化认识,推进教学体系融合;优化内容,全面贯彻思政教育;立足实际,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拓展,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发展。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常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途径,包括深化认识,推进教学体系融合;优化内容,全面贯彻思政教育;立足实际,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拓展,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发展。
关键词:多元音乐教学活动;课程思政;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的音乐课堂是学校思政教育开展与课程思政落实的主要阵地之一,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引入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并围绕思想政治需求,根据学生现有思想意识等方面情况进行针对性培养,以此输出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让学生接受相应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在具体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以文化为思想的引导,进一步施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音乐教学具备思想教育特点,且在培养学生现有艺术素养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1-4]。那么,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基于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满足高等人才培养的需求,源源不断地为我国输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5]。基于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思政与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实施路径加以探索。
一、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常见问题
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仍然存在各种细枝末节的不足之处,导致开展相关工作时经常会面临一定的考验与挑战,甚至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6]。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认识不到位。虽然新课标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引,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影响,使得多数音乐教师对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且这种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音乐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前,虽然接受过系统化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但因为学习的差异性,且其本就存在一定的关注度不足等问题,加上入岗后学校忽视相关的培训,这就导致其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并未准确理解多元音乐教学开展的价值,也难以进一步认识其与思政教育融合之后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音乐教师对多元音乐教学活动认识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具体表现:对多元化的音乐教学知识缺乏深入了解,组织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未树立多元音乐教学理念,阻碍了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7];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认为要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组织多元的音乐活动是没有必要的。概言之,音乐教师作为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的重要推动者,其认识不足或认识不到位,会导致后续工作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
其次,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从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准来看,在具体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选用的音乐教学内容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并未体现出多元化特点,且缺乏应有的音乐教学方法创新,即使有创新,创新的路径也没有高度契合课程思政的特点。这进一步决定了其总体的教学创新势必会面临一定的发展方面的问题,甚至在严重情况下容易导致最终的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开展陷入盲目的境地。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且不够多元,主要表现在教学板块内容的分配不均上,如学唱、歌词教学占比较多,而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美术、历史、民俗习惯等知识教学占比较少。由此,便很难突显音乐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与此同时,很多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基本的讲解和使用基本的乐器教唱,并未有意识地从音乐作品涉及的特点出发选用新的教学方法[8],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思维模式的拓展,会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向外延伸,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甚者,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本质,很难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实践拓展不足。通过观察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其忽视了音乐理论活动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结合,即在实践拓展方面有所忽视,这就导致学生普遍对音乐欣赏仅有表面概念,缺乏深层次意义上的实践理解。相对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与多元音乐活动相关的仅仅是学校艺术节设置的文艺会演,而且参加的群体多是有特长才艺的学生。这一形式下,音乐实践拓展活动覆盖面有限,违背了多元音乐活动开展的初衷,也不符合音乐教育在普遍性、延伸性方面的要求,因此会阻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上述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这些常见问题阻碍了其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从课程思政角度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已成为必然趋势[9]。而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这些常见问题不仅削弱了音乐教育的功能,还阻碍了课程思政融入的脚步。其中,最直观的影响是很难保证基于课程思政的相关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有效进行。鉴于此,有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突显课程思政与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结合,以期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途径
(一)深化认识,推进教学体系融合
教学体系融合是思政教育走向课程思政的关键。只有将思政教育与多元音乐教学活动进行融合,才可以在相应的思政指导之下完成后续的教育活动。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两者教学体系的融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快速实现的,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思政教育和音乐教学涉及两种不同层面的教育领域,都具有较为复杂的教育特征,因此需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体系的融合。
而在目前阶段具体进行教学融合时,首先,需要实现教学体系在宏观上的融合,即教学理念上的融合,如此教学活动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思政教育与多元音乐教学活动这两个教学体系融合的关键在于两个学科教师教学理念上的融合,这是融合教学体系的根基和前提,能够让二者之间的耦合变得更加顺利[10]。为此,地方高校有必要同步提高思政教师与音乐教师的认识水平,让他们都认识到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在教学理念上达成一致,进而有效把控教学体系融合的全局。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可以年级为单位,组建“思政教师+音乐教师”一对一式的研学小组,通过设置专题研讨、组织学术沙龙、进行集体备课等形式,使思政教师和音乐教师围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及其课程思政的结合”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和学习。在研究方面,主要是分析和了解最新的思政教学理念、音乐教学理念,以及二者融合的可行性等;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深入学习《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对其内容进行解读,从而领会文件精神,寻找教学体系融合的可靠依据和主要方向等。所谓教学理念,实际上都离不开“以人为本”,故教学理念融合就可以此为中心进行细化,这样能让总体的教学更加具备组织性,让课程思政的趣味性与多元音乐教育活动的结合得到一定优化。其次,需要实现教学体系在具体环节中的融合,即思政教师和音乐教师要通过互动交流,把握好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多元音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环节找到契合思政特点及思政教学切入点的部分,再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将蕴含思政育人功能的多元音乐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以实现全面贯彻思政教育。
另外,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作为教学体系融合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其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教学实施能力等都是影响教学体系融合的关键因素,故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都要在此方面予以重视和提升,尤其要注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了解思政相关的最新内容和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总体教学体系革新等方面的需求,让教学体系更加贴合实际情况,从而保证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二)优化内容,全面贯彻思政教育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学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那么为了进一步促使思政教育全面贯穿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就必须注意优化内容,以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发展思想素养和艺术素养[11]。
对此,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应立足多元化这一特点,确定音乐内容的范围,然后在这些多元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抓住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多元音乐教学活动能满足知识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需求。具体而言,第一,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从多元音乐类型入手,优化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即将解析、赏析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的作品作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审美教育等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每种音乐的不同价值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音乐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及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如在学校已使用的教材及教学素材之中引入更多的红色革命歌曲,通过这些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歌曲和相关作品的引入,一方面可拓展音乐类型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感受艺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其背后的文化,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感受思政教育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及艺术等方面的相关性,提升思想素养。第二,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从多元音乐知识入手,优化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即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创作手法、音乐情绪表达、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内容,或者增加文学、美术、历史等方面的内容。音乐基础知识涉及面广,涵盖各类思政元素,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可让学生感受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多元音乐活动的魅力,理解思政内涵和音乐艺术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和艺术素养。譬如,教师可以引入鉴赏红色经典歌曲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介绍作品的情绪表达、艺术表述等,同时介绍歌曲创作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通过鉴赏向上、向善、向美的红色经典歌曲,感悟民族和时代精神,在回顾历史中牢记使命,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这样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感悟音乐蕴含的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学生有效感受其中的艺术道德情操,培养其思想道德素养。
概括来说,多元化的音乐内容是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灵魂,以其为立足点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融道德素质培养于音乐艺术情操培养之中,最终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三)立足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地方高校教师而言,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纵观高校的其他专业或学科,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其中不乏可借鉴的经验。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教师要立足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迎合教育方面的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常,多元音乐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小课、小组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这种组织形式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较大的优势[12]。鉴于这一情况,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在讲解和教唱的基础上,多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设置问题、展示图片、言语提示等手段,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多元音乐活动。在运用这些手段进行启发时,教师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帮助学生学习多元的音乐内容,涵养道德素养。实际上,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站在文化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理解音乐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进行《解放区的天》这首钢琴作品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从作品的主题中挖掘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政元素,基于此,便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即先带领学生欣赏《解放区的天》歌舞场面,并设置问题:“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和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另外,在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时,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还可以与时俱进,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即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如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使思政内容在多元音乐活动中变得生动有趣,让多元音乐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人才。
换言之,音乐教师只有积极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成效,让多元音乐活动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从而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
(四)重视实践拓展,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发展
课程思政是高校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其引入多元音乐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多元不止体现在内容的多元上,还应体现在实践形式的多元上,鉴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交流会及演出活动,促使学生围绕富有思政内涵的音乐作品进行实践和交流,从而实现音乐实践能力的发展,并领悟其中深刻的人文思想内涵。
实质上,音乐教学活动须在课内和课外都予以开展,因而在教学创新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要重视搭建多元化的艺术实践平台,为思政教育的落实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可利用自己所处的地域资源,通过社会团体、学校社团、企业支持等多种形式搭建积极的、健康的校内校外艺术实践平台,形成互进互促的育人平台。就校内多元音乐实践活动而言,地方高校大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体可面向所有学生,组织专场文艺会演、音乐讲座、合唱比赛、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13]。在这些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进行乐器合奏、独奏,也可以让学生以分享音乐作品的形式进行舞台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音乐实践能力,也促进了思想道德的培养。例如,可在国庆周组织爱国主题的专场音乐会演活动,即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社团统筹规划,让学生进行钢琴与民歌结合的音乐展演、红歌合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使学生的思想内涵得以在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并有效增强其音乐实践能力。就校外多元音乐实践活动而言,地方高校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组织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上社会,体会人生哲理,从而获得辨析、审美等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以社区、养老院、医院、企业等作为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文艺表演活动,让正能量的音乐走进社会,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无形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深处。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可走进敬老院,为老人开“专场音乐会”,以引导学生增强尊重、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同时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悟音乐与人文结合的魅力,并继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这样,在精彩的多元音乐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实现育人目标,更好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结语
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渠道,而基于课程思政组织开展多元音乐教学活动是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关键性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拓宽思政育人的渠道,丰富思政育人的载体,还可以发挥音乐教学活动的育人作用。然而在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选用的方法老旧等,导致其实施效果不尽理想。对此,地方高校应予以针对性改进,以便实现预期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课程思政的具体特点,对现阶段常见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确保将思政元素贯穿整个多元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安澜.艺术院校实践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为例[J].科教导刊,2021(12):3.
[2]余婕,秦巾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4):88.
[3]符沁瑜.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22(4):95-98.
[4]盛发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价值理性与拓展路径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2,24(3):236-238.
[5]王竞一.课程思政与多场景教学模式的多元融合路径研究:以创业课程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
[6]马凌.高校课程思政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32-35.
[7]部冬梅.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2):2.
[8]潘迎珍.音乐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以《陶笛欣赏与演奏》课程为例[J].湖南教育(D版),2020(9):3.
[9]张香君.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2):240-242.
[10]冀平.高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研究[J].青春岁月,2019(7):51.
[11]李雁南.音乐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钢琴合作课程为例[J].当代音乐,2022(1):16-19.
[12]胡雅坷.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21(11):121-124.
[13]冯巧平.谈高校音乐活动之休闲与健康[J].北方音乐,2017,37(18):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