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理路与实践路径论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理路与实践路径论文

1

2025-07-08 17:02:0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理路,然后分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包括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理路,然后分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包括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价值理路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一体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队伍、育人评价等内容,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衔接性、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因此,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既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理路


  习*平总*记在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一)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中小学均开设思政课,只是不同学段的课程名称有所不同,这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学在遵循相应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要着力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其成长需求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大中小学学段思政课教学效果。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思政课教师须转变教学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考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及教书育人规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从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入手,做好学情分析,据此调整教学方法,彰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其次,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诉求,思政课教师是大中小学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骨干,是贯彻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力量,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更能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后,以时代为导向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师及时有效地更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新时代的理论,努力把握新时代脉搏,从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强调回应和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增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推动思政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进程。

e64455d8dbcae070bea9b985e83ef97.jpg

  (二)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注重全面、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从系统论思维角度来讲,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具体要从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协调课程教材的编写、强化课程建设合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师管理机制、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构建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着手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才能有效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通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总是在开始—完结—又开始之间轮流切换[2]。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不断打破“各自为营”的僵局,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表现出相互区别、密切联系的特点,旨在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分阶段、有步骤地展开,从而加强大中小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性。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呈现出差异性,且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阶段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须从系统观念出发,使教学各要素相互配合、彼此支撑。思政课教师要围绕各学段学生学习的痛点和难点,结合现实生活的热点和焦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不同学段教学的良性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有序进行、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不断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局面,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表现出贯通性和交融性的特点,旨在推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定向、连续地进行,从而提升大中小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性。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能有效打破学段壁垒,构建思政课教学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助推思政课教师梳理各学段的教学要素,统筹各学段教学环节、聚焦各学段教学规律,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沟通,避免各学段教学内容的重复、断裂,促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与贯通,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强调各学段相互配合、持续培养、合力育人,强化教学共同体意识,以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各学段思政课须同向同行,对于课程目标设置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课程教学的联动性等必须有序推进,稳步推动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进程,这样才能打造一支质量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促使思政课教师突破原有的固化思维、科学设置课程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状况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同学段学生思想的疑点和痛点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扩充知识储备量,关注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寻求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着重考查邻近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据此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纵向衔接,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统筹破解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难题,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平台,汇聚各学段思政课专家、教授、学者的指导,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理论的支撑,面对各学段学情的变化,教师要树立教学共同体意识,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理论,并主动参与相关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以及积极听取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教学名师团队的指导意见,形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概言之,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打造出一支满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要求的师资队伍。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4]。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很少对其他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深入了解,基本是各自为政,忽视了教学目标拟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依据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其可行性有待商榷。小学阶段,大部分学校都未将思政课列为考试课,个别学校虽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将其列入考试课范围,但基本上是开卷考试,专职的思政课教师较少,其设置的教学目标也是应付了事。中学阶段,思政课被纳入考试范围,学校也配备了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重视识记知识的能力,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拿高分上,忽略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学阶段,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旨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然而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良莠不齐、专业背景截然不同、学习目标略有差异,高校虽设有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但是部分教师授课任务重,无暇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更不用说教学目标的有效执行。因此,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层层脱节导致教学目标不够聚焦,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效应受到影响,发挥不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各学段思政课主要依据教材实施教学。同时,“内容为王”的理念也凸显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目前,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出现了横向和纵向教学内容简单重复,以及部分教学内容的递进性不够鲜明的问题[5],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大学思政课教师面临着“炒现饭”的尴尬局面,这也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对接不畅等问题。例如,“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内容,在高中阶段《哲学与文化》教材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中有专门讲授,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也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关内容分别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都有所介绍,有些内容还出现了简单重复。由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对教学内容重复的能力略有差异,小学思政课教师主要由班主任兼职,以致无精力整合教材内容,中学思政课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应试考试进行教学,大学思政课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各学段重复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学段的思政课内容也略显枯燥,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无法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是检验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试金石”。传统思政课堂主要采用“理论灌输法”,不分学段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输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预期的教与学的效果都未能实现。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学生的思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而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也成为空谈。除此之外,传统思政课也尝试将理论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但其看似“行走的思政课”,却缺少互动互联,学生未能真正融入社会大课堂,以致“行走的思政课”变成了“静态的思政课”,学生只是转换了接受理论说教的场域。传统思政课不接地气,学生感受不到理论的温度和深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法会引发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党*央历来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6],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已提上日程。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专职和兼职并存的局面,其专业水平呈现出横向和纵向的差异性。一方面,同一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情况呈现出地区差异性。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不同,专职和兼职的思政课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频率受到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存在差异性,从而影响了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目前,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兼职的概率非常高。绝大多数小学都将思政课设置为非考试课程,思政课教师也主要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其课时相应地也会被其他考试课程占用。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的兼职率虽低于小学,但部分专职思政课教师是从辅导员或其他学科任课教师转岗而来,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这成为他们上好思政课的瓶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跨学段的合作与交流,加之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政,阻碍了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依托平台进行合作交流,他们各自为政不利于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也不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减缓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五)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


  教学评价涉及内容比较多,故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和系统是完善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主要参照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教学评价,用这种主要考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方式来评价当前学段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评价的衔接受到了影响。同时,单一的评价方式会制约教学方式的变革,影响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当前,小学阶段的思政课评价机制缺乏标准性和实践性;中学阶段的思政课评价更看重分数,排除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技能等评价因素;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评价机制略有改进,将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活动等综合进行教学评价,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存在困难。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只要考试拿高分就可顺利通过考核,而进入大学后,面对思政课堂理论性变强、社会实践考评复杂的情况,他们可能无法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滋生学生的学习惰性。因此,在思政课一体化构建中,需要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使其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发挥出评价的真正价值[8]。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各学段大中小学思政课设置并顺利达成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平总*记在党的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各学段思政课要基于思政教育的总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既要兼顾思政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又要联系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切实落实课程教学目标一体化。一方面,突出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条理性和明确性。因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表现出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作为思政教育的子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针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10]有明确的规定。在此方案的指导下,各学段思政课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清晰化、条理化。另一方面,注重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和可执行性。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封闭思维,还需要熟悉其他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以整体性的思维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在关联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准地实现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提升课程目标的可执行性,循序渐进地推进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一体化构建。


  (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就要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即必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有效重复。一方面,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统筹思政课教材内容是重要环节,有利于延续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教育。思政课教材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故统筹思政课教材内容是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针对同一知识点在同一学段的不同课程教材或不同学段的教材再次以同样难易层次出现的情况,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多样化的论据论证同*教材内容,在逻辑上做到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统筹规划思政课内容是关键环节,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有效重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讲求入脑入心,课程内容只有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做到由浅入深、有序拓展、由易到难,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呈现出常学常新的良好态势。针对各学段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简单重复,教学内容资源建设后劲不足的问题,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发现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到各学段知识难度渐进化、论证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结构化,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多元化。概言之,要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统筹思政课教材内容、统筹规划课程内容、加大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精准定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高度整合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9a1823313ac58fb1effab98d70fde2b.png

  (三)创新教学方法


  习*平总*记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这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选取思政课教学方法时,要遵照“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原则,使教师为主导的局面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协同教师为主导的态势。一方面,要展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进阶性。目前,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甚少涉及政治基本概念的讲解,大多采用体验式活动开展教学,这样不利于下一学段开展政治理论的教学。因此,为了突出教学方式的进阶性,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需将讲授法和情景体验法相结合,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政课重要基本概念的学习。中学思政课教师除采用讲授法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还需丰富教学方法,如将问题情景创设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须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素养,虽沿用了中学的讲授法,但提倡问题探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学习法,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教学。另一方面,创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方法。鼓励思政课教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积极运用情景体验式、案例分析式、项目合作式、议题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思政课堂的新气象。针对同*教材内容在不同学段或同一学段出现,如何将此内容讲深讲透的问题,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法是重要途径。同时,教师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能使思政课教师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风采,使思政课更具温度、广度和深度。


  (四)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其在政治立场、道德情操、专业知识、素质素养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习*平总*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并进行具有专项性、针对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相关培训,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意识。目前,有些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构建效果。因此,要创新思政课教师培训平台,构建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和研究平台,强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意识。同时,要借助培训平台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与学习,拓展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使其做到真懂真信,活学活用,提升其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主要落实者,提升其专业能力是时代所需,故健全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机制成为重要环节。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机制,国家、地方、学校的层级联动成为关键。即健全自上而下的层级培养机制、强化地方相关教育主管职能机制、加强校际合作与校内研讨等成为培养思政课教师的重要途径。借助培养机制的发力,转变思政课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拓展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联合教研优势,可促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协同发力。基于此,教师也会更积极地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并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其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有效提升其一体化教学成效。


  (五)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贯穿教学活动开展的始终,联结着教与学的过程,涉及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因此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无法回避教学评价这一内容。对此,要着力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激活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以便提升教学评价的实质效能。一方面,打破常规,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具体来说,要改变小学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同时,适当地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增加部分简单的考试项目环节,确保学生后续能顺利适应中学阶段思政课的理论学习;在聚焦中学阶段的结果性评价时,要辅以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体验感,避免其产生思政课学习的刻板效应,这样不利于下一学段的学习;另外,要解决大学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权重分配问题,强化学生自主完成专题作业的能力,突出过程性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浸入式和体验式学习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细化教学评价的细则,注重各学段教学评价的有效衔接。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性,应细化教学评价细则,形成多元性、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说,要提升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其充分把握各学段思政课的整体走向,明确高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并结合相邻学段的教学资源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提升教学评价的精准性;同时,要加强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求的了解,促使其科学整合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在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


  总之,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聚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建设,真正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习*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庞晨,曾令辉.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效衔接的价值蕴意与实践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5):56-62.


  [3]习*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5)[2024-04-12].


  [5]张天华,李莲,高浩恩.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在逻辑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3):115-118,128.


  [6]陆潇潇,金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9):124-126.


  [7]吴希福.构筑生命之基:深圳市大新小学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7.


  [8]汪俞辰.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0):53-61.


  [9]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18)[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