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论文

2

2025-07-02 15:51:3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教师将生活教育理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可丰富语文教学素材,增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度,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教师将生活教育理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可丰富语文教学素材,增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度,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聚焦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从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等层面,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学融合,契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教师需要通过系统完善的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传统课程教学由于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模式固化、师生互动程度相对不足等原因,容易忽视学生主体性,影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生活教育理论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是他关于教育内容、形式与方法等教育要素的具体主张,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维度。基于这一背景,教师可积极融入生活教育理论,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学融合,探索出更多高效、优质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代入感


  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实现学校、教学及生活三个维度的有效统一,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开展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同时又能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生活技能,在学习与生活的相互促进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难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难以真切体悟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道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为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基于生活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生活素材,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本内容形成密切关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开展阅读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代入感,从而促进学习活动的生活化,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登岳阳楼》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化阅读内容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展开阅读,领略岳阳楼的气势磅礴,体会作者未能为国效忠的忧愁,感受作者对国家多灾多难的悲痛之情。首先,教师可抓住本诗的首联进行引导,通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诗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回忆自己曾经登上的类似楼阁,并结合“高处眺望美景”的体验进入诗歌的场景中,体会诗人在游历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紧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自己曾经长时间没有接到朋友或亲人信息时的心理体验,感受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老病有孤舟”这一诗句,更是增添了诗歌的情感厚重度,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在这首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情感融合。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引入,更能够促进学生将个人情感融于诗歌的鉴赏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完成自主学习,同时结合自身的体验体会作者思想,能够使学生强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并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不断汲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教育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环境和情感状态,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情感支持和学习动机等因素。自由的课堂氛围则是一种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在这一氛围中,教师重在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思考,引导学生在没有过多约束的情况下自主探索知识,从而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创造力的发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认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应当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其提供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身心获得自由,进而在生活中得到教育,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这一观点强调了课堂氛围营造的重要性,它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外在刺激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程度相对不足,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自由课堂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以相对放松的状态进入学习中,在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中提高学习效果。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将班级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且确保组内成员能力互补,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话剧,结合生活体验和感悟对内容进行创编和演绎。比如,为《雷雨》写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为《窦娥冤》写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情节等。为了提高表演效果,学生会不断反思、修改,从而对作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在演艺中实现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不愿阅读的学生会把台词背诵得滚瓜烂熟,性格内敛的学生会在演出时展现惊人的表演天赋,学习劲头较弱的学生会在角色揣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独来独往的学生会在与团队的磨合中不断提高社交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加入趣味阅读竞赛、主题辩论以及朗诵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钻研,在实践中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自我展示中强化学习自主性,不断促进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


  三、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观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钩,有效促进教育与生活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教学、学习和实践的“合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强调了实践体验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多,不同学生更是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要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教学。其中,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为提高作业与学生能力的匹配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差异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练习册,还应当积极融入课堂外的知识。如设计主题性作业,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深度的探索,立足课本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进而写出独特的作业答案。


  以《登岳阳楼》的教学为例。鉴于岳阳楼的景物特点,教师在讲解完后,可设置以“旅游”为主题的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分解成不同的作业类型,包括写作类、绘画类、演讲类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作业类型,以“岳阳楼”“旅游”等为关键词完成作业。如擅长写作的学生可以当地类似的旅游景点为对象,写一篇游记;擅长绘画的学生,则可通过多样化途径了解岳阳楼的特点,创作一幅“旅游宣传画”,可将古往今来的诗词融入其中,描绘出一幅极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气息的绘画作品;喜欢演讲的学生,则可以“岳阳楼旅游解说词”为核心,撰写一篇演讲稿,为同学或家人介绍岳阳楼。为增强作业的层次感,每个类别的作业还可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要求最高,立意、创作方法和具体表现方面要求更高,而C级则只要大致成形即可,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在自己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学习,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热情。同时,教师要着力增强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和学习,以提高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生活内容设计层次性作业,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更强的学习体验,不断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岩.学科视域下的乡土教育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为例[J].作文,2023(12):39-40.


  [2]袁红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困境和突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13):50-53.


  [3]吕薇薇.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读写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9):20-22.


  [4]洪艳祺.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合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22(6):16-18.


  [5]李呈君.生活教育理念融合语文教学的实践尝试[J].作家天地,2022(1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