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策略研究论文

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策略研究论文

2

2025-06-24 15:16:4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为样本,发现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薄弱、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视职业素养、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较弱、学生学习能力弱、不良习惯多等问题。

  【摘要】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及长远的人生规划。文章以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为样本,发现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薄弱、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视职业素养、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较弱、学生学习能力弱、不良习惯多等问题,进而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提升、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延伸第二课堂等渠道探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产教融合


  职业素养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基,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1]。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大有裨益。从个人角度来讲,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做出成绩;从企业角度来讲,员工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从国家角度来讲,如果国民的职业素养普遍较高,就能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促进其高质量就业,可以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通常指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礼仪、道德、技能、行为等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质,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职业操守、工作态度、职业责任感及职业规划意识,以及对于工作的热爱,职业素养是职业的内在需求,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使命,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0a3c2252206da9a899203a30664a61.png

  二、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校2024年在校学生146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5%,南疆五地州学生占56%。2024年毕业生4600余人,学校面临办学以来最大的就业压力。为促进学生就业,学校积极开展了企业调研及访谈。大部分用人单位的管理者都表示,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在工作中对于自己的特长、专业知识水平缺乏恰当的评估,部分学生存在不按照岗位规范操作、不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缺少敬业精神、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现象。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差距,能够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市场需求提供参考依据。根据下发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现场调研情况及学校数据统计,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薄弱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0年由当地7所职业院校整合而成,2017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现有课程体系建设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导致学生在面对快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表现出基础知识薄弱,实践技能不足的现象。面对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不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够及时,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导致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近几年,学校迅速发展,引进了较多年轻教师,在为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客观来讲,新进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较低,企业实践经验尚有欠缺。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20%。专业课教师忙于理论教学,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专业实践锻炼的时间较少,导致教师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够了解,难以传授实用的职业技能给学生。同时,学校实训设备更新速度缓慢、实训场地不足,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学生的实训学习需求,导致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侧重于学业成绩考核,对职业素养的综合考量较少。


  (二)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视职业素养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职业素养除计算机、英语、口语表达、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外,还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等隐性因素。当前社会整体导向和学生个人认知等原因综合作用,使得学生注重培养个人专业技能,以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参加技能大赛,获取各种技能证书。据学校教务处数据统计,2023年度全校共有132名师生在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实施“1+X”证书试点27个,累计完成12名督导员、118名考评员培训取证工作,完成1545名学生培训考证任务,通过率87%。问卷调查显示,70.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素养的认知较为模糊。学校目前负责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专业课程教师而非职业素养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一所学校进入另一所学校,即从相关专业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他们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对于一线作业的指导能力不足,不能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职业素养提升方案和授课计划。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讲授及实践操作训练,容易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留给社会企业及职业素养教师完成[3]。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教师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无法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发展有机融合。


  (三)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较弱


  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较弱的问题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存在招生计划普通类学生与单列类学生比例、民族学生比例、南北疆学生比例等生源结构问题,因此学校应届毕业生整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较低。学校语言文字办公室数据显示,学校2024届毕业生整体普通话水平测试获证率(60分以上获取三级乙等证书)为56.4%,其中二级甲等6.2%,二级乙等18.7%,三级甲等12.9%,三级乙等18.6%。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弱,使得学生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无法适应不同地域的工作环境,严重影响学生拓宽职业发展的空间,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职业晋升和长远发展。


  (四)学习能力弱,不良习惯多


  与高等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的生源入校成绩更低,学习能力较弱,结构也更加复杂。以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中职专业及“3+2”高职生源主要是当地中考失利的初中生和南疆定向班的学生,高职专业生源主要是高考招生的普通生、单独招生录取的普通高中生和对口升学直升录取的中职及技工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导致学生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体现出学习能力弱、文化底子薄、素质不高的特点。


  受整体社会偏见影响,职业院校并非学生完成学业的第一选择,很多学生不愿就读职业院校,入校后学习状态消极散漫,适应性较差,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对口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这些岗位普遍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任务重,因此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奉献精神和抗压能力,现代化的企业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从学校向用人企业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67%的企业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75%的企业认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率不高,50%的企业认为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67%的企业认为学生的抗压能力较弱,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由职业价值观、通用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三个方面构成。其中职业价值观着重通过自我认知、教师的教育引导、身边人的榜样示范、亲身的实践体验、真实的案例分析、定期的反思总结、良好的家庭熏陶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培养;通用职业素养的培养着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专业职业素养则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及拓宽第二课堂等进行培养。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更新,不仅关系着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影响着专业和院校的发展[4]。作为职业院校,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应进一步强化人本观念,根据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及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素养的各项要素、要求和标准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设置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素养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同时,学校应注重教学实践,以培养技能为支撑,以就业需求为先导,以优化评价为保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可以推行学分置换、拓展“1+X”证书考点等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竞争意识,使其积极参与相关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

22373532e73e6f86b59535f54babe5d.png

  (二)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汉字书写、口语表达、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对于职业院校,尤其是新疆大部分地区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同学之间交流、交往、交融,也是少数民族学生从事医疗、教育、服务等职业和跨区域求职的必要条件。学校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普通话训练基地,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服务,做到应考尽考,愿考皆考,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获证率。学校应适时开展语文教学改革,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除开展常规的语文课文教学,还应增设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训练等板块,将语文教学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还可以赛促学,定期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经典诵读比赛及推普周系列活动,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氛围。


  (三)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了职业教育十一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此可见,加快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以功能完善、专业对口、可操作性强为主要原则,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参考高职基本学情设置校内实训项目[5]。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从而提升其职业素养。学校还可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校解决了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落后的问题,学校教师可以借助产教融合平台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践,获取行业最前沿的成果,了解企业的真实岗位需求,将其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进一步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学校可邀请企业优秀员工、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实习导师,让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一线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通过多样化的合作载体,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满足不同企业和行业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延伸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不仅能够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还为其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第二课堂包括社会活动、创业实践、文艺活动、公益服务、体育健身、社团活动、技能提升等多个模块,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有效沟通、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职业素养,激发学习动力,理解合作、责任、诚信等职业素养的内涵。学校应课程化构建第二课堂,可将入学教育、军训教育、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双创教育、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的形式,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安排;开展项目化教学,结合企业实习实训岗位能力需求设计活动内容,吸纳校友及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第二课堂工作,最大程度凝聚资源力量;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品牌活动项目,开展大国工匠相关讲座及活动,使工匠精神在校园内落地生根;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学校在开展技能大赛的同时,应支持学生自主成立相关专业社团,尽可能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职教周展示活动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信念教育要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人本思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成长规律,采用因人而异、统筹兼顾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持续提升。培养大批具有深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求。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实施强化职业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营造校园文化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路汉刚,闫瑞涛,赵裕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5):140-144.


  [2]叶文通.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探析: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J].新西部,2020(12):57-58.


  [3]王凌艳.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策略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0):44-45.


  [4]吴海燕.基于企业职业能力需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5]李慧敏.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探讨[J].山西青年,2021(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