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文科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新文科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2

2025-06-17 14:26: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新文科凭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与突破,以及重视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极大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新文科凭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与突破,以及重视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极大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通过研究新文科建设“新”的内涵,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阐述新文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进而结合教学经验,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发展途径,以助力全面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


  一、新文科建设“新”的内涵


  全球化的浪潮下,新文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的文科课程在我国过去的教育阶段发挥了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学科框架不利于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也正因如此,以学科内容交叉为主要特征的新文科,才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学者的推崇。


  (一)新文科“新”实践


  新文科建设更加注重理论内容向实践方式的转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新文科的实践性逐渐增强[1]。各类文化遗产、前人作品能够在新技术的运用下焕发新的生机。也正因如此,在新文科的实践过程中,跨文化传播、智能媒体也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5a254d891536f332383da2411b85c8c.png

  (二)新文科“新”价值


  新文科在传统文科基础上发展,既能够满足传统文科教学需求,还能够为文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价值。高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新文科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借助多元化、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建设,新文科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向。同时,实践与理论并行,文化建设与价值观构建并重,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课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三)新文科“新”理念


  新文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在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时,寻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2]。对于学校来说,其需要积极做好环境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同时积极联系社会机构,借助社会参与,提升新文科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极具“中国化”特点的文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的文科学科,尤其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其对于中华文化内涵的理解较为深入,也是极具中华文化特点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发掘与传承,离不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3]。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不断丰富自身内容,融入时代特色。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极具“中国化”特点,日益成为中华文化发展、起势的主力,几乎所有综合性的大学都相应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在就业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适用性较广,可以在高校、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及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其课程包括文学与语言两个大类,下设若干分支,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由于自身的稳定性较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要想与时代新技术融合,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建设方式具有自身独特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内容建设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方式。其十分注重整体的知识体系建设,注重追求其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其本身的课程体系有着明确的前进方向,且由于自身结构较为稳定,很难成为一种职业化的应用型专业[4]。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的感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但在实践活动中,很难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刻内涵。即使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但其感悟式的教育,与学生的领悟能力相关,教师所能做的工作十分有限,因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较为明显。


  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书本文化知识内涵的发掘传承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强弱,也主要体现在其对各类文学内容的理解感悟方面。而在进行标准考量时,学习成效往往与学习成绩挂钩,进而形成了重课本知识内容的习惯。因此,相应的教材建设,成为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鲜明特色


  通过革新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建设要想在新的发展方向焕发新的活力,便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时代深刻内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能会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加之人才之间的界定日益模糊,人才实用化、标准化、分类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在知识经济不断拓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文科专业,需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新时代找到自身的用武之地。


  三、新文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


  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其自身所涵盖的时代性方面。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下,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贯彻落实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人才培养。在国家整体教育规划的大前提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也应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明确了这一要求,教育改革也便有了自身的转变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积极顺应时代,落实国家要求,为新时代人才建设、文化强国发挥自身力量。当前阶段,各类大学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撑,同样也无法脱离人文情怀的润泽。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不仅需要培养科技人才,同样也要培育文化人才,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强化文化软实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而在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中,提升科学人才的人文素养,便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助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积极拥抱时代,适时地将科学技术及其他众多新兴内涵融入学科课程建设当中,做好自身与其他专业相互融合的育人工作,从而丰富自身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引入新方法以注入新活力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借助新文科的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迎来了新的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新文科引入新方法,强化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当前阶段,学校对于学生的定义有了新的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扩充、新的含义、新的要求。这便意味着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构建起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好赛道建设,强化多维度培养活动。在汉语言文学整体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改进当前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围绕学生展开,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同时在构建课程过程中,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学对象及教育资源进行整体分析,构建起良好的、有质量的、有内容的新型汉语言文学课堂,助力师生共同进步。


  (三)借助培养效果验证专业性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一直被缺少合适的标准、培养效果难以量化评估等问题困扰。尽管当前无数教育学者正在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总体目标也朝着立德树人推进,但依旧存在一定缺陷,缺少合适的评判途径。新文科建设,为我国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知识内涵,在知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也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因此,在新文科助力的汉语言文学建设过程中,其更加需要结合自身课程体系特点,做好质量保障建设,持续推进评价过程、评价质量机制改进,让学生能力得到整体发展。同时,在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也可以开设社会评价反馈渠道,收集社会意见、了解学生能力,并将相关数据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之一,以提升人才培养专业性。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做好教育目标建设,切实落实相关工作


  在进行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努力做好目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知识教育与育人建设的最终目的,并不断致力于教育模式的更新迭代,发挥当前时代优势,融合自身教学经验,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在全新的时代,与其他学科协同,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新文科教育模式之中,有助于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创新,推进育人工作与时代接轨、与科技相融。


  另外,相关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育才理念,明确当前形势下的人才需求,积极推进跨学科领域、传统文化领域、思政教育领域内容结合,将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要积极融入实践活动,拓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相应路径,让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教育活动中都能得到能力提升、长足发展。

2afc0821c412c7cab9d536bad4f2c2a.png

  (二)完善教材内容建设,注重做好学生对接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内容的拓展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重点改进方向之一。做好教材内容的革新拓展,既能够帮助教师保持整体教育目标不偏移,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建设与之对应的高校教材,既满足于当前教育创新的需求,又能够为未来教材建设提供良好的标准,是一项有利于教育、有利于学生的重要工作。


  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考虑学生需求,积极与一线教师对接,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整体方向,保证教育教学活动不偏倚;必须鼓励有学术造诣、有教学能力、有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投入教材编写过程,进一步保证教材有内容、有质量。同时,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做好学生的价值引导,做好学生“三观”塑造,防止内容偏移、插图错乱、别有用心的内容荼毒学生思想,危害人才培养工作。相应的教材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建设,树立正确的、有方向的价值引领。


  (三)优化教学方法,扩展多种教学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思路,积极借助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结合书本理论,也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综合性汉语言文学课堂。对于相关的知识拓展内容,教师可依据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优化补充,将课堂放到整个社会之中,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类学习平台,拓展教学模式,调整教学结构,运用慕课、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助力学生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为国家提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批判能力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校教师需要抓住当前机遇,积极拥抱时代,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拓展教育教学思路,从多方面出发,落实目标建设、教材完善、教学方法优化等工作,助力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创新。另外,教师也需要了解当前的挑战,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抓住挑战之中带来的新机遇,借助中华文化优势,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提供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吴鹏.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学类课程的思考与发展建议[N].河南经济报,2024-11-02(11).


  [2]张忠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渗透[J].汉字文化,2024(20):58-60.


  [3]沙莉.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现实问题、目标定位、发展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4(30):53-56.


  [4]周菊霞.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J].中原文学,2024(4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