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育人方式论文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育人方式论文

4

2025-05-06 17:40: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的变革。为应对信息化的变革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引,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白板、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和人工智能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的变革。为应对信息化的变革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引,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白板、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和人工智能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文章就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让学生以全新的方式学习、感受、应用数学知识,建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理的信息化环境,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引领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完美融合。


  一、巧用信息技术,唤醒求知欲望


  (一)科学分析,精准把握学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直接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但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辛苦,而且收效甚微。因此,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往的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立足点开展教学。为了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并搜集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想法以及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和引领性。

  例如,在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时,为了了解具体学情,教师可以围绕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估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设置相应的电子检测单,再通过信息化手段生成二维码,然后将二维码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用电子设备扫描登录后作答。学生对此会感到非常新鲜,自然也愿意参与其中。等学生完成相应的作答后,教师可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标。


  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是教师开展精准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为建构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有效互动,提升学习趣味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起始环节,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数学课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强化学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智能交互式教学工具,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内容,引领学生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感受学习的趣味,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2。


  例如,在开展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知识的教学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教师可以应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具体地,教师可先用电磁笔在白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使用颜色填充功能,给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接着,教师可指着电子白板上的图形向学生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没有共同点?如果有,两者有哪些共同点?”以上问题会驱动学生思考,促使其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共同点,两者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结论。教师可继续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特征?”学生继续思考并作答。由此,教师借助白板,引领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中,让枯燥无味的学习充满了趣味。


  不难发现,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实现新知内化


  (一)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情境化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可以拉近其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无法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使其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的学习中3。


  例如,在开展百分数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阳阳和明明都喜欢打篮球。有一天,他们来到篮球场进行投篮比赛。阳阳投篮20次,命中16次;明明投篮25次,命中19次。谁赢得了这场比赛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明明获胜了,因为19次比16次多,也有学生不同意,认为他们投的总次数不一样,不能直接以命中次数判断胜负。那应该怎么判断呢?经过深入思考,有学生提议可以比较谁的命中率高,也就是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随即,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两个分数:,但由于分母不同,学生还是无法直接比较。于是,教师将它们通分成了分母为100的分数:因为所以阳阳赢得了比赛。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百分数的概念,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


  不难发现,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抽象知识的讲解,而是运用多媒体构建了生活情境。再从情境中引出问题,自然地拉近了数学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二)录制微课,促进自主学习


  微课是一种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其因短小、精悍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微课可以直观、形象地分解重点和难点,以更为细致和具体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体验,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难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面对复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录制微课,使学生在观看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图形画高知识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在画高时没有做到垂直,也没有使用虚线,还有的学生直接随手画高。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为学生录制微课。在微课中,教师可为学生详细讲解并展示画高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出钝角三角形的外高最难画的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能够实现对画高方法的准确掌握,并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师应改变以往直白的教学方法,通过剖析教学内容,为学生录制微课,让学生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完成对新知识的吸纳,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线上教学,突破时空限制


  《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线上教学是信息化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线上教学可以使看似遥不可及的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可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从而更好地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4。


  例如,在开展小数除以小数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应用线上教学的互动功能,带领学生回顾了商不变规律、小数除以整数等知识的相关内容,然后出示一个小数除以小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线上反馈,教师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对此,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明白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发布一个在线小测验,学生作答后系统会自动批改,形成统计数据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实现精准指导。


  线上教学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充分凸显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逐步掌握知识要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促进高品质数学课堂的生成。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能力


  (一)利用网络,开阔学生视野


  当前,互联网已经日渐普及,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应顺应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趋势,利用互联网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还要引领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使互联网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如此,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网络资源,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5。


  例如,在讲授负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课后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负数的相关知识。通过网络,学生知道了我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的表达。1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刘徽明确提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规定算筹“正算赤,负数黑”。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关于数学的历史知识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自觉学习古人身上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并进一步提升自豪感。


  可见,应用网络资源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以往学习材料匮乏的问题,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获得更为独特的数学学习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精设练习,实现活学活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检验和延伸,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建构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作业设计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练习方式机械、单一,因此学生的参与性不强,甚至会在内心排斥数学,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突破传统作业形式,在设计作业时融入信息技术,实现作业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使学生得到最佳的训练,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


  例如,在讲授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可布置应用“问卷星”调查了解班级中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的学生人数,然后再将相关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元素,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问卷星”界面简洁,学生很容易操作。学生作答后,教师可将相关数据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效应用起来。待学生绘制好后,教师再将学生作品拍成图片,上传到指定平台,评选出绘制得最好的作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业形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应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巧用信息技术,进行作业的设计与调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开辟全新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数学课堂。通过不断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固有印象,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海霞.“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J].天津教育,2022(35):114-116.


  [2]贾热桑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2022(12):61-63.


  [3]王生灿.吃透概念,把握优势,智慧施教:例谈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及其应用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35):91-94.


  [4]周秀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158-160.


  [5]顾英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数学模型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