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历史文化名人拓展高中语文教考衔接路径论文

以历史文化名人拓展高中语文教考衔接路径论文

2

2025-04-27 17:09: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切入点,统计近三年高考全国卷阅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通过梳理试卷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与教材中与相关人物的对应情况,明确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现“教考衔接”的实践路径。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切入点,统计近三年高考全国卷阅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通过梳理试卷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与教材中与相关人物的对应情况,明确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现“教考衔接”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历史文化名人,教考衔接,路径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语言理解、形象认知、思路梳理和主旨提炼等方面。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是文中蕴含的人文背景知识,其中尤为典型的是历史文化名人事迹。高中语文教材涵盖中西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作品及故事,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背景知识,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高考阅读文本深度与高中生理解能力现状


  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小说《秦琼卖马》为例。小说中贯穿全文的是“卖瓷—买瓷—摔瓷”的故事主线,但制约文本解读的并不只是情节梳理,还有其中蕴含的人文背景知识,如“秦琼卖马”的文学典故、“民国二十二年”的时代背景,以及《奇冤报》《文昭关》的故事来历,高阶阅读能力要建立在对这些知识的解读基础之上。学生了解“民国二十二年”的艰难时世、“秦琼卖马”的英雄落难及慷慨相助,便可以初步感知小说的主题;京剧《奇冤报》的唱词只是点到为止,《文昭关》的唱词也只是一笔带过,学生对于这两个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进一步提升文本解读深度,一个是沉冤得雪、真相大白,一个是东皋公搭救伍子胥、施恩不求回报。综合以上背景知识,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的解读才能更为全面和深入。当然,在一场考试的有限时间里,教师不能苛求考生都能达到这样的理解水平,但是这篇经典文本给高中阅读教学作出指引: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篇的表层理解,还要深入文化背景的深层理解之中。


  对标高考阅读文本深度,反观高中生理解能力现状,可以发现,人文背景知识的欠缺明显制约了他们的文本解析水平。例如,散文阅读《那条八千岁的木舟》,该文围绕西子湖畔考古案例,写了吴越相争时期范蠡西施的传说,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范蠡他们是考古学家吗?”再如,在有关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臣子产的文言文阅读中,不少学生将“子产”翻译为“产子”。这种现状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深刻启示:深度阅读需要人文背景知识的支撑,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拓展学生的人文背景知识,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历史文化名人标记


  为应对高中生人文背景知识欠缺导致理解能力与高考阅读文本理解难度不匹配的现状,教师深入挖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资源,应以历史文化名人拓展为路径,补充介绍课文的重要作家、文本中出现的重要人物等,以人物串联起人文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学科素养(见表1)。

  如表1所示,现代文部分拓展人物主要为文章作者,文言文部分则增加文中出现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如《苏武传》中,除以作者班固、传主苏武为拓展人物外,也将李陵这一重要历史人物作为拓展对象,而其他如虞常、卫律、常惠等众多不常见人物则不列入拓展范围(见表2)。

  如表1、2所示,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以及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共标注189人次,重复率高的拓展人物有毛泽东(5次)、鲁迅(5次)、苏轼(4次)、杜甫(4次)、孔子(3次)、李白(3次),以及庄子、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杜牧、王安石和恩格斯各2次。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时的侧重点,如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著出现频率较高。如重复次数不计,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标记拓展人物164人。按照国别、时代、领域等,对这些人物分类统计(见表3)。

  分析可知,其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哲学、文学、史传等方向选材,广泛涵盖诸子百家、诗文大家、帝王将相等领域历史文化名人。其二,近现代文学选材有顶层设计,选编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文学大师著作,能让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文学形成较为体系化的认知。其三,当代著作选材广泛,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作品,体现高中教材与高校选才及育人方向的协同一致性。


  三、近三年语文全国卷阅读文本历史文化名人标记


  新教材实施以来,2022~2024年语文全国卷阅读文本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以2024年全国卷三套卷为例(见表4)。在阅读三大板块(现代文、文言文、古代诗歌)中标注文章作者及文中人物共计35人,其中与教材相对接共10人,复现比率为28.6%;单看文言文及古代诗歌阅读文本,其中人物与教材相对接比率更高,复现率为33.3%。具体到阅读文本,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读通鉴论》,文中涉及李广、李陵故事,属于在教材学习中积累过的拓展人物,这些人文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助力试题文本的阅读理解。


  统计2022~2024年共11套语文全国卷,阅读文本人物共计95人,对接教材拓展人物33人,人物复现率为34.7%;古诗文阅读板块中,三年阅读文本人物共58人,对接教材拓展人物25人,人物复现率为43.1%。


  四、以历史文化名人拓展高中语文教考衔接路径


  聚焦当代高中生知识结构现状,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承担着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结合教材拓展历史名人相关的知识,不仅有助于高中阶段教考衔接,也是丰富学生人文背景知识的一条可行路径(见表4)。

  1.文言文拓展阅读


  对于孔子、庄子、苏轼、杜甫、李白、陶渊明等历史文化名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学习拓展人物传记及相关作品阅读。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教师选编孔子及其弟子相关阅读材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有效补充重要人文知识;教学《归去来兮辞》一课时,教师要通过文言文拓展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陶渊明及我国的隐逸文化;教学《种树郭橐驼传》一课时,教师选编柳宗元及与其相关的刘禹锡、韩愈等人物事例,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认知。


  2.二十四史名人介绍


  教师结合教材学习和日常训练材料,按照朝代、年代顺序,系统编辑、制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课件,在完成课堂教学或题目讲评后,作为拓展材料发布给学生自学。例如,教师围绕“西汉”这一朝代,从“汉初宫闱”开始,选编贾谊、冯唐、李广、司马迁、李陵、苏武、卫青、霍去病和霍光等重要人物介绍,包含籍贯背景和轶事典故等,图文并茂,增强趣味性。


  3.自主探究


  教师结合教材学习,布置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探究任务。如学习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时,引导学生探究毛泽东生平、思想、成就等,让学生自主收集素材并汇编成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由教师总结点评,并精选相关研究论文印发给学生。在加深学生对人物认知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归纳写作和初步学术探究的能力。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借助历史文化名人知识拓展,既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深度阅读提供文化背景支撑;又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综合推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并能进一步使学生自觉弘扬爱国精神、传承文化。与此同时,通过比较教材选编课文和高考阅读文本,拓展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知识,能有效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助力高中语文“教考衔接”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忆往述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8.


  [2]程升威,刘隽颍.何以“人文”: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之价值反思[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4,39(2):1-8.


  [3]王泽.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应用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