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献阅读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论文

2023-04-11 09:27:50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 思政课是全面落实和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其课程内容和性质决定新一轮思政课程改革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经典文献阅读实践教学方法,摆脱原有经典文献阅读缺乏深度和广度、阅读评价单一等问题。从经典文献阅读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意义出发,概述经典文献阅读法主要特征,从学习意识培养、教学过程改革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优化路径。
摘要:思政课是全面落实和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其课程内容和性质决定新一轮思政课程改革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经典文献阅读实践教学方法,摆脱原有经典文献阅读缺乏深度和广度、阅读评价单一等问题。从经典文献阅读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意义出发,概述经典文献阅读法主要特征,从学习意识培养、教学过程改革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经典文献阅读法;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问题引导
经典文献阅读是初中思政课程重要实践教学方式之一,是指利用与教材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的经典原著、伟人传记以及热点问题类社会科学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传》《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恩格斯》《苦难辉煌》等,帮助学生解读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实现自我完善和价值观建立,是落实全过程教育的重要形式。
具体实践方式为,教师按照课程章节内容提供相应书单,将学生划分为若干阅读小组,要求学生在阅读期间,撰写读书笔记和阅读计划表,进行组内交流和班级交流展示,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最后根据展示成果、小组讨论情况、个人表现等给予评价和打分,结合了文献阅读与翻转课堂的优势,对培养学生良好品格,锻炼学生意志,增加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经典文献阅读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经典文献阅读法,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理念背后的内涵及思想演变过程。
例如,在开展“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由此引出相关文献,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该文献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体现,且篇幅简洁,适合在课堂上精读;或者讲解《共产党宣言》,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实践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成长
信息时代,互联网每日生产、接触和传播的信息量呈指数增长,纷乱复杂。初中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很容易受到蛊惑,产生不良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文献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筛选后的优质文献,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阅读,在阅读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精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等,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结合社会科学类文献的阅读,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正确观点,增强学生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走向正确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主要力量,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直观且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中采用经典文献教学法,对教师个人综合素养有较高要求。教师要坚持自我学习与反省,切切实实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建党100周年经典作品、伟人传记及相关时代热点话题的著作,熟练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等分析理论、回答现实问题,做到教学过程中真学真懂,通过不断夯实个人理论基础,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挥经典文献教学价值,教师需要不断深度研读各种经典文献,深入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将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严于律己,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引领作用。
二、思想政治课经典文献阅读主要特征
(一)阅读主体自主性、思辨性特征
阅读主体自主性是经典文献阅读关键特征之一。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单纯依靠课堂时间,难以满足经典文献阅读需求,体现其教学优势,更多借助课后时间完成,这对学生阅读自主性有较高要求。以往经典文献阅读,只是根据课程大纲或者课后作业开展拓展阅读,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对阅读质量的关注程度不足,更加关注教材内相关概述、理论和知识点的背诵记忆,学生往往阅读结束就忘记了文献内容,没有真正发挥经典文献阅读作用,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灌输式、考试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发挥,教会学生经典文献阅读科学开展方法,鼓励学生以教材内容和现实为前提,结合经典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经历开展独立思考和探究,在充分发挥主体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领悟经典文献精神实质和内涵。阅读主体还具有思辨性特征,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十分关键的思维能力。通过长期经典文献阅读,学生可以逐渐领会科学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在联系实践的过程中,持续锻炼阅读主体思想深度和思辨能力,从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持理智,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
(二)阅读对象原典性、指向性特征
阅读对象原典性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经典文献阅读法的基本条件。经典文献一般是经过科学和实践验证的真理,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原典的阅读,正如恩格斯的观点:“对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正好是原著本身。”经典文献阅读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还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典籍等,是重要言论及思想的结晶。
阅读对象指向性特征,主要指经典文献阅读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和社会实际,不是简单的、书斋式的教条主义或理论论述,而需要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发挥力量。只有联系现实的经典文献著作才能彰显其价值性和科学性。
三、经典文献阅读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路径
(一)精心课程设计,发挥经典文献思想引领作用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开展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课程内容是一定时期内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部分经典文献晦涩难懂,学生自身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更缺少相关历史知识,再加上课时受限,经典文献阅读成效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借助经典文献引领学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经典文献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
例如,在“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中,教师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一一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春节、望果节、盘王节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经典著作,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发展和如今状况。教师可以提前设置好预习问题:“有些人认为这些传统文化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缺少实用价值,没有必要传承和保护,你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这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完成读书报告。
随后,教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阅读我国经典文献著作,了解延续文化血脉的高尚品德。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及慎独、自省等人格修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拉近学生与经典文献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发挥经典文献的思想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又如在“守望精神家园”这一章节时,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师要避免空谈的大道理讲述和老旧案例分析,而是要从自身着手,做到诚实守信、关心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宽容平等待人。借助教师和学生切身发生的事情,对学生做出引导和教学,讲述缺失这些优秀品质高尚品德的表现和危害,结合我国优秀传统经典著作,如《论语》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创新教学方法,多种途径促进经典文献传播
经典文献阅读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发生转变,学生代替教师成为课程主导者,教师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手段也应随之变化,积极利用各种网络途径,从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出发,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经典文献资源,并进行适度筛选,适时应用,因材施教,将教材内容与经典文献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提交读书笔记、参与小组读书会及读书报告会、网络互动和在线交流等。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信息摘取与总结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理解和思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体验,也有助于经典文献在思政课中的广泛传播。具体途径如下。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及传播经典文献。教师立足初中不同阶段教学需求和教材内容,就初中生群体特点,结合经典文献内容,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趣味化、鲜活、新颖的具象化内容,确保初中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均有针对性的经典文献和红色资源,为课程开展增添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经典文献的兴趣。
第二,利用读书会或研讨会传播经典文献。基于经典文献开展小组读书研讨会或者读书报告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时长不低于45分钟的集体读书研讨会,由小组长记录研讨会主题、讨论过程及结果,小组成员负责录像、拍摄等行动,作为评定小组成绩和成员成绩的重要参考。例如,在开展“民主与法治”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阅读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寻求理论根本,增强教学内容说服力。
第三,利用社团活动促进经典文献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如成立青年马克思理论社团,指导教师依据学生需求提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文献,通过各种分享和读书会形式,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的记忆与内化。
(三)健全过程考核,建立多样化思政课考评机制
经典文献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考评环节的重要程度,为使学生长期处于“学中做、做中学”的状态,教师应当建立全过程考核,保障考核评价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坚决克服唯升学、唯成绩等理念顽疾,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经典文献阅读既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一项形成性考核模式。教师要将考核评价贯彻至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单边活动、读书报告、优秀读书报告发表等环节,锻炼学生思辨、分析、合作、表达等多项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程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要设置多样化的过程评价,包括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交流协作、价值观等,让学生在经典文献阅读中,不断收获,获得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
例如,期末考核总体评价应当包含读书笔记、读书报告考核。读书笔记要不少于教学周期,根据读书笔记完成情况进行相应评分,如内容摘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读后感有一定深度,书写规范整齐,字迹清晰者为优秀,得分在40~50分。读书报告也有一定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均参与其中,报告内容要点清晰全面,有独特观点,能结合讨论很好地完成教师提问,发言稿准备完全,且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清晰者评选为优秀,得分在40~50分。最后,结合这两项成绩总分及其在期末考核中的占比,加上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计算出一个公平客观的考核成绩,实现过程参与和考核评价的一致,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经典文献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手段,也是思想政治课重要的第二课堂。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经典阅读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知行合一。教师要充分了解经典文献阅读特征,包括阅读主体自主性、思辨性特征,阅读对象原典性、指向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形式,通过相应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方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探索——基于经典文献阅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28-132.
[2]程展鹏.经典文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探究[J].南方论刊,2019(07):99-101.
[3]卢晓玲,姜乃源,王皓琨,等.基于线上教学的“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思政探索[J].吉林教育,2020(Z3):125-126+131.
[4]刘露.经典文献阅读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9):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