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2025-04-15 14:34:3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为例,对学科大概念的内容及功能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大概念引领下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实践策略,以探索实现初中化学学科高效教学的有效路径,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大概念是一种具有学科统摄作用的教育理念,能够对学科知识的本质、隐藏的基本思想及重要研究方法进行揭示。聚焦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活动,能够改变以往教学的碎片化、分散化特点,让学科教学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文章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为例,对学科大概念的内容及功能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大概念引领下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实践策略,以探索实现初中化学学科高效教学的有效路径,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化学;大概念;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应基于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转变既往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将化学教学从课时设计向以大概念为中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转变,合理地整合、重组、规划教学内容,促使化学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如何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师需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学科大概念的内涵及功能分析
(一)学科大概念的内涵
大概念也被称为核心概念、大观念、基本观念,是学科内知识背后更为本质、核心的思想或概念。从使用范围来看,大概念通常可被分为学科大概念及跨学科大概念两类,其中以学科大概念更为常见,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所谓学科大概念,即反应学科本质、位居学科中心地位,且有广泛适用性及解释力的原理思想。一般来说,学科大概念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是学科结构的骨架及主干内容,可反映学科主要观点及思维方式;(2)可统摄学科知识,并有广泛解释力;(3)可为知识理解研究、问题解决提供思想方法和辅助工具。在学科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大概念间的关联,对关联分散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有积极作用,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简单来说,学科大概念能够在整体上反映学科本质及知识结构,对学科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进行展示,对学习者学科基本态度培养、学科学习能力及成效提升均有积极作用[1]。
(二)大概念的功能
大概念是教师设计单元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需以大概念为统领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在指导单元教学设计中,大概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大概念为引领进行单元内容组织整合,对实现单元知识结构化有积极作用。在大概念统摄下,教师可以建立概念间的纵横联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及转化能力有积极意义。
第二,以大概念为引领组织单元教学活动,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有积极作用。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为课时目标制订提供指导,同时还要考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从大概念视角出发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引导教师对学科知识概念、本质以及学情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有利于教师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内容,是提升单元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以大概念为引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对聚焦单元核心任务有积极作用。从大概念角度出发组织开展单元教学活动,可以改变传统的单纯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聚焦单元核心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践参与、主动探索学习的平台,这对提升单元教学活动效率和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
此外,从大概念视角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及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从而逐步推动自身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方向成长,为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教学单元的内涵及特征
教学单元是教材结构的基本单位,构成了教学活动地基本框架,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3]。教学单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独立性。课程是一个系统,单元则为课程的子系统。整个课程中包含许多不同的单元,这些单元之间通常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单元出发,对本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调整,以开展整体性教学活动。
第二,完整性。从内容来看,每个单元的内容往往是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又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通过单元学习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给予学生思维指导、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发展性。通常来说,一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及学习任务较多,但这些知识并非在同一层次上产生,而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致。
三、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策略
在了解大概念及教学单元的基本内涵、功能、特征后,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为例,从提炼单元大概念、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规划单元学习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对基于大概念开展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展开分析。
(一)提炼单元大概念
明确单元大概念是开展单元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全面梳理,并结合单元内容的优先次序对单元大概念进行提炼,为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依据。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叫“大概念”,并非因为其涵盖的知识面广,而是因为其能够对一定范围下不同知识进行关联,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迁移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单元大概念提炼时,教师也需要充分考虑大概念的内涵及功能,保证所提炼的单元大概念的科学性与严谨性[4]。
以“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为例,在进行单元大概念提炼时,教师应从主题内容分析提问出发,对大概念进行提炼,比如“化学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进行物质研究?”等。通过提问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教学重点,并按照“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这一模型进行内容梳理,最终将元素观、定量方法、微粒观等作为本单元的大概念。
(二)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在明确了单元大概念之后,教师需从大概念出发,进一步制订单元教学目标,从而为单元教学规划、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指明方向、提供依据[5]。以“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为例。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对于该主题内容的编排是以螺旋上升方式进行的,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化学基本概念。分析教材编排情况可以发现,其内容位于第三章。其中,第1节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旨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粒性,并学会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运用微观知识进行推测与形象;第2节为“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其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化学元素,并学会书写相应的名称及符号,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及元素符号的意义;第3节为“物质的组成”,其主要内容为学会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等。从本单元各部分内容来看,其教学目标与大概念相一致。
在明确了教材内容编排分布情况之后,教师就可以从大概念视角出发,对该单元相关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并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即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均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会写元素名称与符号,指导元素的简单分类”“指导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间的转换关系”“掌握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间转换的几种计算方式”等。
(三)规划单元教学活动
在明确了单元大概念及单元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从单元目标出发,以大概念为引领,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单元学习活动,以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学科教学改革。需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单元学习活动时,不能仅仅考虑自己如何教学,或者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活动设计,还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角度思考“设计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推动单元教学目标实现?”等问题,然后围绕这些关键问题,科学地进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以“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为例,在进行单元学习活动规划设计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并合理地对单元活动进行细化,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以问题切入,如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类别物质的性质会存在明显不同?”)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及物质组成、构成关联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第二,对基本问题进行介绍,并对单元最终表现性任务进行讨论,如绘制化学小报、制作水分子模型等,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内容。
第三,设置驱动任务,要求学生搜集常见生活物品的说明书,并对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比较,同时思考怎样根据物质组成元素明确其化学式。同时,教师需为学生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驱动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磁扣搭建至少3个水分子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水的蒸发、水的通电分解过程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异同关联,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微观视角观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本质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所需知识、技能、经验等,以促进表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在完成了上述单元教学活动后,学生对分子、原子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的特点出发,围绕“怎样对比分子或原子的大小”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同时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为其讲解原子质量概念等知识,并提供相应的计算题,以及与分子、原子相关的小测试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完成题目,为学生提供评估了解自我学习情况的机会。
第五,在学生对分子、原子等相关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数据,引导学生就“如何比较原子的大小”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同时教师给予相应讲解、指导,以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两者转化的方法,促使学生了解宏观与微观的关联,从而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第六,教师需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分子、原子相关知识的小测验,以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薄弱点进行着重讲解,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七,教师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即以“我眼中的水”为主题,科学、规范地绘制化学小报,并在小报中体现定量研究方法及模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对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讨论改进及弥补方法,以提升单元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转变理念,从学科大概念出发,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并围绕单元目标合理地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化学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重阳,魏爱民.大观念、大主题、大过程: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1):6-9.
[2]周玉芝.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基于大概念[J].化学教学,2023(1):30-35.
[3]赵扬.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单元设计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16):25-28.
[4]李杨.基于化学学科大概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水的组成探究”为例[J].化学教学,2021(10):48-52.
[5]冯彦成.基于学科观念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教学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