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5

2025-04-09 13:41:5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初中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更好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巧,拓宽学生视野,提升艺术素养。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将核心素养融入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全过程,并提出立足审美感知、结合艺术表现、基于创意实践、加强文化理解等策略。

  摘要:初中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更好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巧,拓宽学生视野,提升艺术素养。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将核心素养融入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全过程,并提出立足审美感知、结合艺术表现、基于创意实践、加强文化理解等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鉴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聚焦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即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实现综合发展。美术是初中阶段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主要学科,欣赏课是初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巧,提升艺术素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一、立足审美感知,引导美术欣赏

  审美感知强调的是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不仅包括对美的表面特征的感知,还包括对美的内在含义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从审美感知的角度出发设计优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由浅入深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例如,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弘扬真善美”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通过欣赏与评述、讨论与总结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将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要求融入教学目标之中,强化教学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体会作品深层意蕴,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教师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图片在教师的引领下说出《夯歌》作品的背景、内容、材料等方面的知识点,实现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能通过赏析作品,独立分析《铁肩担道义》的深层意蕴,并基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能掌握归纳并总结赏析方法,通过分析《格尔尼卡》和《木头人》,理解美术作品中揭露和鞭挞假恶丑的艺术力量。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感知艺术作品在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进而在艺术欣赏与解读中深切感知艺术作品在情感层面的美学价值。

  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教学与评价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评价、口头表达、互动交流等方式将欣赏作品时的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切实促进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结合艺术表现,促进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艺术表现则是指学生通过艺术手段表达情感、思想、观念等的能力和素养。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可以将美术欣赏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促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融入创作之中,设计出独特的艺术形象,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在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漫”的教学中,教师可整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动漫作品,使学生能够感受动漫形象的色彩美和造型美,运用所掌握的创作技巧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动漫形象。课堂上,教师先进行导入,播放《大闹天宫》等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展现其中的经典形象。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表达对这些形象的认识,分享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然后进入综合探索环节,教师出示上述动画片中的孙悟空等经典人物形象,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身边,你见过动漫形象吗?”学生通过回想和观察,发现自己的文具、书包、衣服上有很多可爱的动漫形象,公园里、墙壁上也有许多动漫形象,由此认识到动漫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基于这一认知,教师继续追问:“你所看到的动漫形象和他们的原型有什么不同?孙悟空和真正的猴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创作者在设计这些动漫形象时做了哪些调整?”学生结合具体的动漫形象进行探索、讨论,发现这些动漫形象都采用了拟人、变形、夸张等手法,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成独特造型。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动漫的经验及所掌握的绘画技巧设计一个动漫形象,提醒他们要抓住创作原型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夸张变形、运用大胆明快的色彩、合理构图。最后,组织作品展评,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点评、修改,进而结集成册。教师按照从欣赏到创作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促使他们在思考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强化审美认知,实现从艺术欣赏到艺术表现的转变,也提升创作的成就感。

  三、基于创意实践,深化美术欣赏

  创意实践强调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通过实践探索和尝试,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意义的作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设计实践活动,打破学生的思维桎梏,进而将创意实践与艺术欣赏统一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image.png

  例如,为落实核心素养、实现以美育人,教师设计以“有创意的字”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以龙年春晚标识设计“龙行龘龘”引入,与学生一起迈进甲辰龙年,带领他们通过学习探究字体、版式设计的规律和方法,领略“龙”之奥妙。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环节:①寻龙,强化欣赏体验。利用视频短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其好奇心,促使他们在兴趣中掌握重点知识,并快速融入主题情境,踏上“寻龙”之旅。②识龙,欣赏字体设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龘”的字体设计,阅读相关资料以明晰设计思路,锻炼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深入探究设计思路与方法。③接龙,参与创意实践。以龙年元旦晚会作为情境设计,将学生划分为卧龙凤雏、龙马精神、龙的传人、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飞龙在天六个小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创意字设计的思路,并根据活动主题设计元旦晚会标识,发展独立绘写的能力。④舞龙,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各组的设计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自评、互评,相互交流分享设计经验,表达创意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师重视体验,将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创意设计活动相结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欣赏汉字的艺术魅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推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充分结合。

  四、加强文化理解,拓展美术欣赏

  经典的美术作品不仅包含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艺术理念,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元素,设计探究学习活动,以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例如,在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独树一帜的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经典山水画作品,与学生共同梳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促使他们体会中国文化的悠久与璀璨。教师展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并介绍此时山水画的萌芽;展示展子虔的《游春图》,介绍青绿法的初步运用;展示董源的《潇湘图》,介绍水墨画的初步发展;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说明青绿法运用日趋成熟;展示戴进的《风雨归舟图》和石涛的《淮扬洁秋图》,介绍山水画强调意境的风格特点。厘清山水画艺术发展历史后,教师将欣赏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欣赏上,分别展示《溪山行旅图》《寒江独钓图》《六君子图》,并提出问题:“这三幅画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并根据直观感受和学习积累,表达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教师总结:“山水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教师以中国画作为欣赏对象,与学生共同探究作品背后展现的历史与文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轨迹,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审美情趣和传统文化素养。

image.png

  五、结语

  上文结合美术欣赏教学案例,探讨了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实践策略。在新课标的不断落实过程中,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依然有广阔的探索空间,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美术教学设计实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10.

  [2]梁建伟.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7):12-15.

  [3]林艳.基于文化视角与学科共融背景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7):69-71.

  [4]范丽亚.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7):175-177.

  [5]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