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生物学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探析论文

高中生物学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探析论文

4

2025-04-09 11:27:4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人文素养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探析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包括教学引入道德问题、融入文学作品、开展社会调查等,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层思考,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人文素养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探析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包括教学引入道德问题、融入文学作品、开展社会调查等,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层思考,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是要塑造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思考力、有人文情怀的个体。人文素养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影响。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提升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作为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对文化、伦理和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解与感悟。首先,在对人类价值观的认知上,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理解,更包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一个具有高水平人文素养的个体能够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超越文化差异,形成更为宽广的世界观。其次,人文素养在文学艺术欣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学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通过文学艺术的欣赏,个体能够深入感受人性的复杂、情感的深刻,进而培养出更加敏感、富有同情心的品格。最后,人文素养还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个体不仅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更能够追溯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形成较为全面的问题解决思路。总的来说,人文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能力,要求个体在文化、伦理、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感悟水平。

  二、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吸收和记忆,更是对信息的分析、对问题的探讨,是一种在多种信息面前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升思辨能力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尤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能够激发其形成独立、深刻的见解和观点。教师通过在课程中引入具有争议性的生物学问题,如克隆、基因编辑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伦理立场,在辩证的思考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2.形成综合性知识体系,拓宽学科视野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培养人文素养,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本身,还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从而拓宽个体的学科视野。人文素养培养可以通过融合跨学科的内容,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人文素养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学的跨学科文献和资料,更好了解生物学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互动,更深入了解生物学知识如何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与其他学科相互协作,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学科视野。

image.png

  3.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对社会的重要性。例如,生态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疾病防控等问题都需要生物学知识的支持。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何与社会问题相互关联,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思考。

  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将学生直接融入社会实践中,让他们亲身感受生物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活动,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这样的参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还能够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习惯和意识。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教学引入道德问题,理解生物学的社会应用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引入道德问题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重要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中的道德问题,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社会应用,并培养对生命科学的责任感。首先,引入道德问题需要从学科知识出发,将其有机地融入生物学课堂。例如,在遗传学单元中,可以讨论基因编辑技术的道德问题。通过介绍CRISPR-Cas9技术等新兴基因编辑技术,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技术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涉及一系列道德和伦理挑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基因编辑中,究竟何时可以干预生命的自然演变?是否可以接受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以预防遗传性疾病?这样的探讨可以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责任感。

  引入道德问题需要通过实际案例来具体阐述和讨论。以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胚胎中的应用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基因编辑是否应该用于修改人类的遗传信息,是否存在道德底线,以及科技发展是否需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规范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对生命科学道德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一方代表科学家,另一方代表道德伦理委员会,就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进行辩论。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观点,形成独立见解,加深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2.融入文学作品,加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这一策略通过融合文学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的理性思考,为学生提供更为综合和深刻的学科体验。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生物学主题的文学作品,并将其嵌入生物学课堂中。以生态学为例。教师可以选取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这本书通过文学的形式探讨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引发了对生态系统平衡的深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片段,然后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文学的描写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设计相关的生物学实验或观察活动。以《寂静的春天》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观察了解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概念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深化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文学讨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以及与生物学知识的关联。通过互动性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学作品,拓展对生物学的认知,同时培养对文学的鉴赏力。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供背景知识,确保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基于科学事实。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或演讲中表达对文学作品和相关生物学主题的独立见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image.png

  3.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健康等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既能够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又能够激发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深入思考。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生物学主题,如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调查。以生态环境为例。学生可以选择调查当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包括植被种类、动物种群、水质情况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采集样本、记录观察数据,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其次,社会调查还需要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与生物学的关联。在生态环境调查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原因,以及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思考生物学知识如何与社会现象相互关联。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最后,实施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查、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为更好地将社会调查融入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案例进行引导。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调查当地水体的污染情况,通过采样、分析水质数据等了解可能的污染源及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水质监测的生物学方法,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对水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综合和深刻的学科体验,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徐连清,王运贵,付桂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策略—以“激素调节的过程”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3(22):4-7.

  [2]严志洁.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83-93.

  [3]范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