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以学为中心”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 以学为中心”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3

2025-04-08 15:20:2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对“以学为中心”理念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以学为中心”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包括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重视师生互动;结合实践教学,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

  摘要:文章首先对“以学为中心”理念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以学为中心”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包括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重视师生互动;结合实践教学,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立足社会,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优势与特色。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以学为中心”理念;师生互动


  “以学为中心”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1995年,巴尔(Barr)等系统定义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1],由此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一系列变革。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于教育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我国于2016年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将教育目标由“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在“三维目标”关注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学生能力培养程度清晰而明确的标准[2]。


  “以学为中心”越来越被重视,以此为理念的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逐渐被应用于教学实践。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对适合中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和讨论,并从教师、学生、社会工作机构多方的需求出发,最终实现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以学为中心”理念概述


  (一)“以学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为中心”作为一种与“以教为中心”对应的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框架为基础,以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以科学、精确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为保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主动愿学、会学,旨在培养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学为中心”的主体是学生,涵盖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工作,并且都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课程知识和相关能力。有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不能由教师简单地传授或“灌输”给学生,而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通过自身学习实践主动地进行建构[4]。因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甚至实践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尊重,在多元主体支持下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最终促使个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5]。


  “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6]。“以学为中心”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调整,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多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和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展现了其优势。

  (二)“以学为中心”的特点


  相较“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典型特征在于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7]。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20世纪90年代,教育者就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8]。“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与其一致,目标在于通过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


  第二,“以学为中心”注重情景构建,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学为中心”特别重视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构建与现实相似的场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这一特点保证了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结合,特别是通过在近似真实社会场景中的大量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很适合社会工作等应用性专业的课程教学。


  第三,“以学为中心”注重促进教师、学生、机构、社区等主体协同发展。“以学为中心”是一个多方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升的,进而能够促进高校与实践机构、社区的合作等[10]。


  (三)“以学为中心”的优势


  第一,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并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和有效的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体现在教学全过程,同时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获得感[11]。即课前教师会通过提供文献、视频等方式,协助学生预习相关课程,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对课程的部分章节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12]。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结合教师所给提纲,自行梳理出课程重点和难点。课上,除了既定的授课安排,教师还要对学生梳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充分讲解和分析,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及分享,进行充分交流。课后,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注重与教师的反馈。


  第二,围绕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保证教学效果。“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由“设计学习目标”到“落实学习目标”再到“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判”,都是以学习目标为核心来逐步推进的。因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不能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独立开来,而是要以学习目标为核心,始终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确保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要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应用,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聚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反馈[13]。


  第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育德与育心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四结合”[14]。教师除了课堂讲授,还可以通过安排课程实践教学、假期实习、学生参与项目等多种手段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为中心”的目的在于推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过程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形成健康的心理与人格。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为学生拓宽了更多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如通过使用学习通、腾讯会议等软件,学生能够随时进行线上学习或讨论。通过慕课、腾讯会议、学习通、ClassIn、微信等多种线上学习和交流方式,学生可以非常便利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灵活应用知识,同时这也便于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切实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以学为中心”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重视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及传播,现代教学理念虽然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说法,但从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效果来说,都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来说,有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如“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督导”等;有的课程需要较多的运算和逻辑分析,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评估”等。如果教师使用较为复杂的方式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往往会导致学生似懂非懂,甚至一头雾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最终使得教学的初衷和目标无法达到。因此,在“以学为中心”理念下,教师重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评估学生的能力,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才能使学生有效吸收所学的专业知识。


  “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随着“以学为中心”理念的深入,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基于此,教学形式也逐渐发展为教师讲解,学生提问、分享、讨论、辩论、研讨、案例展示、演示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反馈。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有所反馈和互动时给予及时的回应与鼓励。特别是案例教学中,师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分组辩论,进行案例表演、展示等,这些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如在“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中讲到“个案社会工作”章节时,教师在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内容后,可以邀请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拟案例或通过文献检索相关案例,将其改编成社工剧,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要体现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社会工作者采用方法与技巧的运用、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的完整过程,教师还可以扮演相应的角色或参与相关的讨论,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二)结合实践教学,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


  大学教育教学最终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实现成长,增强社会适应性,成功走向社会,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别是对于社会工作这种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来说,课外实践和锻炼是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以学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特点与社会工作专业完美契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专业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利用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时间,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习实践,并在学生的实习安排过程中,选择与实践机会较多的社会工作机构或社区合作,通过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案主解决困难,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深切体会社会工作是如何帮助他人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师要做好“领路人”和“资源链接者”,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社区的各种资源,包括实践场所、实践设备、实践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学生实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工作方法和实务技巧应用方面的指导。


  在“以学为中心”现代教学理念下,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应当突出体现其应用性。在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尽量做到每门专业课都包含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实践形式,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实践过程相结合。第一,专业助人。如在讲授“社区工作”课程时,带领学生走入社区、社会工作机构,使学生服务弱势群体,调研弱势群体的生活和需求,可组织学生到老年社区实地了解老年社会工作、进入中小学组织小组社会工作、到社会工作机构中开展妇女儿童社会工作、与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座谈和交流等,从中积累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第二,专业自助,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如在讲授“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时,可以设计4—8次的小组实务,每周开展1—2次,帮助学生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其中包括学习方法、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困扰、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等主题,让学生真正作为小组工作者,这样既能为其他学生解决各种困扰,也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丰富,从之前的粉笔板书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种媒体和手段并用的教学,既能减轻教师书写板书的压力,以及减少时间的消耗,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目前大学最普遍使用的幻灯片,配合视频、音频,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素材,特别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局限于语言和肢体的配合讲解,可以适当结合相关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场景,便于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而且随着在线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突破地域限制,邀请更多国内外社会工作者和专家加入线上课堂,向学生分享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真实案例与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互动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深化学生的专业认识。

  比如,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金融社会工作”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进行知识讲解,还邀请了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授利用腾讯会议,通过线上教学,介绍美国的金融社会工作经验和案例,同时分享金融社会工作者开展助人实务工作的图片和视频。由于金融社会工作在国内开展的时间不长,经验较少,目前国内教师的讲解很有局限性,主要是基于一些国外翻译的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容和原理的介绍。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介绍,可极大程度地补充本土教学的不足。此外,还邀请了金融社会工作实务者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目前可能使用到的技术和软件等。


  (四)立足社会,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任何一种学问和知识都源于生活、立足社会,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以学为中心”理念尤其重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而社会工作这样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更是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工作和社会问题案例,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使其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以学为中心”理念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事实上,由于大多数学生一直在校园内生活,对很多社会问题感触不深,故而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可以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选定主题,再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锻炼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介绍现代社会工作的起源时,可引入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中有关鼓励自食其力的规定。基于此,教师便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入手,如“遇到乞讨者,直接给予钱财,是否是最合适的专业社会工作的解决方式?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乞讨者的困难?”等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进行思考并讨论,使学生就“如何对待乞讨者”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并由此最终解决这项会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社区社会工作”课程中,涉及社区需求和评估的内容,对此,教师便可从学生身边入手,提出“校园也是社区的一种,你知道校园需求有哪些吗?”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将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社区,自行设计社区需求研究计划书,对校园内的学生需求进行调研,利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制定社区服务方案,从而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本次课程教学目的。


  (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优势与特色


  “以学为中心”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每个专业都设置了越来越全面的课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由多位教师讲授,若其讲课风格千篇一律,即便再动听,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而课堂和讲台正是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风格的平台。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要精心准备能够让学生“解渴”的课程,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


  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第一,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要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师要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动态,并且密切关注各种相关政策和社会问题,这才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第二,高校和院系要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育条件,这也是专业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必不可少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经费或项目支持等方式让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进行国内外深造,或者采用搭建专业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和一线社会工作者来访、举办讲座促进专业交流及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师资培训和专业会议等方式,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


  三、结语


  “以学为中心”已成为全球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现代教学应确立以下三种理念: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互动性、知识的建构性。在总结“以学为中心”理念的内涵、特点、优势的基础上,建议“以学为中心”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多元化探索,即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重视师生互动;结合实践教学,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立足社会,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优势与特色。如此,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ARR B,TAGG J.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1995,27(6):12-26.


  [2]汤明清.“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与使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2):34-37.


  [3]郑伟程.“以学为中心”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7):66-68.


  [4]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1.


  [5]陈正.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施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46-48.


  [6]夏雨,李渺,王伟.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190-192.


  [7]杨瑞霞,袁华,谭业强,等.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7):147-149.


  [8]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M].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1:67.


  [9]李辉.浅谈高职院校品牌管理课程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77-78.


  [10]任庆梅.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J].外语界,2014(3):20-28.


  [11]王向明,张廷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76-80.


  [12]蒲清平,朱丽萍,周莹莹.大数据时代基于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64-167.


  [13]张亚峰,卢毛毛.“翻转课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1):58-59.


  [14]高燕,李扬.创新教学机制提升大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获得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