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研究论文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研究论文

5

2025-04-01 13:42:5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选择厦门市某中职学校一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SCL-90进行前后测,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十个方面调查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劳动教育、体育锻炼、家校共育六个方面提出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摘要:文章选择厦门市某中职学校一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SCL-90进行前后测,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十个方面调查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劳动教育、体育锻炼、家校共育六个方面提出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护理专业;中职

  中职护理专业作为学校重点专业,为本土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白衣天使。从年龄上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末尾,心理即将成熟但还未成熟,其心理健康情况往往容易被忽视。目前,学者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对于中职阶段的研究较少。因此,调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中职护理人才,从而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很有必要。

  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厦门市某中职学校一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前测共207人,其中男生20人,占9.66%;女生187人,占90.34%;后测共198人,其中男生16人,占8.08%;女生182人,占91.92%。

  2.调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以下简称“SCL-90”)于1975年由德罗加蒂斯编制,内含90个题目。它测量的是一个人在最近一周的症状水平。测量内容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包括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每个因子分为5个等级(1=无,5=严重),得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调查方法。本测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为前测和后测两次测试。前测发放问卷207份,收回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为100%。经过一个学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的实施,包括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再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后测。后测发放问卷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100%。其中,有部分学生因为请假未到校,故样本数量有一点偏差。

  4.统计学方法。使用心理软件系统统计数据,并通过Excel录入数据进行前后测对比。同时采用SPSS 15软件分别将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与常模数据进行对比。

  (二)研究结果

  1.总体测试结果前后测对比。前测结果如图1所示,在本次测评中,心理健康状态处于正常水平的学生占比为67.63%,检出异常水平的学生占比为32.37%。

image.png

  后测结果如图2所示,在本次测评中,心理健康状态处于正常水平的学生占比为82.32%,检出异常水平的学生占比为17.68%。

image.png

  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异常比例从32.37%降低到17.68%。

  2.中职护理专业学生SCL-90总分和十个因子得分前后测。如图3、图4所示,从总均分和十个因子得分的前后测对比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学生后测总分和十个因子得分与前测相比普遍降低,其中强迫症状分值从前测的2.14降到了后测的1.69,焦虑分值从前测的1.75降到了后测的1.33,这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image.png

  3.各个因子前后测数据与常模对比。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前测情况与刘媛媛等测定的常模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学生在各个因子上与常模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显著高于常模组(P<0.001)。

  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后测数据与刘媛媛等测定的常模数据进行对比,经过分析统计,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在强迫、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与常模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而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组得分(P<0.05),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组得分(P<0.05)。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从整体来说,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SCL-90各因子分值的前测数据都显著高于常模,且经过一个学期的系列心理健康干预后,仍然有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刘琼瑶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使得医护学生对未来工作充满畏惧心理。计艳楠等对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且其人际交往困扰率高达33.3%。鲁俊华等的研究表明,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医护学生学业压力更大、社会责任更重,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一致。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干预,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异常比例有明显降低,具体策略如下。

  (一)个体心理咨询

  笔者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发现,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原生家庭,如家庭结构是否完整、父母教育方式是否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如果总是采用指责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是否留守儿童、是否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同时,有部分原因是遗传因素,而排除遗传因素,还有学生的生理因素,如身心不够成熟,容易爆发精神方面的问题。另外,由于感性思维占主导,学生理性思维还未发展成熟,容易冲动,感情用事,这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1]。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学生可与心理咨询师建立联系,基于此,通过调整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原生家庭及曾经经历过的创伤性事件,可以使其积极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借用房树人等的绘画方式,帮助学生把心理问题更好地展示出来,并通过心理漫画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倾诉并放下,能够使其最终改变自己错误的信念;还可教会学生通过运动、唱歌、倾诉等方式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同时采用焦点解决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制定目标,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2]。

  (二)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筛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此,笔者设计了一些团体辅导活动,如人椅、盲行等,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促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合作与竞争,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对于宿舍问题比较突出的团体,笔者会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团体沙盘辅导,通过让其共同摆放沙盘,引导学生说出摆放的原因,并通过沙盘玩具的象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是否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等[3]。

  (三)心理健康课

  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同时结合筛查结果,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课,主题包括情绪管理、青春期性心理、亲子沟通、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珍爱生命等,从而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看到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认识青春期性心理,合理看待自己的身心变化;学会与父母沟通,更好地理解父母;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小技巧,营造良好人际关系;通过挫折教育,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能够积极应对挫折;通过生命教育,看到生命的诞生与美好,学会珍惜生命。

  (四)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它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后,不仅能够生活自理,还能在家里帮助家长多做家务,体谅和分担父母的辛苦,这样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能有效缓解紧张的家庭关系。通过劳动,学生也能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和充实感。对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并且鼓励学生节假日到敬老院、社区等地方参加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大扫除,并给予德育积分奖励。学生可以把自己参加劳动的照片贴在班级文化墙上,班主任可以评选出“最美劳动者”,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6]。

  (五)体育锻炼

  在课堂中,笔者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参加学校的羽毛球社团、篮球社团、足球社团等,并建议大家通过天天跳绳等APP坚持打卡。一个人的健康是身心统一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缺一不可,不能把身体和心理分割开来。只有身心和谐统一,才能称得上健康。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不仅能增强体质,为迎接将来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而且在锻炼的同时,身体也能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们感到开心的神经递质,能帮助个体宣泄不良情绪。另外,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能够消耗掉他们身体过剩的精力,让他们更专心地投入学习。此外,根据营养学知识,体育锻炼的同时多晒太阳,能够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能够大大降低抑郁风险。从这个角度讲,体育锻炼对维护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7-9]。

  (六)家校共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可以定期转发一些家庭教育的文章给学生家长,帮助他们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学会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从而减少亲子冲突。针对个别心理异常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笔者会联系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积极沟通,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干预效果[10]。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增加集体活动来增加人际交往。比如,坚持课后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下乡进行义诊等,这样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能锻炼其沟通能力和实操技能。此外,还可以和家长沟通,避免让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以此增加学生课间的沟通,如此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也让班级多了许多生机和活力[11]。

  三、结语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将来的白衣天使,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和希望,因此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本文采用SCL-90对中职护理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采用了一系列的干预策略,包括从个体到团体、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各层面,旨在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应该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重新定义,给予其更多的包容和接纳。

  [1]王光曙.护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8):149-150.

  [2]曾琴.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0):24-25.

  [3]李金,李勤.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65):185-186.

  [4]梅雨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J].科技展望,2016,26(30):348.

  [5]高晶磊.中职院校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6]黄雪妹,蒋慧玥,杨夏,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7):118-120.

  [7]刘琼瑶,王艳,周小花,等.医患纠纷频发现象对医学生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51-153.

  [8]计艳楠,刘子静.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1):90-96.

  [9]鲁俊华,关红军,胡欣宇.正念减压疗法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11):1705-1709.

  [10]刘媛媛,武圣君,李永奇,等.基于SCL-90的中国人群心理症状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5):437-441.

  [11]刘媛媛.基于SCL-90量表的中国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及30年变化特征分析[D].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