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中的身份建构论文

2025-03-31 15:49:1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尽管教师身份已然成为教育学研究热点,但迄今从语用学视角建构小学英语教师身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语用身份理论框架,以小学英语区级公开课为语料,借助话语分析研究方法,探究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建构的多元教师身份及话语实践类型。
【摘要】尽管教师身份已然成为教育学研究热点,但迄今从语用学视角建构小学英语教师身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语用身份理论框架,以小学英语区级公开课为语料,借助话语分析研究方法,探究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建构的多元教师身份及话语实践类型。发现,语境中建构权威型、博学型、亲和型和启发型教师身份,主要通过选择语体、话语方式、言语行为、称呼语等话语实践来建构。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中的多元教师身份建构旨在满足有效教学的交际需要,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语用身份;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教师身份建构
引言
教师身份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教师对自己在教育环境中的自我角色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在课堂内外互动中呈现给他人的教师形象(Yuan 2018)。教师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对教师的个人发展、职业效能及教学效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备受学界广泛关注(如董芸2023)。已有的教师身份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等,探讨教师身份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如宗金慧2023)。在语言学及外语教学领域,外语教师身份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研究者主要从叙事视角研究外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如张莲、左丹云2023)。近年来,随着陈新仁(2013/2018)“语用身份”概念的提出,一些研究者尝试从语用学视角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建构。徐敏和陈新仁(2015)、邱玉芹(2020)从交际需求出发,分别研究了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及话语建构。前者聚焦大学英语教师语用身份的顺应性分析,后者关注资深英语教师和新手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建构差异。在我国,英语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庞大,在义务教育基础阶段扮演着培养学生语言基础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角色,如何使用适切的教师身份建构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陈新仁(2013)的语用身份理论,研究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互动中的身份建构问题,重点关注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教师身份类型及所诉诸的话语实践,并对教师特定语用身份建构的动因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采用该理论视角,可以深入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语用行为和教学信念,从而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一、理论框架
本研究采用语用身份理论框架。“语用身份”的概念由国内学者陈新仁(2013)首先提出,随后在其2018年出版的专著《语用身份论》中进一步完善。陈新仁(2018)指出,虽然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开展身份话语研究是语用学、话语分析、会话分析、社会互动语言学等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考虑到语用学领域身份研究的独特性,有必要提出“语用身份”的概念。他将这一概念定义为“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陈新仁2018)。简言之,语用身份指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选择使用的关于自己、对方或第三方的身份。这种身份建构受到特定交际需求的驱动,伴随交际而发生,通过话语来建构,会随着交际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交际效果。
陈新仁(2018)指出,语用身份是交际者在互动中进行动态选择和话语建构的产物。它强调在特定交际情境中,个体如何根据交际需求和目标,选择和调整最适当的语用身份。这个过程是实时、流动的,充分体现了语用身份的多维、动态和情境依赖特性。该过程起源于对说话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和言语选择的观察和分析。每个人在日常交际中都会根据不同的角色、关系、目标和情境,展现出不同的言语和行为特征。这种多样性和灵活性是人类交际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体现。右上图是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模型示意图:
由上图可见,说话人在交流过程中会随着交际目的、需求、情境的变化而选择或调整其语用身份。譬如,出于交际需要,一个人可能一会儿以其职业身份讲话,一会儿又以其家庭身份讲话,还可能以朋友身份讲话,即使以同一种身份,说话人也会选择以不同的形象(如严肃的、亲近的、专业的等)讲话。说话人的身份选择落实在话语层面,主要通过适切的话语实践体现。陈新仁教授基于已有研究,提出一系列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具体见下表:
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论框架,以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为例,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建构的语用身份进行细致研究,聚焦与其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及语言语用资源,从教师身份建构方面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从语用身份视角探讨小学英语公开课中的教师话语及身份建构问题,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1.在小学英语教学公开课中,教师主要建构了哪些类型的语用身份?
2.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公开课中主要依赖哪些话语实践进行身份建构?
(二)语料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选取某市小学优质课大赛中获奖的7位教师所讲授的公开课视频,作为研究语料。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认真观看7位小学英语教师的优质课教学视频,对其中的师生互动进行文字转写,形成本研究的分析语料。在转写过程中,研究者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和原则,确保每个细节,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和非言语交际,都被准确、完整地记录。
第二步: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教师话语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具体描写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择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
第三步:基于陈新仁(2018)的身份建构话语实践分析,细致标记了每一处与教师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每种话语实践都被分类并归档,以便于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第四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关于小学英语教师身份建构及话语使用的概括性发现。
上述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都经过了严格的验证和复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的目标是深入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中,通过细致、多样的话语实践来建构和传递其专业和个人身份,为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者的身份认知,以及教育政策制订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基于语料分析发现,课堂上教师通过其话语形式所构建的教师身份不是单一且一成不变的。教师通过使用各种言语行为及不同的实现方式,建构其多元的教师身份。这些身份在课堂上并存或交替存在。
(一)权威型教师身份建构及话语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发起者,还是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者。史兴松、程霞(2020)的研究表明,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持续建构与协商的过程,影响教师决策、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效果及教师专业发展。他们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系统梳理,揭示了教师身份建构受其所处的政治、社会、机构环境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小学课堂上,权威型教师身份的建构极其重要,正如傅蝶(2022)所指出的,教师专业身份既有彰显社会位置与称谓的名词意蕴,又包括教师自我基于专业教师及其角色要求的理解。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身份图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小学阶段,面对一些不遵守纪律、不重视英语、爱偷懒和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权威型身份建构来确保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主要通过指令类言语行为、情态动词和祈使句等话语实践来建构身份。这种权威型的教师身份在本研究的小学英语教师语料中也有体现。譬如:
例1(语境:课堂热身运动环节)
01 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on,tell me what you are good at.
02 Ss:Listening.
03 T:Good.
04 Ss:Speaking.
05 T:Good.
06 Ss:Looking.
07 T:Good.
在课堂热身运动环节,教师利用互动策略,明确了整堂课的核心要求和学生的期望行为。在该例中,教师以直接指令行为“tell me what you are good at”(01行),传达了对学生的明确期望,建构自己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权威身份,也成功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响应。学生的所有回答,如“Listening”(02行)“Speaking”(04行)和“Looking”(06行),都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回应“Good”(03、05、07行)。采取积极的评价资源(Martin&White 2005)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反馈,是教师默认身份建构的一种重要话语策略。这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还是一种激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投入程度和参与意愿。这种互动不仅建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还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态度的形成。教师运用指令性的言语和肯定性的反馈,成功地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和有序的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可教师的权威地位,还构建了自己作为积极响应者的学生身份。教师的话语实践在这个互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明确、指导和肯定的言语,教师不仅强化了自我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还促进了学生对教学要求和期望行为的认知和接受。这样的互动和身份建构有助于创建积极、有序的学习环境,为整堂课的有效进行和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该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得到了平衡和协调,共同促进了学习目标的实现。
例2(语境:课堂教单词及写作过程中的教师话语)
01 Pay attention,back porch,or pronounce[蘅:].
02 Maybe there are several mistakes here.
03 Boys and girls,this is our writing criteria if you want to get ten stars.
04 Please check again.Let’s check.Ok?
05 Make your writing better and better.
06 Maybe here you should use bored.
在例2中,可以观察到教师在课堂教学单词和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展示其权威型教师身份,但使用了更细致和具体的方法。在第01行,教师通过使用“Pay attention,back porch,or pronounce”这样的直接指令行为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集中在教师所强调的重点内容上。这种直接但有针对性的指令展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和指导角色。在第02—05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更为温和、协商的语言风格。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引入“maybe”(02行)和询问“Ok?”(04行)来表达。这种方法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还鼓励他们自我审查和改进,体现了教师在维护权威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需求。在第02行,教师指出学生的错误“there are several mistakes here”,展示其在相关知识领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此处使用了一个低值情态资源“maybe”(Halliday 1994),这一情态资源的使用既显示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又体现了作为知识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
总体来说,在这些例子中,教师运用了多样的话语实践来塑造和维护其权威型教师身份。这些话语实践既体现了教师的权威和专业性,又展示了他/她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这种平衡在实际教学中极为关键,因为它不仅保持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还鼓励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发展,从而创建了更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
(二)博学型教师身份建构及话语实践
博学型小学英语教师角色是响应当代教育多元化需求的产物。这种身份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广泛的教学技能,还要掌握跨学科知识。教师通常通过总结、举例和详细解释等言语行为来展示其博学的一面。梁乐乐(2019)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示自己博学的一面,不仅体现在丰富和深入的知识讲解中,还表现在能够引经据典和旁征博引的技能上。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博学型教师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展示广泛而深入的知识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展示其在英语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学识,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还有助于营造更为严谨和深入的学习氛围。
例3(语境:教师在课堂与学生探讨自然现象)
01 So,when we talk about the beautiful rainbow in the sky,
02 let’s remember what Isaac Newton once said:03“To myself,I am only a child playing on the beach,
04 while vast oceans of truth lie undiscovered before me.”
05 Our pursuit of knowledge is endless,just like the beauty of a rainbow,
06 it’s vast and infinite.
07 Newton’s discoveries in optics help us under-stand why and how rainbows appear.
在例3中,教师在01行首先使用一个话语标记语“so”引出当前的教学话题—“彩虹”这一自然现象,随后在02行,使用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作为一种言据来源,在第03—04行脱口而出他的经典名言“To myself,I am only a child playing on the beach,while vast oceans of truth lie undiscovered before me”,通过引经据典,不仅建构了自己的博学形象,还将知识的无穷与彩虹的美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探索的无穷无尽。
(三)亲和型教师身份建构及话语实践
亲和型教师身份是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如何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在课堂上建构积极、鼓舞人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及时的鼓励、肯定和赞美成为学生建立自信、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关键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采取批判或直接纠正的方式,而是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在反思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种正面反馈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
聂娜(2021)在研究中探讨了这一主题。虽然聂娜的研究重点是教师身份的多变性和动态构建,但是可以从中借鉴和延伸到亲和型教师身份的建构。教师的身份和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与学生的实时交互和深入交际中逐渐形成和演化的。从聂娜的研究中可以领悟到,在不同的课堂环境和交际场景中,教师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交际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亲和型教师身份的建构表现为一种有意识的努力,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细致、温暖和支持性的反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交流、温暖的语调、肯定的言语和放松的身体语言等方式,传达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亲和型的教师身份建构不仅有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投入,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和他们的学习成就。具体看以下两例:
例4(语境:教师在课堂上对某学生作文进行点评)
T:You’re really good at writing.Good boy,big hands for you.
例5(语境:某堂英语课开场)
01 Hello,guys.
02 We’re going to have an English lesson here.
03 And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today.
04 Are you ready for my class?
在例4中,教师在学生展示完自己所写的作文后,使用了一个表达类(Expressives)言语行为对学生的作文予以夸奖,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积极面子需要(Brown&Levinson 1987)。在这一言语行为中,教师连续使用了are good at、good boy及big hands for you等积极评价资源传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此外,教师还使用了增强语“really”来加强言语行为力,强化对学生的肯定,展现了自己的亲和力。
在例5中,在正式授课前,教师选择非正式的话语风格与学生打招呼。具体表现在非正式的寒暄语“Hello”及称呼语“guys”等的使用方面(01行)。同时,在02行,教师使用了囊括性第一人称代词“We”,将师生建构为一个共同体,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传达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近关系,凸显了亲和型教师的身份特征。
(四)启发型教师身份建构及话语实践
启发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在这一身份下,教师采用一系列教学和交流策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李秀锦(2017)对教师多重语用身份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网络教学环境,但是其深刻见解对理解启发型教师身份具有重要价值。她揭示了教师不仅为知识传授者,还扮演学习引导者、讨论组织者等角色。在启发型教师身份建构中,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探究式学习和实践反思,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和建构知识。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引导者。启发型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帮助学生构建复杂、深刻的知识体系,发展其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言语和行为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和机会。综合李秀锦的研究,启发型教师身份不仅包含教师的多重角色和功能,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调整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灵活、动态的身份建构为教师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发展。譬如以下两例:
例6(语境:教师与学生就课文进行讨论)
01 It’s in the tree.
02 Why is the bird in the tree at last?
03 Sit down,please.
04 Why?Why is the bird in the tree at last?
05 Ok,you please.
例7(语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01 Ok,very good.
02 Ok,I think we’re also very happy.
03 We find the home.
04 Now,look,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05 Look.Different places different animals.
06 So we can say,different animals live in different places.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教师通过why和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教师作为引导者、启发者的教师身份。这种教师身份建构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建构了不同的语用身份,以适应不同的课堂交际情境。
结语
本研究基于语用身份论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互动中的身份建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课堂语境下,教师通过选择语体、话语方式、言语方式、称呼语等话语实践类型,建构了权威型、博学型、亲和型、启发型四种不同类型的教师语用身份,以适应具体的教学需要。本研究对中国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互动中的身份话语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引用文献
陈新仁.2013.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4):27-32,112.
陈新仁.2018.语用身份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董芸.202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西省赣州市乡村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7):85-89.
傅蝶.2022.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之路[J].上海教师,(2):28-37.
李秀锦.2017.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12):172-173.
梁乐乐.2019.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和语用策略研究[J].校园英语,(38):5-6.
聂娜.2021.情态视角下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身份建构[J].现代科教论丛,(1):1-4.
邱玉芹.2020.基于身份建构的高中英语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课堂话语对比研究[D].南通大学.
史兴松,程霞.2020.国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4):54-60.
徐敏,陈新仁.2015.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J].外语教学,(3):50-54.
张莲,左丹云.2023.叙事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师过往情感体验对专业身份认同建构的调节研究[J].外语教学,(1):46-53.
宗金慧.2023.初中英语优质课教师语用身份建构及对学生反馈影响的研究[J].英语教师,(35):16-19.
Brown&Levinson.1987.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nd Arnold.
Martin&White.2005.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an:35-36.
Yuan.2018.Explor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construction of online identity on the Sina Microblog[J].Discourse,Context&Media,(26):4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