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调查论文

2025-03-25 11:55:1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25所职业院校中教授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及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相结合及访谈的方式,对“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了“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情况、“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了相应建议。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25所职业院校中教授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及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相结合及访谈的方式,对“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了“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情况、“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础医学课程;“医教协同”
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发布了若干文件,其中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并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随后全国各大高校开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1-2]。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行动纲领,这就对职业院校的医药类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集中在思政内涵、建设途径、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较多高职院校医学课程思政具体实践的改进策略,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立德树人意识薄弱,课程思政认知程度不够,“协同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没有真正落实到医教协同过程中[3]。尤其是关于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较少,课程思政建设、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专业教师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理解存在偏差、融入方法欠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尤其突出,亟须改善。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种类、医学模式、健康理念也在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医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知识与提升思想素质,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与理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中国列为国家策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对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这为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4]。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都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这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职业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仍存在局限性、片面性,制约和影响着各职业院校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导致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对“医教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意义深远。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25所职业院校中教授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及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具体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相结合及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最终收回有效答卷5 580份。
(二)问卷设计
问卷分别设置了客观题和主观题,共20道题目。调查内容包括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认识程度、获取渠道、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学校支持等。
二、研究结果
(一)“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情况
25所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职业院校中,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数量占比为60.0%,综合类职业院校数量占比为40.0%。公办职业院校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数量高于民办职业院校,两者占比分别为64.0%、36.0%;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5年以下的职业院校、5年及以上的职业院校数量占比分别为68.0%、32.0%,如图1所示。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学生认为将课程思政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占比为50.4%,要深入挖掘治病救人、医者仁心等思政元素,将其渗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让课程思政建设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认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非常好的教师占比为35.4%,如图2所示。80.5%的大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非常有意义,可以使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不断加强,职业认同感不断提高,如图3所示,大部分访谈对象表示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焕发师生新的精神面貌。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同度较低。25所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职业院校中,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职业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存在争议,表示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非常认可、很认可的调研对象分别占比为13.5%、44.3%,他们认为“医教协同”可以更好地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医学生的职业需求更匹配;29.2%的调研对象表示一般认可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并认为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十分必要,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表示一般不认可、比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调研对象分别占比为6.6%、4.4%、2.0%,他们认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对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没有影响,是没有价值的,起不到真正思政教育的意义,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如图4所示。
2.职业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健全。25所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负责人、学校管理者中,有22.2%的调研对象认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保障制度非常健全和很健全,表明目前25所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保障制度可以满足本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45.5%的调研对象表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保障制度一般健全;25.6%的调研对象表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保障制度为一般不健全;5.4%的调研对象表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保障制度比较不健全;1.3%的调研对象表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保障制度非常不健全,如图5所示。
3.基础医学课程教师思政开展不深入。25所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职业院校教师中,有42.5%的调研对象表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难开展;36.4%的调研对象表示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难以融合;15.5%的调研对象表示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入;5.6%的调研对象表示学生对融入的思政内容难以理解,如图6所示。
(三)“医教协同”视域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职业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高。自提出建设课程思政以来,虽然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调研和访谈结果来看,调研的这些职业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学习不充分。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一方面体现了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加强师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对于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5-6]。调研发现,关于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部分职业院校师生对其认识不够彻底,原因之一在于各职业院校党委、二级部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学习的次数有限,或者只有在相关政策要求时,才加强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研究,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不够重视,进而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也不够深入,融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是屈指可数、片面的。原因之二在于从学习形式来看,大多数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只会提出纲领性的内容,而且基本都是针对医学生做工作,具体针对学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培训、评价等都比较少[7-8]。
2.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力度不足。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在落实力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影响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之一,具体而言,在高校领导者、党委、学院层面的落实力度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调研和访谈可知,大部分教师表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领导层面、党委层面要求非常严格,但落实到各个二级学院、具体课程思政建设上,力度就明显减弱的现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落实不一致,没有专人组织核实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情况,导致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缓慢,降低了职业院校医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性质量[9]。
3.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保障力度不足。影响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还包括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制度、评价制度不完善,其中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指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者存在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基层比较明显。学校党委高层管理者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分工是较为明确的,但是落实到基层学院、基层党组织、基层思政辅导员层面就出现了变数。职业院校目前处于课程思政探索建设阶段,对于在基层岗位上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分工还存在许多不明确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明确参与教师的职责分工,以避免由于职责不明而出现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滞后的问题[10-11]。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本身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调查发现,25所职业院校虽然都配有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但并不全面。主要原因是各学院各类专业、不同课程特点各异,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很难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第二,课程思政建设中,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也不完善,评估指标和激励政策比较单一,具体到基础医学课程,就更难有完善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故在这方面还需要研究分析,进行进一步完善。
4.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提高。调研结果表明,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积极学习并努力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但在思政育人方面缺乏意识与动力,不想主动学习和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缺乏强化自身育人意识的主动性,因此造成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在教学中难以有效融合的困境。同时,教师对于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不足,目前挖掘的思政元素主要是爱国主义、感恩教育及奉献精神,但是基础医学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远不止这些,仍需进一步深挖[12-13]。还有部分教师有积极开展基础医学思政建设的热情,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致使课程思政难以开展的难题时无法及时解决,使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很难按照预期开展。以上问题还需各职业院校进一步分析原因并加以改进,以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讨论
(一)完善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1.构建科学的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主要应从提炼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内容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认真梳理基础医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教学中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如此,可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14-15]。另外,要强化实践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次,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要将知识传授、技能提升、价值引领融入基础医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即在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应该对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大纲进行审查,评估其中的思政元素是否准确、符合要求,从而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根据专业培养定位和学生素质提升目标,教师要深入挖掘并巧妙运用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显性和隐性素材,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医学课程教材、教辅资料、案例库、试题库,以及教学视频等,如此,在满足教学团队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覆盖了课内与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另外,要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方的共建共享,为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职业院校应该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协助,通过建立指导与联系机制,联合开发1—2门医学和德育相融合的特色课程,并通过系列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最后将建设结果进行总结提炼,融入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3.把课程思政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全过程。根据基础医学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教学各环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具体要深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创新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增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开发切实可行的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完善基础医学课程实践育人体系[16-17]。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强化课堂育人功能。
(二)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学习。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并定期邀请课程思政专家、教学名师举办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逐步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从课程的承担者进阶为课程育人的实施者[18]。
2.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职业院校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提升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全面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深化课程中思政教育内涵的挖掘与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落实,实现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二合一”的育人效果[19-20]。
(三)构建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协同联动。职业院校要成立以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应加强党委、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工作联动。首先,党委、团委在基础医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中担当着责任主体的要职,因此需主动肩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消除育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引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其次,在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务处的主要任务是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到位,具体可以通过课题引领来实现。再次,宣传部的职责在于积极地推广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促进教职工和学生对该理念认知程度的加深。最后,各二级学院的教研室可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课题研究,以促进学校及教师的发展。概言之,各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强化工作考核。职业院校应建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基础医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并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在教师个人考核评价、岗位评聘、评优奖励、选拔培训中,将参与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基础医学课程学习评价。
3.提供经费支持。职业院校应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
总之,本文初步探讨了职业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发现职业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学习、实施、保障等方面有所不足,并从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训、激发教师课程思政学习动力、提供相关保障及政策激励等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思政育人元素与基础医学课程的有机融合还需不断加强,且仍要继续积极探索适合基础医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体系。
[1]尤小芳,汪玲,包涵,等.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中国卫生资源,2023,26(3):313-316.
[2]孙莉莉,杨孟杰,李依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2,20(2):125-128.
[3]范双莉.基础医学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新课程研究,2023(5):108-110.
[4]张丽芳.协同育人视域下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2023(11):138-141.
[5]王卫娜,张珊,薛娣.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5):37-40.
[6]董海涛,张轩萍,郑洁,等.医学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贯通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23,25(4):343-347.
[7]周芳,芮勇宇,胡秀梅,等.医教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在医学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1):129-132.
[8]关欣.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赜[J].成才之路,2023(18):25-28.
[9]王文娟,李军,曾奇兵,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5):601-605.
[10]李秀婷,胡晓江,承明华,等.高职院校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23,25(6):446-448.
[11]杨乐.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拓宽育人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42-43.
[12]刘升长,翁美芝,舒青龙,等.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
[13]谢佳君,何勇涛,黄国琼,等.医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3,36(6):658-664.
[14]纪恩涛,邢少娜,席秦.高职院校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2(27):37-40.
[15]吴玲玲,程斌,季涛,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思政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5):172-176.
[16]龚雪敏,黄高.中医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5):10-12.
[17]林波,秦永亭,金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的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2):226-228.
[18]徐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1):154-157.
[19]高乔,李德慧,林喆.高等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5):161-163.
[20]高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与实践: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3,22(4):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