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索论文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索论文

3

2025-03-18 14:38:0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全国范围内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在“双创”政策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全国范围内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在“双创”政策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基于此,通过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分析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具体包括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理念、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组建、推动“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立。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理念的推广不仅可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热情,也可为高等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特别是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意见》旨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为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这不仅涉及高校教育内容的更新,也意味着高校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要发生深刻变革[1]。

  (一)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


  在高等教育机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其核心目标并非单纯追求创新或创业的数量指标,而是以教育为根本,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不应仅通过学生参与的项目数量、获得的专利数量或筹集的资金额度来衡量,而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长期发展能力。这与《意见》中提出的首要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相契合,旨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


  在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改革不仅仅是理论的创新,更是实践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搭建起人才培养的全面框架。高校在推进教学计划时,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同步。面对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不足,高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师资培训、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等,以确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种持续的自我革新,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


  (三)坚持智惠民生,实现创新强国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提升国民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坚持智惠民生,不仅仅是将创新理念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深化教育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积极贡献力量。


  二、民办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整合学校资源,优化培养方案


  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面临着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实践平台的双重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民办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主动探索与相关部门、企业及其他高校等多方资源整合的机会。这种多元化的资源整合策略,不仅能够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还能够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独特优势。


  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民办高校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这包括但不限于先进的实验设施、行业专家的指导、企业实践的机会及跨学科的合作项目等。这样的教育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为学生未来在多变的社会和职场环境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些民办高校倾向于将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在高年级阶段,这种做法虽然可确保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获得实践经验,但也会减少学生接触和参与更广泛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这种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然而,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深化发展,实际上与现有的专业实践教育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民办高校通过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实践融入专业教育中,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缓解就业压力


  在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的今天,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这要求学生必须对传统的就业观念进行更新,并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民办高校通过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为学生提供应对就业挑战的新思路。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民办高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新的就业观念,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时也可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青年学生的样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未来的样貌。在这个知识迅速更新、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高校正致力于深化教育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改革措施不仅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涉及实践平台的搭建和校企合作的深化。通过这样的教育革新,高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可为国家的持续创新和科技进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而且可为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理念欠缺。在当前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高校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而非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实践。一些民办高校对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过度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缺失,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失。在民办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由年轻教师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教师大多数并非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也没有相关的创新创业经验,且自身科研任务和行政事务较多,分身乏术,难以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导。


  第三,学生主体参与程度不足。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局限性,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实施。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民办高校的“大创”项目往往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相关,通常只有少数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而大多数学生无法实际接触到创新创业教育,从而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22930ad5d6f80b4239fba96965ca85c.png

  (二)民办高校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缺失


  在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民办高校面临诸多挑战。课程设置的现状表明,一些民办高校尚未建立起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多以公共课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存在,并未与专业课程实现有效融合。这种分离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专业化水平,对学生的实质性指导作用有限。此外,由于高校缺少独立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规范化管理,课程的灵活性和教学效果均受到制约。这种分离状态不仅限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影响高校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理念


  民办高校需利用其独特优势,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确立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将转变传统以竞赛为中心、教师主导团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构建一个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及地方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实践平台,民办高校可以构建一个全面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辅助性课程,应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这种深度整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期,社会各界支持力度不足及自身各项要求欠缺等原因造成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因此,民办高校应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氛围,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民办高校首先需清晰认识到并直面其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再利用其独特优势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民办高校可通过将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转变为小班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采用引导式、探索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民办高校还可将“大创”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激励学生参与竞赛,通过竞赛促进教学、学习、实践和创新,使教育理论在比赛中得到实际应用[3]。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组建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民办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离不开专业的教师。因此,民办高校可从加强校内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优秀教师两方面入手。第一,民办高校应该对在校教师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旨在打造一支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此外,民办高校应创建激励体系,以促进教师参与企业实习、获取专业资质认证、参与教学竞赛等活动,从而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实操技能。第二,民办高校可通过积极招募杰出校友加入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指导,以实现更精准的教育资源对接。


  (四)推动“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立“三位一体”即“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民办高校应积极推动“三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建立。首先,民办高校可通过专业的教师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其次,民办高校可利用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训,使学生深入理解创业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创业计划得以实施。最后,民办高校可通过在创业园区孵化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助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4]。“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离不开学生、高校、相关部门、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民办高校可通过“三位一体”教育平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学生创业构想的落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实施,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还需要高校内部的教学创新和文化塑造,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相信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望实现质的飞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6.


  [2]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8-46.


  [3]张根华.“互联网+”大赛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产业的互动模式探析: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2):46-54.


  [4]马永霞,王琳.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旨归、变革逻辑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6):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