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园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

2025-03-17 14:34:1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园本教研作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文章从管理制度的完善、前期准备的充分性、活动模式的创新以及后续成果的落实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提高园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激发教师对园本教研活动的热情,进而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园本教研作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文章从管理制度的完善、前期准备的充分性、活动模式的创新以及后续成果的落实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提高园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激发教师对园本教研活动的热情,进而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教研;管理制度
园本教研是基于幼儿园实际情况,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为目的,以教师为实践主体,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为载体,通过适宜、有效的方法,并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教学问题或困惑,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项研究活动"。能够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研,才是有效的教研。下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提高园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园本教研管理制度—保障教研行为
有效的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园本教研管理制度。园本教研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2。
园本教研管理制度要保障教师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应包括对教研时间的规划、教研地点的提供、教研经费的投入等,这是教研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第一,幼儿园应当合理分配教师参与教育活动与教研活动的时间,规划并设置园级、段级、班级教研时段,并确保这些活动能够定期举行,同时保证教研活动的时长,以便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第二,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研地点,这些地点需宽敞安静,有支持教师现场操作、分享的电子设备,从而保障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三,幼儿园还需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研经费,这是教研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可用于购买教研资料、聘请专家和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等。第四,园本教研管理制度应具备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第五,园本教研管理制度还需包含监督与检查机制,明确对园本教研活动的要求以及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确保教研监督制度的落实,坚决杜绝任何违背教研管理制度的行为。
此外,园本教研的核心在于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服务于园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应当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考虑到教师群体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园本教研管理制度也不应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园所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
二、做好园本教研前期准备—明确教研方向
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教研前要作好万全的准备。教研前的准备包括教研内容的选择、教研目标的确定、理论知识的丰富、教研任务的布置、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化教研设计等3。
(一)自下而上的教研内容
在教研前,教研组长应深入调查、了解本园教师的困惑与需求,收集教师的问题,经过合理斟酌与筛选,选择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教研计划。这样自下而上的内容选择,贴近教师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师的需求,能形成教师参与教研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将“要我研”的消极心态转变为“我要研”的积极心态。
(二)紧扣核心的教研目标
教研组长在确定了园本教研内容后,还应对本次教研内容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诊断,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与本质,提取关键要素,制订教研目标。教研目标应紧扣教研主题的核心,确保教研活动在目标的指引下能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并且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三)满足需求的理论支撑
教研组长要起到对组员们的专业引领作用,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研前,教研组长应针对教研活动内容和教研目标做好各项资料的查阅工作,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样才能满足教研中“引领作用”的要求。同时,教研组长要在实践中不断对已掌握的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从而实现对教研组的专业引领,确保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和教研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基于实践的任务布置
提前布置的教研任务能够加强教师教研学习的主动性。教研组长应在每次教研时,提前向组员布置相关教研任务,给组员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在实践中进行归纳,例如收集查找与教研主题相关的图文资料、整理班级现阶段做法与成效、思考针对本次教研内容存在的困惑、下阶段相关任务规划等。教研组成员应该针对教研内容结合现状,总结自己的经验做法,列出自身的困惑与需求,并根据教研组长布置的相关任务作充分的教研前准备,例如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查找与本次教研主题有关的内容,根据本阶段的做法与成效以及下阶段的规划制作相应的PPT,等等。
这些教研前的准备工作无疑明确了教研的方向,让教研活动能够有的放矢,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创新园本教研活动模式—提升教研实效
“新鲜感”能使人维持自身的“激情”,反之,“一成不变”会不同程度地削弱甚至扼杀这种“激情”。只有教师对园本教研保持激情,才能促使他们在教研中实现高效参与,在参与中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深入探讨,从而实现有效教研。创新是组织园本教研的智慧。为了实现园本教研活动的创新,学校可以积极探索新颖的教研模式,例如积分制、游戏式、辩论式、竞赛式、体验式等[4]。
(一)积分制
积分制是指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突出的表现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这些表现包括积极有效的发言、分享对他人有帮助的经验,以及提供可供他人参考的教研成果等。积分可以累积,并作为学期末评优评先、考核或嘉奖的依据,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师对教研活动的主动参与。
(二)游戏式
游戏式是指以玩游戏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例如在开展“户外器械的一物多玩”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可组织教师像幼儿一样玩游戏,利用不同的器械进行探索,在集体的思维碰撞中玩出新花样,之后各小组再进行分享和交流。再如,在探索幼儿区域游戏的玩法推进中,教研组长可以让教师使用相应的区域材料进行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同时理解材料的玩法,发现该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思考调整策略,发掘该材料可推进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区域游戏,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以实现深度学习。
(三)辩论式
辩论式是指将教师分成两队,针对同一个主题展开辩论。例如针对幼儿的某一游戏现象辩论“教师是否要介入”,或者针对在角色游戏中“直接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还是让幼儿自主寻找替代物”发表观点。辩论能让教师在相互的观点碰撞中引发深层的思考,使教师能从多个角度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从而在教育活动中从浅显的表面形式走向深入的本质内涵。
(四)竞赛式
竞赛式是指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小组可以按班级、年段分配,也可以现场抽签随机分配。小组成员针对某一教研内容进行组内讨论与记录,并在集体中分享组内讨论成果。最终以各组教师的有效参与度、小组的配合程度、小组内讨论成果的数量、质量水平、借鉴与参考价值等评选出最佳成果小组,以此激励教师参与教研,提升教研实效。
(五)体验式
体验式是指教师针对某一教研主题进行深入体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幼儿,支持幼儿的发展。例如,在“结构游戏的组织与实施”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幼儿的身份体验幼儿建构的过程,感受每样建构材料的操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的游戏导入与游戏评价对幼儿游戏水平的影响。教师在体验过程中发现,幼儿不能完成建构作品可能是由于游戏时间不充足、游戏材料不适合、小组间的分工与配合有问题、教师深入的引导有欠缺等。教师在集中讨论时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从而认识到当幼儿出现问题时,不要只从幼儿身上找原因,应该多方面分析,包括反思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是否到位。
传统的园本教研模式单一而无趣,容易引发教师的倦怠感,使教研实效大打折扣。而创新园本教研的组织模式对教师而言,可以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能够让教师愿意教研、乐于教研、积极教研、深入教研。
四、落实园本教研后续成果—实现研以致用
教研的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实践。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教研成果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教研成果,即“研”服务于“教”,“教”验证于“研”。“教”与“研”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和“研”出现了脱节,就会导致教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出现分离,教研成果无法满足教师的真正需求,从而使教师对教研活动失去热情,甚至认为教研活动是在浪费时间,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园本教研活动必须注重“研以致用”,要能够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才能激发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园本教研成果是否真正实现了“研以致用”,可以通过能否顺利落实“园本教研的后续成果”来检验[5。
(一)实践运用教研成果
教研组长应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教研成果,并密切关注这些成果的运用效果。具体而言,就是要考察园本教研成果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在运用这些成果时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教研组长应组织教师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使这些新问题成为新的教研内容,成为上次园本教研的延续。例如在“居家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教研中,教师通过讨论居家主题探究活动与幼儿在园时的主题探究活动的区别,了解居家主题探究活动的特点,梳理出了该活动的基本开展方式,并为接下来教师在幼儿不能入园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居家主题探究”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研后明确了方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与幼儿的兴趣特点,开展了幼儿居家期间的主题探究活动,并在实践中运用教研成果、检验教研成果。在第二次教研中,教师基于上次教研的成果,对“居家主题探究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分享,针对新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与解决,并将方案运用于接下来的实践中。如此循环,不断推进教师对“居家主题探究”课程的实施。
(二)整理推广教研成果
落实园本教研的后续成果还体现在教研成果的提炼、整理和推广方面。园本教研成果在经过一段实践的累积与沉淀后,可以进行提炼、整理和汇编,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幼儿园应为教师的教研成果推广提供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保障,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支持教师将成果进行汇编、展示,甚至发表论文、出版图书等,让教师的教研成果服务于更多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切实感受到研究带来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五、结束语
教研活动是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问题、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当教研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才能真正激发出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才能让教师体会到专业得到发展和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这一过程将有效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张靖.初中地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严英.幼儿园园本教研现状及提升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3]苏婧等.基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园本教研活动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4]李钰.教研组教研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寿光市某小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5]张扬.对话与合作: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个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