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实施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策略论文

高中语文实施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策略论文

5

2025-03-04 15:15: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针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分离的传统模式提出一体化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整合阅读理解与写作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针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分离的传统模式提出一体化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整合阅读理解与写作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中,注重词语解析、提高用词准确度、理解文章的逻辑、注重思维的条理、领悟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情感和生活体验写作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


  相比于传统的阅读和写作分离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实施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能融合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从字词、文章、表现手法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技巧,在写作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关注词语的运用


  1.注重词语解析


  词语是构建文章的基础,也是传递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围绕这些字词,安排相应的造句写作练习,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用词能力。


  以《赤壁赋》为例。在讲解《赤壁赋》时,教师可以着重解释“蜉蝣”一词。蜉蝣是一种昆虫,其生命短暂,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渺小。在文中,作者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自己在宏大宇宙中的渺小和生命的无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人生的无常和渺小,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高的价值。教师还可以深入剖析“沧海一粟”这个词语。沧海是指广阔的海洋,一粟是指一粒微小的谷粟。在文中,作者将人类的生命比作沧海中的一粟,意指人生的短暂和渺小。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在广阔的宇宙中,人类的确是渺小的,但正是这种渺小,更激发了大家去追求人生真谛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进行“迷你”的创作练习,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提高用词准确度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准确选择字词,让它们在文章中发挥出最大作用。在进行该项写作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赏析相应的范例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上手练习写作。


  例如,在讲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再针对课文中用词的准确性进行详细解析。文章标题中的“站起来了”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长。它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事实,更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高度概括。准确的用词对于传达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如何才能提高用词的准确度。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某个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学生要尽可能地做到用词准确,以达到表达清楚、准确的目的。这样的实践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词汇积累,也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技巧表达。


  二、把握文章结构


  1.理解文章的逻辑


  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也是文章意义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思路发展过程,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仿照阅读文章的逻辑结构,进行写作练习,以更好地感悟文章逻辑结构的精妙。


  《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荷塘月色的散文名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荷塘月色》的段落结构。这篇文章共有八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有明确的主题。例如,第一段描述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段采取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第三段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感受,第四段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寄寓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第六段透露了对荷塘美景的渴望,第七段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第八段则是返回家中的情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段落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其次,可以让学生探讨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细腻描写展示了荷塘月色的变化,从而引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以请学生分析每个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如何引出作者表达的主题的,如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对比、内心感受和向往的过渡等,都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最后,可以安排学生尝试自己写作,以训练他们把握文章逻辑结构的能力。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然景观,如山水、田园等,参照《荷塘月色》的结构和逻辑,描绘所选的景观,并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并学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2.注重思维的条理


  写作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维的表达。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变得像火花一样清晰明亮,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文章的思维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论证逻辑、有条理的叙述方式。教师可以借阅读经典名篇展示如何巧妙展开行文,给学生写作提供参照和指引。


  《雷雨》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由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有条理的叙述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可以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时间顺序,了解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过去到现在,逐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因此,有条理的叙述方式能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更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雷雨》的叙述方式,以“某个故事”为主题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叙述的条理性,让他们学会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选择最合适的叙述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作文,指出叙述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理解文章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1.领悟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文章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具象化,也是文章魅力的来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以及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文章意义的影响。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其写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例如,在讲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出发,去感受和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故都秋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他对故都深深的感情的。如作者写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槐树落蕊、秋雨秋果等各种秋景,这些都是他情感的载体,是他热爱故都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前面的问题。其次,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天时,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北国的秋天与其他地方的秋天做比较,以此凸显北国秋天的独特魅力。他还巧妙运用象征的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故都秋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他深深的思乡之情。最后,为让学生的写作技能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郁达夫的文章,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季节或地点,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写出一篇有深度和感染力的文章。这样的实践练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艺术手法,还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b984be4e61b7ebc3c2b12a32057cafa.png

  2.运用情感和生活体验写作


  写作不仅仅是理性的表达,更应该是感性的传递,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和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就像阅读的文章那样,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真实地描绘自己的生活体验。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文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情感的课文,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的缅怀和崇敬,表现了对马克*主义的坚定信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阅读,理解其主题和情感表达。如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作者如何通过情感运用和生活体验,表达出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情感与生活体验的写作练习。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情感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自己对马克思的认识和崇敬之情的文章。在学生完成情感与生活体验的写作练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四、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巩固和加深阅读成果。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阅读积累,提升表达能力。这种读中有写、写中有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阅读材料,深入思考问题,同时学习写作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阅读和写作学习效果。


  开展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布置仿写任务,锻炼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还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写作练习,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总结、延伸和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达成更高、更全面的育人目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写作练习,以深化其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一是撰写读书笔记。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在课文中所感悟到的人物性格、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见解。二是创意续写。学生可以以课文为灵感,对故事进行创意续写。如可以设想林冲在风雪山神庙之后的生活经历,或者描绘其他水浒英雄与林冲的互动。这样的创作既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制作故事地图。引导学生绘制故事情节地图,以时间、地点、人物等为主线,梳理课文中的关键事件。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四是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展开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他人观点,学会在讨论中思考和表达。五是写作分享与点评。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互相倾听、交流和点评。在分享与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写作水平。六是教师点评与指导。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关心和指导,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细致的反馈。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七是拓展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水浒传的文献、研究书籍或相关作品,以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见解。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为写作提供素材和灵感;而写作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消化和运用,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在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而非相互独立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文本内涵,同时进行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学习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肖.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29):26-27.


  [2]何英.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应为与可为[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11):45-47.


  [3]胡斌.单元学习任务前置教学模式中课的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5):73-79.


  [4]吕雪红.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路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8):30-31.


  [5]马志英,王飞.知识内嵌,读写一体—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解读与使用[J].语文建设,2020(9):23-27.


  [6]潘丹.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