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串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2025-02-10 14:29:5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以教授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运算技巧以及平面图形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虽然知识难度一般,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学习经验、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如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以教授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运算技巧以及平面图形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虽然知识难度一般,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学习经验、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如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串;高效课堂
问题串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常用教学方法之一,其利用一组既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研究与探索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并列式或递进式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并参与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一、当前运用问题串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对问题串理论的认知模糊不清
教师对问题串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增进理论层面的认知是教师有效应用问题串的基础与前提。然而,从思想认知层面来看,当前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问题串教学方法的理论认知模糊不清,未能真正理解该教学方法的价值,也没有掌握其使用技巧,导致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对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只停留在表层,自然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问题间缺乏关联性与逻辑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串时,问题质量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当前,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和深度一般,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与逻辑性。这些问题实际上并不能称作是“串”,因为根据问题串的概念来看,只有一系列具有一定关联性和逻辑性的问题才能被称为“串”。具体而言,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较为独立,彼此之间没有必要的内在关联,或者问题缺乏探究性,深度不够,只是对基础性数学公式与概念的重复,无法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引导力度不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串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步骤与目标等提出问题,并引领学生逐步深入研究和分析问题,帮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对他们的思维进行适当的刺激,使其思路变得更清晰,从而明确学习方向;二是对学生的思考行为与回答情况进行提炼与归纳,由此进一步突出教学主题,使教学要点更鲜明。但结合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往往在应用问题串展开教学时的引导力度不够,缺乏对学生的提示与思维刺激,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无法通过数学学习学会从多角度深入思考。
二、精心设计问题串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趣味性问题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一节新课时,导入环节作为首个环节,具有统领全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新课导入环节中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串,同时搭配展示一些实物或者图片、视频、动画等,由此形象生动地导入新课,为高效课堂的生成奠定坚实基础。
以“图形的xx(一)”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现象。基于此,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居民楼内电梯进行上下xx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电梯是怎么xx的?”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会根据视频指出电梯是在做直线xx。教师可以由此初步引出平移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移现象的感性认知。接着,教师可继续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钟表指针、风车与电风扇转动的视频,并提问:“钟表指针、风车叶片与风扇的扇叶是如何xx的?”学生在视频资源的辅助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物体进行的是旋转xx,从而初步认识旋转现象。之后,教师在课件中展示风筝、剪纸、树叶等图片,并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你能发现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问题,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无论是形状还是大小都相同,从而对轴对称现象产生初步认知。这样,在并列式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教师顺利地导入新课,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串,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要想通过应用问题串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把握好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出一系列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问题的驱动下会积极思考、分析和探讨,深入研究数学问题,从而更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及技能。
例如,在实施“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相关探究:“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室,你能找到教室中哪些物体的哪些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学生基于问题在熟悉的教室中观察各个物体,并把属于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记录下来。接着,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出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和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并提出问题:“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吗?”学生迁移自己的生活认知,可能会提到窗户、冰箱、餐桌、瓷砖、魔方等物体的面。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方形面的边与角,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由此展开观察,并提出对边相等和四个角均是直角的猜测。教师趁机追问:“该如何证明呢?”学生将动手操作,通过测量各边和各角的大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并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这样,在生活化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迁移生活认知展开探究深入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实现了高效学习。
(三)精心设计层次性问题串,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意识到问题串设计的重要性,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突出各个问题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引领学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地探究数学知识。这样有助于维系学生持续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拿出4颗糖果并提出如下问题:“现在要将这4颗糖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学生指出需要两人分到一样多的糖果才公平,即让每个同学分得2颗糖果。教师借机追问:“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描述呢?”由此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概念。接着,教师拿出2个月饼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能分得多少月饼?”学生简单思考后指出每个同学可分得1个月饼。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升问题层次:“如果把1个月饼分给两个同学,该怎么平均分?每个同学能分得多少月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集体讨论,可能会提到一半、半个等答案,教师可以顺势再提升问题层次:“怎么用数学语言表示一半?”学生基于问题继续探讨,由此认识分数“1/2”。之后,教师现场演示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的情形,并提问:“这个月饼左边的一份占1/2,那么右边的一份占多少呢?”学生积极思考,得出“右边同样占1/2”的结论。这样,教师通过不断提升问题深度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串,促进学生系统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是否有效也会直接影响整体的教学情况。若教师只提出一些零散、混乱的问题,缺乏贯穿其中的中心主题,学生在思考与回答问题时难免找不到头绪,不利于系统地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串展开教学时应优化问题设计,通过提出指向同一中心的探究性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联到一起,引导学生展开完整的思考、讨论与研究活动,促使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大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先提问:“在描述一些实际问题时,往往会用到大于一万的数,大家能试着读一读这些大数吗?”该问题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中给出的部分地区的人口数据,让他们自主尝试读出大于一万的数。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在万以内有哪几个计数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制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一边回顾已学知识,一边用手拨动计数器,从而基于旧知初步认识了万级别的计数单位。当学生一千一千地拨至九千时,教师趁机提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当千位满十时需怎么办?十个一千是多大的数?”由此指导学生认识“一万”。随后,教师采用同样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并且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引导他们系统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等大数。
(五)精心设计讨论性问题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其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上,还体现在其主动提问的学习态度上。对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讨论性问题串,先提出用于抛砖引玉的问题,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而后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
例如,在“简易方程”的教学中,当讲到“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出如下问题:“大家是否玩过扑克牌?扑克牌中除从2至10的卡牌上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外,其他卡牌的大小都是用字母来代替的,这些字母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数字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指出A、J、Q和K等卡牌上的字母分别代表数字1、11、12和13,由此初步揭示本课主题。然后,教师可设计如下讨论性问题:“针对本课主题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并进行讨论,如有学生提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表示?”等问题。而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疑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教师播放经典儿歌《青蛙跳下水》的动画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有的学生提出了“这首歌可以唱完吗?能否利用字母来概括这首儿歌中的数量关系?”的问题。基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然后在恰当时机给予提示,使学生逐渐明确可使用字母a来表示青蛙的数量,用含有字母a的简易方程来表述青蛙其他部位的数量,由此使学生在讨论性问题串的引导下高效学习,进而生成高效课堂。
(六)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串,锻炼学生迁移能力
在应用问题串展开教学时,教师应提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并在思考问题的方向上给予必要提示,使学生能在思考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在思维深度的互动与交流中有效锻炼知识迁移能力7。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回顾旧知的问题:“大家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掌握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基于问题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给出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图片,并提问:“这两个花坛的面积是否一样大?该如何比较?”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展开讨论,并通过在方格纸上数格子的方式归纳出如下结论——长方形花坛和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一样大。之后,教师继续
提问:“如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便拿出平行四边形模具动手操作。此时,教师再启发学生类比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往的单个问题提问进阶为提出由多个具有逻辑性的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样能够将数学知识整合起来,充分发挥问题的驱动功能,引领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景梦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4(22):60-xx.
[2]孙雪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9):94-96.
[3]吴金阳.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链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4(7):37-39.
[4]朱佳.基于问题串优化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分析[J].理科爱好者,2024(1):151-153.
[5]朱建业.“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引领式教学活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5):96-98.
[6]陈萌萌,刘道明.小学数学问题链导学让学习走向深入[J].数学大世界,2023(9):68-70.
[7]谭旭.“情境+问题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3(23):16-18.
